新时期我国活力社会建构研究

新时期我国活力社会建构研究

论文摘要

活力社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极大创造力的社会,它表现为整个国家诸领域的和谐有序、奋发有为以及公民个体和群体组织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全面发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秩序与稳定从古到今十分重要,但能否在维持稳定中保持社会的生机活力,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命题。本文通过社会系统的视角,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实现为基点,探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创立。文章首先确立新时期建设活力社会的基本依据。新时期构建活力社会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活力思想的科学继承,还是对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发展时代主题以及全球化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积极回应,同时我国后发现代化现实情境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为新时期活力社会建设提出了现实要求。当前对活力社会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解答中国社会现实发展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也是人的尊严逐渐摆脱物的羁绊、社会发展所受桎梏不断解除、社会发展活力逐步激发与释放的过程。本文细致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活力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别从活力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点、主要内容以及实践效果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时期活力社会的发展之路。历史镜鉴现实,仔细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以来我国活力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总结得失,可以为未来活力社会建设奠定基础。然而我国当前建设更高水平的活力社会还面临着诸多限制性条件。例如思想解放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民主法治不健全、社会失衡引致社会内耗、传统思维羁绊、现实文化激励不足等成为当前释放与塑造活力的牵制力量。深入分析我国建设活力社会的制约因素,为找到契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活力社会建设之路奠定基础。建设活力社会也需要树立全球视野,寻找其他国家实现活力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从一些国家陷入“活力陷阱”的失败探索中汲取教训,为我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建设更高水平的活力社会,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活力社会的本质,恪守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着眼于提升我国生产力的整体竞争优势、增强“共同富裕”的社会理念以及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同时以塑造社会系统的自我持续进步能力为依归,把社会发展的活力机制与制衡机制的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在具体建设路径中,首先要切实转变社会发展理念,树立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其次要形成多位一体、协调互动的主体建设格局。具有创造意愿和能力的社会主体的确立是建设活力社会的基本前提,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党的领导是我国建设活力社会的独特优势,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是活力社会建设的有效保障。最后要革新社会运行机制,系统推进各个领域的活力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夯实活力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升活力社会的政治引力;推进民生为基础的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结构,构筑活力社会的社会支撑;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多元理性文化,强化活力社会的精神积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活力社会概念界定
  • 第一部分 新时期我国活力社会建设的基本依据
  • 一、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活力思想的科学继承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活力性的基本揭示
  • (二) 列宁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探索活力发展之路
  • 二、历史根据: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
  • (一) 我国封建社会陷入长期停滞“周期循环”的深刻反思
  • (二) 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发展活力由萌芽转向萎缩的沉痛教训
  • 三、现实根据: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理性选择
  • (一) 活力社会建设是全球化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 (二) 活力社会建设是我国后发现代化情境下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推力
  • 第二部分 新时期我国活力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察
  • 一、邓小平活力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 邓小平活力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点
  • (二) 邓小平活力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三) 邓小平时期我国活力社会局面的初步形成
  • 二、江泽民活力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 江泽民活力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点
  • (二) 江泽民活力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三) 江泽民时期活力社会建设在经济领域的局部提升
  • 三、胡锦涛活力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 胡锦涛活力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点
  • (二) 胡锦涛活力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三) 胡锦涛时期活力社会建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向全方位扩展
  • 第三部分 当前我国活力社会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 一、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式的瓶颈遏制后续发展活力的释放
  • 二、公域与私域矛盾突出,民主法治不完善
  • 三、思想解放力度不够,传统思维羁绊与现实文化激励乏力双重存在
  • 四、多种失衡增加了社会内耗,牵制社会能量的释放
  • 五、尚未形成推进活力发展的主体合力
  • 第四部分 新时期活力社会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 一、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活力发展的有益探索
  • 二、部分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经验与陷入“活力陷阱”的教训
  • 三、国外推进活力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 要以培育社会的自主造血系统为旨归
  • (二) 要有全球视野,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
  • (三) 均衡有序的社会发展战略才能保障社会具有持久的活力状态
  • (四) 人才资源的涵养和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
  • 第五部分 当前构建更高水平活力社会的总体要求与基本进路
  • 一、当前构建更高水平活力社会的总体要求
  • (一) 活力社会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 (二) 活力社会建设要塑造社会系统的自我持续进步能力
  • (三) 活力社会建设要实现活力机制和制衡机制的有效结合
  • 二、当前构建更高水平活力社会的基本进路
  • (一) 转变社会发展理念,引领活力社会建设
  • 1、公平正义:活力社会建设的伦理基座
  • 2、以人为本:活力社会建设的立足点
  • 3、和谐发展:活力社会建设的基本方法
  • (二) 确立构建主体,形成多位一体、协调互动的主体建设格局
  • 1、具有创造意愿和能力的社会主体的确立是建设活力社会的基本前提
  • 2、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党的领导是我国建设活力社会的独特优势
  •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是活力社会建设的有效保障
  • (三) 革新社会运行机制,系统推进各个领域的活力建设
  •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夯实活力社会的物质基础
  •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升活力社会的政治引力
  • 3、推进民生为基础的社会建设,优化社会结构,构筑活力社会的社会支撑
  • 4、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多元理性文化,强化活力社会的精神积淀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新时期我国活力社会建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