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背景下对我国沪市A股IPO定价问题的研究

破发背景下对我国沪市A股IPO定价问题的研究

论文摘要

2010年新股破发在各个板块全面开花,击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因此在目前新股破发的大环境下研究如何给新股制定合理的发行价格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IPO定价合理可以保证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成功,筹集到自己需要的资金,同时也能保证投资者理性投资,促进资本在一、二级市场之间最优化配置,从而能够推动我国证券市场整体健康发展。造成目前新股破发的根本原因是“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超额募集资金)问题,使得发行价格远远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而新股破发能够倒逼价值的回归。这次新股破发使得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呼吁声越来越大,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定价机制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新股市场化定价。市场化的定价是买卖双方的市场化行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买方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新股的价格由股票的供求来决定。另外,市场化定价不能简单的以市盈率的高低来检验。因为市盈率的确定是在一级市场定价过程中发行人、承销商以及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它会随着市场环境、发行人或投资者的预期变化而改变。通过发行情况来检验定价是否合理,如是否引发上市首日破发或发行失败,这才是更符合市场化定价的方式。目前有关工PO定价的基本理论发展比较完善,且在国外成熟市场上运用得比较成功。但是这一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其原因除了对定价理论认识不足、我国股市发展历史短暂,市场不成熟、投资者跟风,市场炒作行为严重,不能理性对待投资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绝大部分发行人或承销商在IPO估值过程中所选用的定价方法是不对的。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在新股破发的背景下对我国沪市A股IPO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找出对IPO定价有重要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以期利用这些内外部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从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目前国情的IPO定价模型来改善上市公司的定价方式并提高定价效率。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有如下几点:1、本文首次将新股破发与沪市A股IPO定价相结合分析并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建立的沪市A股IPO多因素定价模型能够有效地降低破发的概率;2、本文样本数据包括了从2006年5月18日新老划断后到2010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IPO上市的所有A股,时间跨度较大,且在这一时间段内,证券市场经历了牛市、熊市和震荡市等各种形态,由此得到的实证结论具有代表性,更具有说服力。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股破发的现象与原因。自2009年6月IPO第七次重启以来,沪深股市迎来最大的IPO发行高潮,新股发行接踵而至,发行数量和强度很大。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投资者普遍存在“新股不败”和“申购到新股就可以获得高额无风险收益”的错误认识,“逢新必炒”的投机氛围严重,机构投资者长期忽视对股票价值的深入研究,不能真正发挥其专业定价能力,在询价过程中存在随意报价的现象,直接结果是新股发行市盈率远超二级市场同行业平均水平。随着2009年6月以后新股定价行政指导的淡化,新股“新股破发”现象击败了新股不败的神话。破发的根本原因是“三高”问题,新股定价超出其投资价值,高倍市盈率溢价发行,受益最大的只有发行人和承销商,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随着新股破发的愈演愈烈,新股发行机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而改革的核心是定价机制的改革,最终实现市场化定价。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现有主要的IPO定价理论与定价模型。国际上流行的IPO定价理论主要有内在价值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主要的IPO定价模型有贴现模型(股利贴现模型和现金流贴现模型)、可比公司法(市盈率倍数法、市净率倍数法、市销率倍数法)、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多因素定价模型。我国目前在如何选择合适的IPO定价模型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缺乏完整性和及时性,使得会计数据失真和不完整;2、由于很多IPO定价估值模型是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且处于转型期,无法满足一些估值模型所要求的前提条件如有效市场假设;3、估值模型中的有些变量难以预测,如贴现模型中的贴现率、股利增长率等,另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发展期,很多变量的选取都没有标准可以参照,完全由使用者自行选取并修改,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降低了估值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通过分析和对比,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现状下使用市盈率倍数法与多因素定价模型相结合的估值模型比较合适。市盈率倍数法与多因素定价模型相结合,可以考虑将行业平均市盈率作为影响IPO定价的因素。多因素定价模型就是将影响IPO定价的所有因素与新股发行价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实证分析最终建立IPO定价预测模型,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新股发行价格的制定。第四章主要介绍IPO定价机制以及定价机制在我国的变迁。现有的IPO定价机制有固定价格定价机制、拍卖定价机制、累计投标定价机制以及混合定价机制。中国证券市场在其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新股定价机制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迁:固定价格阶段→短暂的网上竞价阶段→相对固定市盈率阶段→累计投标定价阶段→控制市盈率定价阶段→询价制。尽管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询价制,但该询价制是不完善的,其定价效率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定价效果。第五章主要介绍IPO多因素定价模型的建立以及实证分析。文中将影响IPO定价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在定价过程中能够直接反映上市公司增长能力和发展前景的各因素的综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众多指标中选取了19个财务比率来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描述。所谓的外部影响因素是与内部因素对立的,不能直接决定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是却能影响IPO定价各个因素的集合。本文选取了市场波动情况、行业平均市盈率、上市公司新股发行规模、承销商等级这四个方面来对外部影响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后,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选取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IPO上市的79只A股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由于选取的19个内部影响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多重共线性,同时为了将众多的自变量降维,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将这19个自变量压缩为6个因子,然后将这6个因子变量与另外5个外部影响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根据逐步回归结果以及实证检验最终得到IPO定价回归方程。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只有每股资本公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未分配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行业平均市盈率、发行规模、发行前市场风险等因素对沪市A股IPO定价有显著性影响。最后用该估值模型对2011年1月份在沪市上市首日破发的A股定价做估值并与实际发行价对比,发现实际发行价远大于预测值,这也验证了新股发行价格高是导致新股破发的原因。第六章结论与建议。首先对本文进行总结,认为本文中所建立的IPO多因素定价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减少新股破发的现象;最后就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沪市A股市场化定价提出一些简单的政策建议:1、将目前新股发行审核制由核准制过度为注册制;2、减少政府干预;3、适当提高上市公司首发流通股比例;4、强化承销商的中介责任,发挥承销商的专业定价能力,扩大询价队伍,形成买方竞争市场。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沪市A股IPO多因素定价模型作为发行人、承销商以及机构投资者在定价过程中的参考。鉴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影响因素的选取可能不全面、实证的结果可能与理想效果有偏差、研究的对象只有沪市A股等,但是总体而言文中最后得到的回归方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对新股破发的简析
  • 3. IPO定价理论和模型
  • 3.1 主要的IPO定价理论
  • 3.1.1 内在价值理论
  • 3.1.2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 3.1.3 套利定价理论(APT)
  • 3.2 主要的IPO定价模型
  • 3.2.1 贴现模型(即绝对估值法)
  • 3.2.2 可比公司法(即相对估值法)
  • 3.2.3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3.2.4 多因素定价模型
  • 4. IPO定价机制以及在我国的变迁
  • 4.1 主要的IPO定价机制
  • 4.1.1 固定价格定价机制
  • 4.1.2 拍卖定价机制
  • 4.1.3 累计投标定价机制
  • 4.1.4 混合定价机制
  • 4.2 我国定价机制的变迁
  • 4.2.1 固定价格阶段
  • 4.2.2 短暂的网上竞价阶段
  • 4.2.3 相对固定的市盈率阶段
  • 4.2.4 累计投标定价阶段
  • 4.2.5 控制市盈率阶段
  • 4.2.6 询价制
  • 5. 沪市A股IPO多因素定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 5.1 IPO定价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5.1.1 内部影响因素的选择
  • 5.1.2 外部影响因素的选择
  • 5.2 样本和变量数据的选取
  • 5.2.1 样本的选取
  • 5.2.2 样本数据的来源
  • 5.3 因子分析
  • 5.3.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5.3.2 因子计算
  • 5.4 A股IPO定价多因素模型
  • 5.4.1 多元线性模型的建立
  • 5.4.2 模型的回归分析及检验
  • 5.4.3 对回归结果的经济分析
  • 5.4.4 对模型的进一步验证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将目前IPO的审核制由核准制转向更市场化的注册制
  • 6.2.2 减少政府干预
  • 6.2.3 适当提高上市公司首发流通股比例
  • 6.2.4 强化承销商的中介责任,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能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西方信息不对称的IPO抑价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0(01)
    • [2].关于独角兽企业IPO审计的思考[J]. 中国商论 2020(02)
    • [3].我国创业板市场IPO定价现状[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32)
    • [4].农业企业IPO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X农业公司为例[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12)
    • [5].IPO财务规范性及相关问题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24)
    • [6].企业IPO过程中相关财务问题及对策[J]. 中国市场 2020(08)
    • [7].创业板IPO审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01)
    • [8].投资者异质信念对创业板IPO长期表现的影响[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06)
    • [9].注册制下影响IPO定价因素研究[J]. 时代经贸 2020(03)
    • [10].创业板公司IPO绩效变化诱因的研究[J]. 河北企业 2020(04)
    • [11].物业企业IPO上市合规性问题研究[J]. 山西农经 2020(09)
    • [12].创业板IPO业绩变脸审计的案例分析[J]. 财会通讯 2020(09)
    • [13].粗糙面上方三维目标复合散射的并行IPO方法研究[J]. 航空科学技术 2020(06)
    • [14].我国IPO注册制的法律构建——以美国IPO注册制为鉴[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20(02)
    • [15].审计失败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损失:来自IPO审核的证据[J]. 会计研究 2020(03)
    • [16].蓝月亮冲击港股IPO[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20(07)
    • [17].企业IPO过程中的相关财务问题与对策分析[J]. 会计师 2020(11)
    • [18].预期业绩与IPO公司风险对策披露[J]. 财贸经济 2020(07)
    • [19].扬瑞新材创业板IPO失败原因探析[J]. 大众标准化 2020(15)
    • [20].探讨会计师事务所在IPO审计中面临的问题[J]. 当代会计 2020(15)
    • [21].拟上市公司IPO财务尽职调查分析[J]. 当代会计 2019(15)
    • [22].路演中董事长面部表情与IPO后公司业绩变脸[J]. 管理工程学报 2020(03)
    • [23].关于企业IPO中的涉税问题及对策探讨[J]. 纳税 2020(27)
    • [24].关于上市企业IPO中的财务舞弊手段及治理分析[J]. 财会学习 2020(31)
    • [25].探讨IPO企业前期财务准备与财务规范[J]. 商讯 2019(22)
    • [26].行政处罚对IPO保代行为的“震慑”效应[J]. 会计之友 2019(24)
    • [27].企业IPO财务尽职调查分析及完善建议[J]. 商业会计 2019(22)
    • [28].10家银行冲刺2017年A股IPO[J]. 现代商业银行 2017(01)
    • [29].注册制下IPO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7(06)
    • [30].2016年清洁技术行业投资遇冷 IPO持续降温[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7(11)

    标签:;  ;  ;  ;  ;  

    破发背景下对我国沪市A股IPO定价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