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

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时代为线索,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人体象征性主题在原始社会、文艺复兴、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以及我们当代人类居住空间中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跨学科的方法,通过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建筑美学等相关领域及专业理论,以一种新的视点观察、理解“人体象征”性建筑,进一步揭示了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及隐藏在其背后的人类学根源,反映出从古至今人文主义建筑学“人体改写”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并对未来电子时代身体与人类居住空间的远程会合与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人体象征性建筑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指出其典型性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采用信息检索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总体共提出共五个创新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原始社会人体象征性“万物有灵”与“互渗思维”的思想渊源,研究原始社会由己及物的推衍观念,并对各种表现人类内在秩序的原始意向母题进行深入剖析,挖掘人类按照自身意向限定生存领域的心理能力,以及在自我表现与宇宙和谐方面力求达到完满与整合的理想追求。第三章主要是运用圈层式泛化的新概念对原始社会人体象征性空间进行深化探讨,研究原始人类将人体运用于居住领域、聚落布局、建筑群体或单体,甚至建筑装饰构件等多层次的方方面面,采用具有直观形象或象征隐喻的手法体现着原始建筑中的人体象征性。第四章主要研究由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今的“人体模数”的运用,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家到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等人都沿着维特鲁威按照人体比例确立的建筑美的主线进行深入探索,将人体形态、比例直接投射于建筑,使建筑从中衍生出其权威、比例和构图,综合反映了人体尽善尽美的一面,进一步建立巩固了世界上个人与社会间的稳定关系。第五章主要表述了人体象征性在建筑设计中的具象、抽象表达及精神意义分析,研究了人文主义建筑学中“人体改写”对原始社会人体象征的传承。从语言学、场所精神、建筑意义等高度对人体象征性建筑进行多元化探讨,将这一研究拓展至空间与场所的人类学领域,进一步以一种更新与更宽泛的创造性方式对人体象征性空间概念进行综合理解。第六章主要探讨了伴随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建筑与人体形态的关联,从古希腊的人体尺度测量模式到与当代机械、生物、电子技术的融合,使建筑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灵活性与智能性,为未来建筑设计奠定了一种更新的复杂的测量基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筑中“人体象征”国内外相关状况研究
  • 1.1.1 国内外典型性发展历史阶段
  • 1.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1.3 研究的局限性
  • 1.2 提出问题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建筑空间的人体象征性思想渊源
  • 2.1 原始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观和“互渗思维”
  • 2.1.1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万物有灵”论
  • 2.1.2 人体——揭开宇宙之谜的钥匙
  • 2.1.3 中国古代哲学中“象天法地”的宇宙观
  • 2.2 以自我为中心——人类实现整合的焦点
  • 2.2.1 圆形的象征——生命的终极整体
  • 2.2.2 方形——人类个体的体验
  • 2.2.3 其它形态中的人体象征
  • 2.2.4 曼荼罗——人类内在秩序的意向原型
  • 2.2.5 小结
  • 第三章 人体象征的“圈层式泛化”
  • 3.1 环境或大地的拟人化
  • 3.1.1 大地与居住领域人体形象化的释义
  • 3.1.2 狩猎经济文化中领域的象征性分化方式
  • 3.1.3 澳大利亚土著人礼仪与空间象征性
  • 3.1.4 西非领土与城市平面的象征性表达
  • 3.1.5 中国及其它地区领土平面的象征性表达
  • 3.2 原始聚落的人体象征性
  • 3.2.1 作为解释领地参考的人体
  • 3.2.2 非洲原始村庄与聚落中的典型性表现
  • 3.3 建筑设计中的人体象征性
  • 3.3.1 人形空间的神职功能
  • 3.3.2 原始建筑中的人形空间划分模式
  • 3.3.3 原始建筑中的人体比例的尺度与测量
  • 3.4 建筑装饰部件的人体象征性
  • 3.4.1 柱式
  • 3.4.2 斗拱的仿生与刚柔之道
  • 3.4.3 其它建筑装饰艺术
  • 3.5 小结
  • 第四章 由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今的“人体模数”
  • 4.1 应用人体形态、比例理论的建筑艺术创作
  • 4.1.1 源于人体比例与形态的古典柱式
  • 4.1.2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庙建筑
  • 4.2 向人文主义文化寻求力量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 4.2.1 向古典文化寻求力量
  • 4.2.2 从“人性的神”到“神性的人”——向人文主义文化寻求力量
  • 4.3 现代建筑中按照人体比例关系确立的“人体模数尺”
  • 4.3.1 柯布西耶的“勒氏模数尺”
  • 4.3.2 建筑的情感——创造世界的人类表现
  • 4.4 小结
  • 第五章 建筑中“人体改写”现象及分析
  • 5.1 人体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具象直接运用
  • 5.1.1 人体元素在建筑中“形性相通”的拟人表现
  • 5.1.2 人体与自然有机体态的象征
  • 5.2 人体象征的抽象表达及其精神意义分析
  • 5.2.1 圆形的象征表达
  • 5.2.2 圆方之变——方形的象征表达
  • 5.2.3 十字形的表达
  • 5.2.4 综合抽象统一体——曼陀罗的象征表达
  • 5.2.5 其它多元化抽象表达
  • 5.3 人文主义建筑学的“人体改写”对原始社会“人体象征”的传承
  • 5.3.1 人文主义建筑学的概念
  • 5.3.2 理论的深化探讨
  • 5.3.3 从原始社会到当今建筑发展中的延续
  • 5.4 从语言学、场所精神、建筑意义等高度对人体建筑的深化探讨
  • 5.4.1 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以人体为象征性建筑的探讨
  • 5.4.2 从场所精神对以人体为象征性建筑的探讨
  • 5.4.3 从建筑的意义出发对以人体为象征性建筑的探讨
  • 5.5 小结
  • 第六章 秩序的突破——失序、重构与再创造
  • 6.1 西方古典时代的有序理论与文艺复兴理论的变革
  • 6.1.1 维特鲁威人体比例观念的延伸
  • 6.1.2 个体心智度量与科学数字度量的融合
  • 6.2 时代演进中西方人体失序在建筑中的表达与评价
  • 6.2.1 生命灵魂与空间关系的对话
  • 6.2.2 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人体失序现象
  • 6.3 生物技术发展与当代建筑空间的会合
  • 6.3.1 自然本能
  • 6.3.2 设计实践应用
  • 6.4 电子人体与未来建筑发展趋势探索
  • 6.4.1 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 6.4.2 电子人体
  • 6.4.3 电子空间
  • 6.4.4 身体、建筑与电子信息间的相互转化
  • 6.4.5 对未来的展望——智能化空间探索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较量——读莫里斯《裸猿》三部曲有感[J]. 青春岁月 2017(11)
    • [2].“集体表象”与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另类视角的审视[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 [3].集体表象展演的白族火把节——以云南大理漕涧白沙井村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 2012(03)
    • [4].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与中国风俗[J]. 文化遗产 2011(02)
    • [5].个人行动的社会制约——评迪尔凯姆关于个人行动、集体表象和社会制度的论述[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5)
    • [6].山西沁县卫氏宗族清明祭仪研究[J].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6)
    • [7].民俗生活中的思维特质:混沌性与整体性[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8].商周青铜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原始思维”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0)
    • [9].人法地:侗族鼓楼的生态伦理与审美意境[J]. 民族艺林 2015(01)
    • [10].社会的制造与集体表象[J]. 社会 2012(05)
    • [11].古希腊竞技与神话——对“历史穿越”式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1)
    • [12].广告仪式:从集体表象到神话宪章[J]. 当代传播 2013(05)
    • [13].网络时代个体分化与社会表象整合[J]. 天津社会科学 2013(05)
    • [14].论涂尔干的人性两重性——读《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J]. 鸡西大学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  

    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