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抗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偃54,小麦条锈病,高温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高温抗锈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周新力,王保通,尹军良,王文立,王岭岭[1](2011)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小偃54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为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温室以小偃54和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BC1、F2和F3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Su-4、Su-11、CYR29、CYR30、CYR31、CYR32和CYR33 7个小种对供试群体进行温室苗期和成株期测试,并分析杂交后代抗病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在苗期和成株期,小偃54在常温(夜10℃/昼18℃)条件下对7个流行小种均表现感病,而在高温(夜18℃/昼25℃)条件下则表现出较好的抗条锈性;小偃54对CYR29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相互抑制的基因控制,对CYR30、CYR31和CYR32的抗条锈基因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结论】小偃54是一个典型的高温抗条锈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对条锈菌流行小种表现高温抗病性的基因数、显隐性和遗传方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12期)
魏学宁,范仁春,徐世昌,康振生,张相岐[2](2011)在《Taspx基因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性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小麦品种小偃54对当前流行条锈菌小种具有有效的高温诱导抗性。这种抗性具有广谱、持久的特点。研究小偃54高温诱导抗条锈性的相关基因对阐明小麦高温诱导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持久、广谱抗病性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研究以小偃54接种条锈菌CY32后不同温度(23℃±1和14℃±1)处理材料的cDNA为模板,采用cDNA-AFLP方法从中筛选到一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进一步获得了基因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含(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9-16)
侯冬媛,周新力,王岭岭,王文立,马东方[3](2010)在《小麦成株期高温抗条锈基因Yrxy54-1的RGAP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我国当前流行的7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在高温条件下对其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并用条锈菌CYR32对小麦品种小偃54与铭贤169的杂交后代及其双亲进行高温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以揭示小偃54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机制。结果显示,小偃54成株期对多个条锈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CYR32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核基因独立控制,分别暂命名为Yrxy54-1和Yrxy54-2,并对Yrxy54-1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从528个RGA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4个与抗病基因Yrxy54-1紧密连锁的多态性标记M1、M2、M3和M4,分布于Yrxy54-1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15.8、16.6、7.3和9.97cM。遗传分析结合分子标记结果表明,Yrxy54-1是一个与已知抗条锈基因不同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侯冬媛[4](2010)在《兰天1号高温抗条锈基因分子作图及两个重要品种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高温抗条锈品种兰天1号、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苗期遗传分析,并用SSR技术对其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对着名小麦品种中国春进行高温成株期抗病遗传分析;分析了持久抗条锈病品种N.Strampelli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结果如下:1.对小麦品种兰天1号的高温抗条锈遗传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Su11-4、Su11-11对兰天1号进行抗条锈评价,结果表明兰天1号对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2)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发现,兰天1号与铭贤169杂交后代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LT1。(3)对兰天1号进行抗条锈基因的SSR分子标记,筛选到5个位于2DL上的标记Xbarc228、Xcfd16、Xcfd233、Xgwm349和Xwmc797与目的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4.0cM、5.7cM、8.5cM、13.4cM和15.5cM。利用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检测黄淮麦区42个主栽品种,未检测到与YrLT1基因相同的标记位点。2.在田间对中国春进行高温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春高温成株期对CYR29、CYR30的抗病性由2对隐性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隐性基因独立控制。3.对持久抗病品N.Strampelli成株期抗条锈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对CYR3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Su11-11的抗病性由1显1隐两对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吴会杰,魏学宁,周新力,曹双河,李宏伟[5](2007)在《小偃54和小偃81高温抗条锈性及其与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小麦高温抗条锈性的遗传机理,以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对小麦品种小偃54和小偃81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并采用RT-PCR方法从小偃54中克隆了几丁质酶基因Chi1编码区全长cDNA序列Chi1xy,利用半定量PCR技术比较分析了常温(14±1℃)和高温(21±1℃)处理下条锈菌侵染的小偃54几丁质酶基因Chi1xy的表达谱。结果表明,小偃54和小偃81均具有明显的高温抗条锈性。常温处理下,Chi1xy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高温处理下,Chi1xy的表达在处理后的前72 h变化不明显,96 h开始升高,并在144 h达到表达高峰,直到192 h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两种温度处理下Chi1xy的表达谱差异显着,说明小偃54对条锈病的高温抗条锈性可能与几丁质酶基因Chi1xy的表达水平相关。这是首次发现几丁质酶和高温抗条锈性有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吴会杰,井金学[6](2007)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的QTL定位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简便、经济和安全的方法。然而,由于大面积单一品种的种植和小麦条锈病菌生理毒性小种的变异使抗病品种不断丧失抗性。因此,寻找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成为研究的热点。高温诱导抗条锈病性是在较高的环境温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8-01)
吴会杰[7](2007)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的QTL定位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的有效、简便、经济和安全的方法。然而,由于大面积单一品种的种植和小麦条锈病菌生理毒性小种的变异使抗病品种不断丧失抗性。因此,寻找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成为研究的热点。高温诱导抗条锈病性是在较高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小麦对条锈菌所表达的一种低反应型抗病性,具有持久抗病性的特点,已成为研究持久抗病性的焦点。本文选用我国优势生理小种CY30和CY31为接种体,从叁个层次研究了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遗传特点。结果如下:1.对其高温抗条锈性分析表明,小偃54和其选系小偃81及建立RIL群体的亲本京411对目前中国优势条锈菌生理小种CY30和CY31具有良好的高温抗病性。2.以小偃54和京411及其杂交后代107株重组自交系(RIL)F8为材料,对其高温抗条锈基因QTL定位结果表明:(1)将来自小偃54高温抗锈基因的位点分别定位在1BL(QYrxy1B)和7B(QYrxy7B)染色体上,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6.25-16.65%和7.05-12.1%。(2)将来自京411高温抗锈基因的位点分别定位在2B(QYrxy2B)、3D(QYrxy3D)和7D(QYrxy7D)染色体上,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7.35-12.5%、7.875-13.8%和7.65-15.9%。3.利用半定量PCR建立了常温(10±1~14±1℃)和高温(15±1~21±1℃)处理条件下条锈菌侵染的小偃54不同时期的几丁质酶基因表达谱。结果如下:从小偃54中克隆了几丁质酶基因Chi1编码区的全长cDNA序列Chi1xy,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进一步获得了Chi1xy表达谱。表达谱显示,在高温处理条件下,几丁质酶基因Chi1xy表达量在前72h没有明显变化,从96h开始升高,并在144h达到表达高峰,直到192h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而在常温处理条件下,该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两种处理条件下表达谱的明显差异说明小偃54对条锈病的高温抗性可能与几丁质酶基因Chi1xy的表达水平有关。本文所揭示的小偃54高温抗条锈遗传特点为深入研究和科学利用高温抗条锈基因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分子定位抗病基因提供理论指导。并且首次发现高温抗病性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相关,为研究高温抗病基因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曹张军[8](2004)在《来自华山新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锈良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易行和对环境安全的核心措施,但一个品种种植几年后抗病性往往“丧失”。造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育种学家只注意利用个别优良基因,而忽视了抗病基因多样性,且不注意选择高品位抗病基因,从而导致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形成以小麦简单的群体抗病遗传结构应对小麦条锈菌复杂的毒性变异压力的不稳定互作系统。许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增加小麦抗源多样性,丰富小麦抗病基因,寻找高品位抗病基因保持小麦品种抗病持久性等以使小麦病害系统稳定性,延长抗病品种使用寿命的各种方法。本实验鉴定出了一个新的优秀抗条锈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另外对另一优良的抗病类型— 高温抗条锈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1. 一个新的抗条锈基因— YrHua 的鉴定及分子作图 华山新麦草(Psathyn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14)是分布于中国秦岭山脉华山段的一个我国的特有物种,西北植物所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等已将其染色体导入普通小麦,形成了系列易位系、代换系和附加系,成为开发利用这一珍稀种质资源基础试材。我们前期研究华山新麦草抗病机制中发现其抗我国已发现的所有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是可资利用的宝贵抗病资源,同时得到一些染色体工程材料表现良好的抗性反应,易位系 H9020-17-5 是其中之一。关于来自华山新麦草抗病基因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对来自华山新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在小麦中的经典遗传及分子遗传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1). 本研究应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CY30、CY31、CY32 分别对易位系 H9020-17-5的供体亲本华山新麦草、受体 7182 及易位系自身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易位系的抗条锈基因来自华山新麦草。 (2). 以该易位系与感病品种铭贤 169 正反交、回交获得的 F2代、BC1代,对其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该易位系的抗条锈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暂定名为 YrHua。 <WP=7>2 来自华山新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小偃 6 号高温抗条锈性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3). 对 H9020-17-5 与感病品种铭贤 169 杂交 F2代分离群体利用微卫星(SSR)技术进行抗条锈基因定位。采用了 166 对 SSR 引物,其中 86 对在两新本间表现多态性,进一步在 F2 代群体中分析,得出 YrHua 与位于 6A 染色体长臂上的 Xgwm169 标记连锁,遗传距离为 28.7cM,故该基因位于 6A 染色体长臂上。 (4). 应用 AFLP 技术研究以找到更近的标记,共应用了 81 对引物,结果获得了两个AFLP 标记 PM14(301)和 PM42(247)与 YrHua 紧密连锁,距离分别是 5.4cM 和 2.7cM,且位于该基因两侧。 (5). 为了方便育种实践中该基因的利用,应用酶切位点多态性结合 PCR 将 PM14 标记转化为长度是 296bp 的可用的单条带标记。 本研究首次在普通小麦中对来自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 华山新麦草的抗条锈基因进行了经典遗传及分子作图研究,同时将 AFLP 标记转化为分子辅助育种中容易利用的单条带标记。该实验结果为易位系 H9020-17-5 做为抗源应用提供依据,同时得到的标记可以作为进一步该基因精细作图的基础,并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利于该抗病基因利用,加快育种进程。 2. 高温条件下小偃 6 号-小麦条锈菌非亲和互作中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高温抗病性(High-temperature Resistance, HTR)是在较高温度下所诱导表达的一种低反应型抗病性,具有非小种专化型抗病性特点,在小麦解决抗病性“丧失”问题有广阔的应用前途。普通小麦品种小偃 6 号是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长穗偃麦草基因导入普通小麦中选育而成的品种,自上一世纪 80 年代推广以来,至今在田间仍保持较好的抗病性。经本实验室研究其抗性表现为全生育期高温抗性,并对其抗病性机理在生理生化、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论文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抗病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新的结果: (1) 建立了小偃 6 号与条锈菌相互作用分子研究体系,确定了适宜的取样时间在花斑出 现之后至坏死出现。 ( 2)使用了 45 个 引 物 组 合 对 样 品 进 行 分 析 , 检 测 了 大 约 有 2700 个 TDFs (Transcript-derived Fragments)的表达情况。观察到 22 个 TDFs 在病菌及高温双重作用下表现为上调或诱导表达。 (3) 利用小麦微管蛋白 tublin 作为内参,对得到的差异表达条带 TDF6-1 及 TDF17-2 进行了半定量 PCR 验证,这两个基因片段表现为高温条件下上调表达,与 cDNA-AFLP 结果一致。 (4)(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4-05-01)
高温抗锈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条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小麦品种小偃54对当前流行条锈菌小种具有有效的高温诱导抗性。这种抗性具有广谱、持久的特点。研究小偃54高温诱导抗条锈性的相关基因对阐明小麦高温诱导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持久、广谱抗病性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本研究以小偃54接种条锈菌CY32后不同温度(23℃±1和14℃±1)处理材料的cDNA为模板,采用cDNA-AFLP方法从中筛选到一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进一步获得了基因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抗锈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新力,王保通,尹军良,王文立,王岭岭.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魏学宁,范仁春,徐世昌,康振生,张相岐.Taspx基因在小偃54高温抗条锈性中的功能分析[C].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2011
[3].侯冬媛,周新力,王岭岭,王文立,马东方.小麦成株期高温抗条锈基因Yrxy54-1的RGAP分子标记定位[J].植物保护学报.2010
[4].侯冬媛.兰天1号高温抗条锈基因分子作图及两个重要品种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吴会杰,魏学宁,周新力,曹双河,李宏伟.小偃54和小偃81高温抗条锈性及其与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7
[6].吴会杰,井金学.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的QTL定位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7].吴会杰.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的QTL定位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8].曹张军.来自华山新麦草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小偃6号高温抗条锈性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