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西平河北省威县寺庄中学
摘要: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它有着鲜活的语言材料,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的情感性是较其他学科而言更能直接激活我们内在情感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不再是你言我语畅所欲言的热情,不再是师生手捧文章作品的共醉,更多的是追问之下空泛的套路回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各种正面情感,使学生处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训练智能,完善人格。笔者经过亲身教学尝试,想和大家谈谈几点实践与体会。
一、多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又精彩的新课切入,可以立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是能调节学生情绪,引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去,只要是能起到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就是好的、切实可行的导入。新课导入可以是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是与文本有联系的话语,创设的新课导入要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迫不及待进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激发情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以致欲罢不能,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通过巧设多个悬念,除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很好的衔接外,我们还要让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精神真正融入到课堂教与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巧引课题、巧指核心、巧作结尾”的巧设悬念的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动力,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驱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消除学习的疲劳,克服惰性心理,使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
三、激疑设问精当,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是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激疑设问,然后又巧妙释疑答问,一环扣一环,环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在解疑答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然,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使用合作的方式,或采用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主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语文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那么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直接的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让学生直接把文本与自已的生话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真正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就是使教学情境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般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首先让学生进入角色朗读,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再次,让学生直接表演,组织学生扮成里面的各种人物,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如果仅仅拿它当“工具”,未免低估了它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以空洞的过多过细的分析代替学生语言实践的教学模式,去拓宽学生的求知空间。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实践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审美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中的美有多种,有昂扬上进欢欣的美,也有缠绵伤感忧郁的美。语文老师当然有责任带领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引导学生感悟丰富多彩的情感。把文学作品或作家人生逸事编成小故事,穿插在教学中,应当是一种很好的审美观人生观的教育途径。每当涉及到一些大家的作品时,我会将作家的人生经历改编成小故事,用生活化的、生动而较有感染力的语言讲给学生听。听故事的过程,也是学生阅读作家人生历程的过程。屈原“上下求索”的执着,曹操“横槊赋诗”的豪情,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坚韧,等等,在这些典故中,学生的灵魂与作家的灵魂产生碰撞,孩子们的心灵自然会受到悲剧崇高的洗礼,更加接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