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纳米银粉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在光学材料、催化、电子浆料、生物工程及医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性能通常与纳米银粒子的尺寸及形貌有关,因而纳米银的形貌可控制备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经有许多有效的方法用以制备不同形貌的银纳米粒子,但不同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尚未被完全揭示,大规模生产银纳米材料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研究了以水合肼(N2H4·H2O)为还原剂,硝酸银为前躯体还原制备纳米银过程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产物形貌和尺寸的作用,分析了SDBS-Ag+的配位结构,并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纳米粒子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R-IR)来跟踪反应溶液和中间产物的光学性质和微观结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X-射线衍射(XRD)对纳米银产品进行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SDBS和PVP溶液体系中,溶液的表面张力-浓度(γ-C)曲线具有双临界浓度,在1.5%的PVP溶液中,分别为Cl(-2mmol/L)和C2(-12mmol/L)。在双临界浓度之间时,SDBS分子会聚集到PVP分子链上形成束缚胶束,呈现“珍珠-项链”结构。SDBS中的S-O与银络合形成M-O-S的配位,进一步在空间上构成二维的无机层SO3-M-O3S和有机层R交替出现的层状结构,这最终导致了纳米片状结构银的生成;而PVP分子则通过N、O原子与Ag的电子效应、PVP分子链的吸附作用,分散保护所形成的纳米结构。在SDBS浓度大于2mmol/L时,在较大Ag+浓度范围内(0.02 mol/L-1.5 mol/L)都有可能形成片状结构的纳米银;改变反应时间和搅拌速度可以调节纳米粒子的粒度分布。相对而言,在SDBS为8mmol/L、PVP为1.5%的溶液中,Ag+浓度为0.2mol/L时,有机分子的诱导、分散效果较好,获得的产物粒子结构均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SDBS/PVP溶液中片状银制备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研究[J]. 稀有金属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