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移动IP技术是推动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络的主要力量,受到广泛关注。然而TCP把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包丢失、延迟和失序理解为拥塞发生并且采取了错误的措施,导致其性能劣化。针对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带缓冲区管理的平滑切换技术,希望实现无缝切换,从而提高上层传输协议(特别是TCP协议)在移动IP环境中的性能。 然而通过仿真实验和协议分析,本文指出即使在移动IPv6中实现了平滑切换及其中的缓冲区管理机制,由于存在数据包转发的突发,TCP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更好的性能;同时由于缺乏对移动节点移动状况的感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缓冲区资源浪费问题。 针对缓冲区转发突发问题,改进的缓冲区管理方案在控制缓存数据转发时要兼顾平滑和快速两个特性。本文据此提出一个基于测量的缓冲区转发控制方案,利用数据包对测量技术估计新通路的可用带宽,进而控制缓存数据的转发。NS仿真实验表明基于测量的缓冲区转发控制方案能够有效起到提高TCP性能的作用。 针对缓冲区浪费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切换模糊预测的自适应资源管理算法,这个算法具有简单和适用性强的特点。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一是基于切换模糊预测的缓冲区控制,用于控制缓冲区的申请和释放时机;其二是信号门限设定自适应算法,用于动态调整切换模糊预测中的信号门限。Matlab仿真实验对信号门限设定自适应算法中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而NS仿真实验进一步证明,通过合理设置关键参数,基于切换模糊预测的自适应资源管理算法确实能够高缓冲区的资源利用率。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IPv6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改造[J]. 通讯世界 2019(12)
- [2].关于校园网IPv6升级的思考[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9(12)
- [3].电子政务外网IPv6网络部署安全风险及对策探究[J]. 江西通信科技 2019(04)
- [4].IPV6网络环境下网络攻击探讨[J]. 数字通信世界 2019(12)
- [5].基于5G和IPv6的闸门远程控制系统解决方案[J]. 四川水利 2020(02)
- [6].运营级物联网IPv6演进方案研究与实践[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0(06)
- [7].探讨物联网发展所需的5G技术和IPV6协议[J]. 中国新通信 2020(13)
- [8].IPv6环境下基于超融合架构的智慧图书馆基础平台改造与实践[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0(09)
- [9].关于金融业IPv6规模部署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 金融科技时代 2019(11)
- [10].基于IPv6的校园网的设计与建设研究[J]. 山西电子技术 2016(06)
- [11].基于IPv6的校园网技术升级及性能测量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6(23)
- [12].IPv6及其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电力 2016(12)
- [13].基于IPv6环境下的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34)
- [14].基于IPv6的视频会议系统中安全的关键技术的研究[J]. 民营科技 2017(05)
- [15].IPv6环境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J]. 江苏通信 2017(02)
- [16].基于IPv6的智慧校园网络的设计与实现[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7(03)
- [17].IPv6下一代互联网带来网络安全新机遇[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7(07)
- [18].基于校园网的IPv6过渡技术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23)
- [19].企业物联网环境下IPv6技术应用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06)
- [20].一种适用于IPv6网络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3(03)
- [21].探究物联网中轻量级IPv6协议的研究与应用[J]. 电子测试 2015(08)
- [22].基于IPv6的物联网技术及其标准化研究[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5(05)
- [23].基于IPv6的校园网建设研究与思考[J]. 计算机时代 2015(07)
- [24].家庭网关IPv6宽带上网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与实践[J]. 电信技术 2015(10)
- [25].天地互连-全球IPv6培训中心主任李震 下一代互联网实践与创新[J]. 中国教育网络 2017(01)
- [26].IPv6技术和应用[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3)
- [27].部署IPv6正当时[J]. 中国教育网络 2017(08)
- [28].物联网中轻量级IPv6协议实现技术概述[J]. 科技视界 2013(36)
- [29].IPv6地址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3(11)
- [30].一种基于IPv6的流媒体传送方案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