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确立了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又因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契约签订的不完备性,使得经理人处于相对的信息优势地位,恰逢“道德问题”的存在,有可能使经理人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通过操控会计盈余,如粉饰财务报表、扭曲会计信息,反映给投资者不真实的财务状况。世通、安然、银广夏等事件都表明,经理人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对财务的扭曲,最终导致公司退出资本市场,使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性很大意义上影响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现代公司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我国上市公司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要求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股权和薪酬激励等制度,并引入独立懂事和外部审计等,目的在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最大限度的使管理层的行为目标与投资者利益相一致,降低代理成本。外部治理结构方面,经理人制度、资本市场、产品市场、控制权市场、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为公司有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外部环境。上述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实际发挥的效用如何呢,需要我们去实证检验。本文首先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接着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对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的年度会议频度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倒“U”型关系;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越高,经理人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董事长与总经理为同一人担任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可能性更高: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国有股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流通股、法人股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管理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不相关;监事会的规模以及勤勉性均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高管薪酬以及债务融资水平越高,经理人操控会计盈余的动机越强烈。最后,本文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