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分析单层、双层集装箱平车的垂向振动问题,利用柔性体接口处理技术,建立了车体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并与弹性交叉支撑式三大件转向架构成整车模型。通过对刚柔耦合仿真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车体产生弹性振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减振对策。在进行动力学试验和线路运行试验时发现集装箱平车存在一些问题,如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偏大等。从结构振动模态分析的角度,这种振动加速度的偏大,应当存在激扰振源以及车体结构模态振动,因此,需要采用刚柔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利用体现柔性体变形特点的接口处理技术对策,进行轨道运行仿真和整车模态分析。通过多种线路动态仿真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对于单层集装箱平车,车体结构具有“鱼刺”梁特征,车体产生弹性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摇枕悬挂的斜楔摩擦“卡滞”。而且斜楔摩擦系数越大,斜楔低频卡滞所产生的粘-滑振动越明显。因此,这种粘-滑振动必然引起车体产生高频弹性振动,因而形成垂向加速度过大问题。车体产生的弹性振动主要为二阶垂向弯曲模态振动。而双层集装箱车体产生弹性振动的原因与单层集装箱平车的性质不同。双层集装箱车体具有“落下孔车”的结构特征,边梁刚度比较低,车体横向模态频率也比较低,因而弹性振动不是由于车体垂向振动模态引起的,而是由边梁横向模态振动造成的。车体弹性振动特征与装箱方式有关,只有在上下20ft×2装箱时才出现一阶弯曲模态振动,其它装箱方式则主要表现为车体横向振动。针对单层与双层集装箱车体振动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如下专用转向架设计建议:(1)对于单层集装箱平车,车体刚度比较低,因而需要采用低摩擦系数的高分子材料组合斜楔,以达到降低重载相对摩擦因子的要求。(2)对于双层集装箱车辆,重载重心比较高,车体横向刚度又比较低,因而需要考虑适当的车体刚度补强方案,并利用中央枕簧适度提高摇枕悬挂刚度,提高车体静态稳定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1.1 课题内容及主要问题1.2 国内外综述1.2.1 国内外集装箱平车的发展和应用1.2.2 国内集装箱平车研究综述1.3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1.4 刚柔耦合1.5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本章小结第二章 基于CMS 的刚柔耦合动态仿真2.1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2.1.1 约束模态和固有模态2.1.2 固定交界面法2.1.3 模态力2.1.4 惯性耦合与模态截取2.1.5 内力约束2.1.6 模态截取2.2 柔性体接口界面的复杂性2.3 针对柔性体接口处理的技术对策及应用本章小结第三章 K6X 转向架模型3.1 三大件转向架3.1.1 转K6 型转向架的结构特点3.1.2 心盘旁承与承载鞍(垫)3.1.3 平面心盘3.1.4 常接触旁承3.1.5 承载鞍(垫)3.2 摇枕悬挂3.2.1 摇枕悬挂的特点3.2.2 动态干摩擦模型3.2.3 斜楔摩擦系数稳定性3.2.4 垂向和横向的变摩擦减振3.2.5 相对摩擦因子3.2.6 斜楔纵向摩擦力本章小结第四章 单层集装箱平车运行问题分析4.1 单层车体模型4.2 摩擦减振对比4.2.1 DIP 激励减振对比4.2.2 PSD 激励减振对比4.3 振动特征分析4.3.1 基于模态质量模型的振动特征分析4.3.2 基于附着质量模型的振动特征分析4.4 平稳性评价4.4.1 车体低频横向运动4.4.2 垂向加速度PSD 对比4.4.3 垂向加速度偏大原因及减振技术对策本章小结第五章 双层集装箱平车运行问题分析5.1 双层车体模型5.2 结构模态分析5.3 基于装箱工况的车体振动特征分析5.3.1 装箱工况Ⅰ的车体振动特征分析5.3.2 基于三种工况的振动特征对比5.3.3 装箱工况Ⅲ的车体振动特征分析5.4 平稳性评价5.4.1 垂向加速度能量谱密度PSD 对比5.4.2 横向加速度能量谱密度PSD 对比5.4.3 S 型曲线通过与车体侧滚5.5 专用转向架设计建议5.5.1 斜楔动态优化新理念5.5.2 现有集装箱车辆改进设计探讨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集装箱平车论文; 三大件转向架论文; 刚柔耦合论文; 模态综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