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临床效果观察

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临床效果观察

刘敏

(华西医院成办分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观察术后功能锻炼在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36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18例,分别给予其术后常规护理与术后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经治疗与术后护理干预后,两组关节功能均有了一定恢复,且乙组术后2个月予3个月的Harris评分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甲组,且乙组术后MBI评分也显著高于甲组术后,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针对情况给予其术后功能锻炼,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锻炼;髋关节

在临床骨科,股骨颈头下移动型骨折是一种比较多见的骨折类型,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但术后,患者却极易出现股骨头塌陷、髋关节粘连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而且术后患者必须通过功能锻炼,才能比较好的恢复关节功能[1]。故笔者抽选我院收治的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具体探讨术后功能锻炼的应用与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36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20例,女18例,年龄均在30~78岁间,平均年龄为(56±3)岁。所有均经临床症状与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且未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与其它脏器重大损伤。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18例,且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被给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甲组被给予常规护理,如术后症状观察、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而乙组则被给予此基础上的术后功能锻炼,具体有:

(1)术后第1d:①引导患者展开患者股四头肌练习,即取仰卧位,让患肢自然外展30°呈中立位,将一软枕垫于膝下,进行膝关节主动下压练习,让大腿肌肉保持收缩状态约10s,后放松肌肉,每次5~10min,每天3次;②引导患者展开踝关节跖屈与背伸练习,即取仰卧位,进行足跖屈背练习与踝关节背伸、抗阻练习,且在练习中避免踝关节出现内外旋,每个动作大约保持10s后放松,5~10min/次,3次/d;③引导患者展开健侧下肢抬高与膝关节伸屈练习,避免术后肌肉萎缩、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关节僵直情况的出现。

(2)术后2~5d:术后第2d,对患者前一天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结合患者情况合理调整练习量与练习时间;术后第3~5d,教会家属协助患者展开患肢屈膝与屈髋练习,即:引导患者取仰卧位,用一只手托于患者膝下,一手托于足跟部,在患者不疼痛的情况下展开屈髋运动,并鼓励患者活动上肢,维持上肢肌力,展开屈膝运动,20~30min/次,2h/次;同时,结合患者情况适当增加坐位水平移动练习[2];

(3)术后第6~7d:①展开髋外展练习,先引导患者被动活动,后助力活动,最后进行主动活动,最大外展在末端,每次维持10s;②展开髋后伸练习:练习时引导患者保持身体直立,不可出现内旋情况,后伸至末端,维持10s;

(4)术后2~6周:术后第2~3周,开展进行步行练习,开始的时候可拄双拐免负荷练习,后进行四点步步行练习,每次步行50~100m,2~3次/d,最后逐渐开展单拐三点步步行练习;术后第4周,让患肢屈伸30~40°,每日用热水泡脚,每次30min,促进血液循环;术后第5~6周,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功能练习,如用借助健肢抬高患肢展开肌力练习,而患者进行屈伸练习,屈伸幅度逐渐从30°逐渐着增加。

1.3观察指标

采用Harris评分法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有效评定,包括急性评分、关节活动评分与疼痛评分、功能评4个方面,分别占4分、5分、44分、47分,总分100分,若分值在90~100分间,则为优,分值在80~89分间,则为良,分值在70~79分间,为可,分值低于70分,为差[3]。同时,选用改良MBI评分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有效评定,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好,并观察记录两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经治疗与术后护理干预后,两组关节功能均有了一定恢复,且乙组术后2个月予3个月的Harris评分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甲组,且乙组术后MBI评分也显著高于甲组术后,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头下型股骨颈骨折作为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类型,同其一样,有着损伤严重、病程长与卧床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而术后功能锻炼作为临床骨折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早期恢复的一个有力保障。因为骨折部位病理的主要表现是软组织肿胀与疼痛所引发的肌肉痉挛,如关机囊与周围肌肉组织萎缩、关节内外纤维粘连,这时,若不积极防治,可能诱发关节强直。为此,在骨折整复固定之后,护士就需引导患者展开早期功能锻炼,如适当活动下肢足趾,展开患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等,以此来促进患肢淋巴与静脉的回流,避免肌肉粘连,缓解肌肉萎缩,促进局部血液寻缘,从而为后期功能锻炼奠定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开早期功能的锻炼时,需具体结合患者情况来展开,结合患者耐受力、年龄与运动情况,合理调整运动量与运动时间,循序渐进地展开术后功能锻炼。

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被给予了术后功能锻炼,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能力均显著高于甲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30%,显著高于甲组的73.91%,且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甲组。可见,术后功能锻炼的有序展开,对促进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与生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轩,李文锐.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05):149-151.

[2]余虹,吴彩荣.循证护理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54-56+64.

[3]高克霞.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3):140,143.

标签:;  ;  ;  

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