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总监制是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陈群娣[1](2015)在《关于加强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与思考》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对各地方的国有出资资产监管部门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关于其的具体加强措施以及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国有出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的改进提供可供参考性的依据。
王晓娟[2](2012)在《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围绕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的研究,在论证实行财务总监制理论根据的基础上,指出了实行财务总监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曹玉双[3](2011)在《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浅议》文中指出现代企业财务总监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残缺,对经营者监督乏力的现状,对于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建立财务总监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
郝艳敏[4](2009)在《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考》文中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社会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其发展中分化出委托人和代理人,从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严格遵守制衡机制的产权关系,它要
张保中[5](2008)在《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组织,也是完成顾客价值链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以成员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为基本纽带形成整体性目标,并发挥整体性功能。这需要以其拥有或控制的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必要的基础条件,因而,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近些年来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一)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是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必须承认与遵循的制度条件,却也是现有不少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忽视的地方。因而,站在集团公司的角度看,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个是集团公司对其非独立的组成机构的财务控制,这是基于经营管理层权威、依靠行政命令而展开的、直接的财务控制;另一个则是集团公司对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这是基于集团公司的出资者地位、依靠其产权(财产权利)或股权、通过其他成员企业的治理结构而展开的、间接的财务控制。应该说,后者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重点内容,这也使之呈现出层次性、群体性、制度约束性、间接性与复杂性等基本特点。正因为如此,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不能等同于企业财务控制的简单拓展,它有自身需把握的基本原则:1、“引导为主,强制适度”,即主要通过经济性诱因引导各成员企业目标的整合,形成企业集团整体性的财务控制目标,并以此引导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目标及财务活动。2、“以需定度,动态调整”,即根据企业集团整体战略与目标的需要,确定并调整对成员企业的股权投资份额及由之衍生的财权影响力。3、“控而不死,放而不乱”,这主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来保证集团公司在各成员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发挥与其产权(股权)相适应的影响力。(二)财务治理的核心与要义是企业(公司)财权在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分割与配置,它为保证企业财务决策与财务活动增进企业整体利益、并在各产权主体(财权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均衡的分配提供稳定的制度性框架。因而,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要以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及其运行为制度基础,集团公司对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更应通过充分运用其产权(财权)在其财务治理结构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来展开,控制其财务决策、执行与监督等过程,却要防止“越位”地直接实施其具体的财务活动。这点对于我国“财务、人事、业务”混合一起的企业集团而言更应注意。财权是由产权衍生的,是产权在财务层面的“映射”,因而集团公司在其他成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控制力的强弱首先取决于其股权投资份额的大小。为此,集团公司需要以企业集团整体战略与目标为导向,在同一行业内及不同行业间对其股权投资进行合理设计并动态调整。除此之外,集团公司还应对其他成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具体机构、运行程序、方式方法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及动态的调整,在其产权(股权)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发挥其拥有的财务治理权应有的效应。当然,对于其不同类型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如何在既定股权投资份额下充分运用其财务治理权的具体要求会有一定差别的,本文对此分类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这种基于财权的财务控制理念,以及基于财务治理的财务控制框架与模式,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特点与内在基础,这也反映到其他层面上。(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选择,也即对集权分权管理模式的选择,并不仅仅是对其各自带来的成本收益比较进行考虑的结果,这种经济性效果虽然可能诱致这种选择,但不能直接决定某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形成,而是通过对股权投资结构及其调整、进而对作为受控对象的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的参与及控制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或模式的形成,是以企业(公司)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的配置状态为现实的制度基础的。当然,这种选择还要考虑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发展阶段、产业性质、发展战略、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是其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两个层次:1、集团公司层次的财务负责人制度。这主要是为集团公司内部直接的财务控制服务的。这个层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个是总会计师制度,在我国国有企业或公司中运用较广,总会计师是企业(公司)总经理班子的组成成员,对总经理负责;另一个是CFO制度,CFO同样是总经理班子的成员,但与CEO(总经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这二者都可视为“经营者财务”的内容。2、其他成员企业层次的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是作为出资人的集团公司派往成员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有决策型、监控型、混合型等不同类型,但主要是代表出资人履行财务监管的职能,可视为“出资者财力”的内容。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方式是其财务管理体制的具体体现。集权模式下,集团公司是预算的制定者与执行组织者;而分权模式下,则是审批(审阅)者与监督者。但其基本过程都是先确定企业集团预算的总体目标,然后在不同成员之间进行分解。分解的基本方法有目标资产报酬率法和目标资本报酬率法。针对预算目标分解过程中由讨价还价导致的预算松弛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联合基数确定法”的应用模型,并对各类子公司的预算管理过程进行了分类探讨。企业集团的资金控制对降低其整体的财务风险是重要的,本方分析了以集团公司财务部门为主体的内部封闭式资金集中管理的几种方式,如统收统支方式、拨付备用金方式、设立结算中心方式等,以及为企业集团提供开放式金融服务的几种方式,如财务公司、保险服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对其优劣异同进行了比较,并着重从制度规范、现实需要及典型案例等不同角度预测了财务公司的发展趋势,认为它是我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最佳模式。从新制度经济学来理解,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实际上是种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变动,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为此需设计与运用适宜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理财者(代理人)与出资者(委托人)目标之间的兼容性、正相关性与最优化,即二者达成均衡的财务契约。约束机制是为了抑制理财者的“逆向选择”,其理想状态是实现约束成本与代理成本总和的最小化。这些都需要以企业集团的绩效评价为反馈控制的基础,为此本文探讨了子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架构,选取代表集团战略实现程度的“经济附加值”(EVA)或“剩余经济附加值”(REVA)为核心指标,从财务、市场、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企业创新与学习四个基本方面来构建。在此基础上,分全资子公司、上市子公司、非上市子公司几种情形进行分类设计。(四)在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所出现的基本问题,对其改进工作作了对策性研究。首要的是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结构的改进,这以其所有权(股权)结构或投资结构的演变为权利基础。本文对集团公司和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的改进分别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前者分三种基本情形进行了较为细化的探讨:继续维持狭义的国有企业集团(全民所有制)、转化为广义的企业集团(国有法人股的加入)、转化为民有持股企业集团(民有股的加入)。在对国外与国内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产业性质、发展阶段、组织结构、产权特征、发展战略、经营规模、集团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采取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国有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的选择,在集团公司层次关键不在于总会计师名称的变化,而是其责权利的匹配,真正让其从财会方面的幕僚或参谋角色转变为直接的专家决策者;在其他成员企业层次,财务总监应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从决策型、控制型、混合型中相机选择。(五)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创新性意义,主要体现在:1、把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划分为集团公司内部的直接控制与对其他成员企业的间接控制两大部分,并着重对后者进行探讨,相对于现有类似研究把它看成是企业(公司)财务控制的简单拓展的状况,更清楚地界定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框架,也更符合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2、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精神把财务控制纳入制度层面来研究,把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与财务治理结合起来研究,并把其体系构建在财务治理结构及其运行的基础上,相对于现有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性、技术性层面的现状,在研究角度、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创新,且提升了对财务控制研究的理论性层次。3、对企业集团如何控制各类成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运行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研究,对企业集团在制度框架内展开间接性财务控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分析,对规范我国集团公司对其各类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活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对企业集团的各项财务治理权如何在集团公司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分割与配置进行了较为详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有一定的裨益。5、对如何评价子公司绩效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个“塔形评价模型”,以EVA/REVA为核心指标,把市场、内部业务过程、创新和学习与财务结合起来,有利于从整体、战略上把握子公司的发展状况。尽管如此,本文对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这个复杂的大课题而言只能说是增添了些许砖瓦而已,更多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地展开研究,恳请各位老师和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郭凤林[6](2007)在《试论我国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由母公司直接对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的方式。文章主要探讨了我国当代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对策。
李淑琴[7](2007)在《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财务总监监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分析设立财务总监制的利弊,对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中问题的措施。
孙迟[8](2007)在《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从而形成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但由于产权体制改革不彻底,产权关系不明晰,产权主体虚位,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的监督缺乏,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权力得不到有力约束,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操纵财务工作,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误导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在会计工作中则体现为信息失真,秩序混乱,造假严重。因此,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成为当今企业深化改革的焦点,实施新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会计委派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论文通过运用经济学的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的委托代理论、产权理论,对会计委派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对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设性地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体制的目标系统构建: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直接管理制度、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基于所有者身份下委派制——财务集中核算、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直接管理制与财务总监制相结合方式、基于同一财务数据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方式五种目标模式,并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监督成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性、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对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新的思路。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保证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有效运行的对策。
张智[9](2006)在《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探讨》文中提出当前国有产权代表缺位,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所有者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乏力,经营者行为失控,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外的出资人监督机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特点和试点经验,提出了财务总监制运作模式,包括基本内容、责权、选聘、管理考核、实施依据,实践意义等方面,并分析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同时以某国家机关住宅中心为例,研究其向三家企业委派财务总监问题,并推广到其他国有企业,可以看作在这个过渡的时期为达到特殊目的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从而解决当前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和监督乏力的问题,使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静媛,王建华[10](2005)在《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的思考》文中提出财务总监制是指国家所有者向企业统一派驻财务总监,并由派驻部门对其统一管理与定期轮换的会计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可以规范和加强企业会计工作,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的必要性,论述了实行财务总监制的步骤、措施、制度,指出了实行财务总监制的注意事项。
二、财务总监制是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务总监制是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2)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行财务总监制的理论依据 |
1.1 企业的财产所有者不同于企业的经营者 |
1.2 所有者目标与经营者目标的差异 |
1.3 财务总监的设置 |
2 实行财务总监制存在的问题 |
2.1 财务总监制度与总会计师制度本质特征被混淆 |
2.2 财务总监的业绩难以衡量 |
2.3 财务总监委派工作发展不平衡 |
2.4 财务总监的综合素质还不合格 |
2.5 财务总监委派制导致新的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
2.6 关于财务总监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
3 完善财务总监制的措施 |
3.1 明确财务总监的职权, 防止政企不分 |
3.2 注重财务总监的综合素质 |
3.3 加强对财务总监的相关考核 |
3.4 加强对财务总监的再监督 |
3.5 加强财务总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3)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的意义 |
(一) 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把好财务监督关 |
(二) .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
(三) 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
二、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
(一)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权责 |
(二) 企业集团财务总监的责任 |
三、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应注意的问题 |
(一) 高标准选拔任命财务总监 |
(二) 明确财务总监的权责范围 |
(三) 建立完善的财务总监约束机制 |
(四) 正确处理好财务总监与其他监督的关系 |
(4)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财务监督的本质和因素 |
(一) 从代理理论看财务监督的本质 |
(二) 影响企业财务监督的因素 |
1. 信息不对称性 |
(1) 财务监督者对经营信息获取的有限性: |
(2) 监督者对财务信息获取的有限性: |
(3) 监督者对风险信息获取的有限性: |
2. 利益驱动使得外部监督力度减弱 |
(1) 追求实际报酬: |
(2) 增加闲暇时间与享受度: |
(3) 避免风险或漠视风险: |
3. 外部制约机制不健全 |
(1) 资本市场监督乏力: |
(2) 产品市场监督乏力: |
(3) 经营者市场尚未形成: |
4. 知识经济对外部财务监督产生冲击 |
二、现行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局限性 |
三、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
(一) 全面实施财务总监制 |
1. 财务总监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 |
2. 财务总监制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
3. 财务总监制是一种低成本的监督方式 |
4. 财务总监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
(二) 逐步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
1.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2. 建立企业文化意识 |
(三) 加大违纪处罚力度 |
(四) 建立、健全监督配套的奖惩机制 |
(5)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基础 |
1.1.1 基本背景 |
1.1.2 文献综述 |
1.2 基本思路与基本界定 |
1.2.1 基本思路与方法 |
1.2.2 基本界定 |
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框架 |
2.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内涵与特征 |
2.1.1 企业财务控制的内涵 |
2.1.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特征 |
2.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要素与结构 |
2.2.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要素 |
2.2.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结构 |
2.3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
2.3.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原则 |
2.3.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方法 |
2.4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 |
2.4.1 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 |
2.4.2 集团公司对其他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 |
2.5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及其模式选择 |
2.5.1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基本构成 |
2.5.2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优劣比较 |
2.5.3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战略选择 |
3 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结构及其运行 |
3.1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基本框架 |
3.1.1 关于公司治理的一般论述 |
3.1.2 财务治理的基本涵义 |
3.1.3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基本要素 |
3.2 企业集团的财权配置 |
3.2.1 财权在集团公司内部机构间的横向分割和配置 |
3.2.2 财权在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纵向分割和配置 |
3.3 基于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结构的财务控制 |
3.3.1 财务治理与财务控制 |
3.3.2 企业集团的股权设计与调整 |
3.3.3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结构的运行 |
4 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研究 |
4.1 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的层次性 |
4.2 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的基本模式研究 |
4.2.1 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之一:总会计师制 |
4.2.2 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之二:首席财务官(CFO)制 |
4.2.3 企业集团第二层次财务负责人体制:财务总监制 |
5 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控制研究 |
5.1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基础 |
5.1.1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特性 |
5.1.2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结构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基础 |
5.1.3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与全面预算管理 |
5.2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框架 |
5.2.1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 |
5.2.2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 |
5.2.3 企业集团预算目标的确定与分解 |
5.3 企业集团的预算控制 |
5.3.1 对全资子公司的预算控制 |
5.3.2 对控股子公司的预算控制 |
5.3.3 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的保障体系 |
6 企业集团资金控制研究 |
6.1 企业集团资金控制的基本框架 |
6.1.1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控制的基本模式 |
6.1.2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控制的目的与原则 |
6.1.3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内容 |
6.1.4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控制所需条件 |
6.2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控制方式的比较研究 |
6.2.1 以企业集团财务部门为中心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方式 |
6.2.2 企业集团金融服务体系 |
7 企业集团的财务激励与约束研究 |
7.1 基于财务激励与约束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 |
7.1.1 财务控制、财务激励与约束的关系 |
7.1.2 基于信息甑别的财务控制机制:理财目标的“硬”协调 |
7.1.3 基于理财目标“软”协调的财务激励机制原理 |
7.2 企业集团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
7.2.1 对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的理论解释 |
7.2.2 关于构建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
7.2.3 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 |
7.3 企业集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3.1 企业集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7.3.2 企业集团绩效评价指标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
7.3.3 企业集团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 |
7.3.4 企业集团绩效评价制度的实施 |
8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改进 |
8.1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 |
8.1.1 现存的主要问题 |
8.1.2 对问题的分析 |
8.2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结构的改进 |
8.2.1 集团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改进 |
8.2.2 其他成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改进 |
8.3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
8.3.1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发展动态 |
8.3.2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历史演变与现状 |
8.3.3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战略选择 |
8.4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制度的改进 |
8.4.1 现存的问题 |
8.4.2 财务负责人制度三种模式权衡 |
8.5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构建 |
8.5.1 国家对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相关政策 |
8.5.2 财务公司的功能 |
8.5.3 我国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现实情况的分析 |
8.6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改进 |
8.6.1 现存的问题 |
8.6.2 构建我国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论文的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契约理论 |
2.1.2 信息经济学理论 |
2.1.3 会计委派制相关理论 |
2.1.4 委托代理论 |
2.1.5 产权管理理论 |
2.2 对会计委派制机理分析 |
2.2.1 对会计委派制理论依据的分析 |
2.2.2 对会计委派制法律依据的分析 |
2.2.3 对会计委派制范围的分析与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会计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
3.1 西方国家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1.1 法国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1.2 美国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1.3 其他国家会计管理体制的一些做法 |
3.2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现状 |
3.3 会计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 |
3.4 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5 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的目标系统构建 |
4.1 会计委派制与其他会计监督形式的比较 |
4.1.1 会计委派制与政府审计 |
4.1.2 会计委派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
4.1.3 会计委派制与内部审计 |
4.1.4 会计委派制与监事会 |
4.1.5 会计委派制与稽查特派员制度 |
4.2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目标系统的构建原则 |
4.2.1 客观性原则 |
4.2.2 经济性原则 |
4.2.3 可行性原则 |
4.2.4 系统性原则 |
4.3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的目标系统 |
4.3.1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会计委派制──直接管理制 |
4.3.2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 |
4.3.3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会计委派制──财务集中核算制 |
4.3.4 基于所有者身份下的直接管理制度与财务总监制相结合方式 |
4.3.5 基于同一财务数据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运行的绩效评价 |
5.1 会计委派制绩效模型分析 |
5.1.1 原有会计管理体制与会计委派制框架图 |
5.1.2 基本模型分析 |
5.1.3 基本因素分析 |
5.1.4 结论分析 |
5.2 会计委派制的实际成效 |
5.2.1 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
5.2.2 改善了单位经营管理水平 |
5.2.3 会计委派制维护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 |
5.2.4 会计委派制加强了会计队伍自身的建设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保证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运行的对策 |
6.1 宏观对策 |
6.1.1 进一步明确会计委派制的地位和作用 |
6.1.2 将会计委派制纳入法律体系 |
6.1.3 加强会计委派制度建设 |
6.2 微观对策 |
6.2.1 明确会计管理机构、会计人员及其服务单位的关系 |
6.2.2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会计委派方式 |
6.2.3 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写作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外财务总监制度概述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财务总监制度概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写作思路 |
第二章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分析 |
2.1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现状 |
2.1.1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急需加强财务监管 |
2.1.2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乏力,急需加大财务监管力度 |
2.2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成效 |
2.2.1 会计人员委派制模式及成效 |
2.2.2 稽查特派员模式及成效 |
2.3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2.3.1 会计人员委派制的缺陷 |
2.3.2 稽查特派员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设计 |
3.1 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内容 |
3.1.1 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基本介绍 |
3.1.2 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具体管理制度 |
3.1.3 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必要性 |
3.2 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施依据 |
3.2.1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这一理论依据 |
3.2.2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符合委托代理理论这一理论依据 |
3.2.3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符合国际惯例 |
3.2.4 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具有法律依据 |
3.3 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实践意义 |
3.4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与总会计师制度的关系 |
3.4.1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与总会计师制度的区别 |
3.4.2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与总会计师制度的联系 |
第四章 A 住宅中心财务总监委派制设计 |
4.1 A 住宅中心现状分析 |
4.2 A 住宅中心财务总监制运作模式 |
4.2.1 总体原则 |
4.2.2 基本要求及委派运作模式 |
4.2.3 组织体系 |
4.2.4 权利与责任 |
4.2.5 任职条件 |
4.2.6 管理方式 |
4.2.7 监督及考核方式 |
4.3 方案实施的困难及其解决途径 |
4.3.1 方案实施的困难 |
4.3.2 方案实施难点的解决途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财务总监制是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加强国有出资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与思考[J]. 陈群娣. 商, 2015(11)
- [2]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的研究[J]. 王晓娟.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04)
- [3]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浅议[J]. 曹玉双. 北方经贸, 2011(08)
- [4]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考[J]. 郝艳敏.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02)
- [5]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D]. 张保中.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试论我国企业财务总监制度[J]. 郭凤林. 生产力研究, 2007(10)
- [7]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李淑琴.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05)
- [8]我国企业会计委派制研究[D]. 孙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4)
- [9]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探讨[D]. 张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6(09)
- [10]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的思考[J]. 张静媛,王建华. 会计之友,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