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高校体育专业扩大招生造成的社会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赵思颖[2](2021)在《基于供需矛盾的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十九大的召开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承载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人才的使命,却因为从前那种大规模扩张的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那多元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是引用经济学中的一组概念,引发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发展速度过快而产生的严重供需失衡。高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供给方,应该在充分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后对人才进行培养,才能解决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人才与社会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供需矛盾”的视角切入,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结合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供给现状及问题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并提出了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吉林省体育教育毕业生的人数是超过社会需求的2.8倍左右,在数量上存在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矛盾,培养出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符,从而引起了层次结构上的矛盾,需要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从供需角度提出了优化策略,在政府方面:政府应当发挥其政策引领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扩大优质增量上的供给;高校培养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各高校间组建网课资源共享联盟、推进“市校、校校”共建计划的实施、建成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同时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生作为主体,本身应当主动的提高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趁早对未来做规划。
刘海明[3](2020)在《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诉求,还是我国青少年力求综合发展的现实客观背景下,都需要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正是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中有关的学科理论,以系统论知识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为实证研究素材,从目标设置情况、训练参赛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场馆设施情况、保障条件情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比较中美两国在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旨在能够更为有效的在分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优化我国现阶段校园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为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以41所各类学校校园篮球负责人、2507名在校学生、377名校园篮球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分管校园篮球项目的校领导、5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30名学校篮球教师、10名美国校园篮球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7名国内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设置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因素,大多数学校未将国家层级目标纳入到校园篮球发展目标体系之中,目标设置更多集中在了学校层级目标设置层面,同时也缺乏省市地区性层级目标的设置。但是中国将思政教育放到了校园篮球之中,立德树人始终渗透在篮球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这是中国校园篮球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美国层面来看,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商业价值目标、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篮球模式的三个主要目标。(2)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校园篮球组织管理部门,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教”、“体”融合机制贯彻力度不够。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是典型的会员制管理机构,其主要是由四年制高等学校和学院式教育机构作为其下属会员,以联合会的形式来进行组织运作,同时NCAA在职能划分和员工的培养方面十分成功,职能划分的清晰。(3)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校园篮球尚未得到校方足够的保障性支持,尤其是在财务保障、就业保障以及考试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具体的资金数额来看,学校为校园篮球拨付的资金大约在每年10万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校园篮球的发展需要,但是经费使用程序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服务上,除去一些数额较小的必要科研设施意外,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人员配置和技术服务上保障力度不够;在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应急类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是恢复类器材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从美国层面来看,体育教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参与政策保障了美国青少年课上课下的篮球参与;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力度较小,学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基本的经费保障。(4)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教学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运动技能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型地位,教学对学生篮球参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战术学习和规则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练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从美国层面来看,中小学全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教育目标,在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学考核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在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下,倘若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业并取得相应学分,可申请延期,在教学管理方面,遵循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齐驱并驾的平等原则,鉴于此普遍实施学分制,运动员并不存在特殊照顾。(5)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训练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为理想,但是在科研水平和受教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对篮球训练的认可度更高。在训练内容方面,体能训练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训练较多,但是柔韧和灵敏训练相对较少。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对爆发力训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训练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办法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组织完善、管理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的相关事宜。运动队是运动训练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天不得超过4小时,而且必须保证每周有2天的空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6)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场馆设施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校园篮球所配备的篮球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和课余篮球训练需要,但是从教学训练优化方面来看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康复理疗、数据分析和运动员个人放松方面的功能性场馆有待于改善;在训练设施方面,训练监控分析设施、康复理疗器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场馆设施管理上,主要是由后勤部门管理,这对于校园篮球场馆的使用来看在便捷度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高校大型篮球场馆的融资、规划和运营的一体化水平较高,大型篮球场馆和赛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赛事是大型篮球场馆运营的主要内容。(7)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竞赛体系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将参赛目标完全局限在了获得理想成绩上,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校园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发生了异化;大多数球队在校园篮球参赛目标上都设置了成绩要求,同时参赛成绩是运动员个人奖惩机制的主要标准。从CUBA赛事来看,大多数教练员对赛事的满意度不高,赛事运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赛事根据学校篮球队的比赛成绩、项目设置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不同学校划分在三个不同的赛事联盟之中,NCAA每年11月开始比赛,全国64强球队分别以自动晋级和获邀晋级的方式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之中,各个比赛联盟的冠军能够直接晋级下一轮赛事。参加NCAA赛事的运动员必须遵守大学生竞技体育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1)美国校园篮球目标设置对中国的启示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3)美国校园篮球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4)美国校园篮球教学对中国的启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5)美国校园篮球训练对中国的启示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建特色训练方案;优化校园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训练结构,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6)美国校园篮球场馆设施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7)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瞿迪[4](2020)在《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理性分析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困惑和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体教融合”是以教育系统为培养主体,以通过竞技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并为国家培育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为国家人才战略计划做出贡献的一种重要教育举措。2.“体教融合”的核心价值。加快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应创新共享共荣的管理建制与运作模式,既帮助高校提高竞技水平,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普通生运动的引领作用得到改善,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优秀学生运动员,提倡体育与教育携手并进,解决观念上的障碍,促使意识形态向“学训兼修”的价值观转化、融合。3.体教结合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手段和体育训练方法的优化升级以促进年轻运动员两方面发展的量变,而体教融合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克服体育和教育在运动员有限时间和精力内无法良好共生的弊端,创造出更高一级的全新的培养形式。4.融合发展现状。我国教育与体育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在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各项目高校体育联赛,积累了相应的管理和培育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招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模式。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并在世界大运会、青奥会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5.融合发展障碍。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中,高校目标定位较低,追求短期见效取得省得效益,未能立足全国、展望奥运,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培养方案、管理体制无法跟上外部环境的改变速度的步伐;文化课评价依靠于运动员成绩,损害了其受教育权,不利于长远发展;训练方法依托于经验,未能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超量训练普遍存在,教练团队配置不齐全,师生待遇普遍较低;未能对训练和文化课进行统筹安排,规划随意且总量超出学生精力范围;建设资金来源被动,数目难以维系高质量的团队运作。建议:1.高校利用高等教育的平台优势,拓宽经费的渠道打破以往竞技体育建设资金来源被动的状态。探索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营体系,打造自有品牌,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的正常运转,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体育异化现象。2.大学以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为中心,形成制度化管理体系,促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教练团队和体育教师的能力,促进体教工作形成合力,有效形成学生运动员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格局;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训练团队参与高水平运动队工作,帮助高校运动队改善运作模式,提升训练专业化程度3.加强流程管理,统筹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学生训练、学习、生活,注意学生运动员的综合发展。改革运动队评价体系,建立运动员个性化培养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有意识地进行专长发展;培养目标立足全国、展望奥运,最终为国家输送素质优秀、技能突出的学生运动员。4.通过建设一体化培养系统,推进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观念,提升工作内涵,实现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相互促进,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共享,以及后备人才成长的总体目标。5.国家予以高校政策配套,全面提高系统运行动力。高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给予学生运动员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支持。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及奥运会形势勇于开拓弱势项目。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相互协调配合,早日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该论文有图2幅,表13个,参考文献80篇。
赵建峰[5](2020)在《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的系统分析,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体育地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统计学及GIS空间分析,从时空尺度上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我国共有275所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80个城市。(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为离散型分布且较为均衡,而在市级尺度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且较为集中。进一步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性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等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也与空间尺度有关。随着尺度从区域、省级到市级逐渐递减,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地理集中程度逐渐增强、均衡程度则逐渐降低,尤其在市级尺度上呈现出的不均衡特征更加明显。(3)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共设有26个高水平运动项目,不同项目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招收田径、足篮排、游泳、乒羽网和健美操项目的高校大于20所,而新型、民族类项目开设的高校则不足5所,包括棋牌、手球、垒球、攀岩、柔道、赛艇、橄榄球、摔跤和沙滩排球共9项,占到总项目数的35%。在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在市级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高校资源丰富的个别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开展的运动项目类型则较少,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极不均衡的格局。(4)从1986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有30年,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大致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和稳定发展四个重要阶段。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布在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的特征,且聚集程度随不同发展阶段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区域尺度上,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产生了较明显的发展方向性,而在全国尺度上仅在1995年调整阶段的分布方向性较为明显。(5)运用不平衡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均为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性在不同时空尺度的特征不尽相同。在时间尺度上随着不同发展阶段依次向后推移,不均衡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不均衡性的响应程度也不相同。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较小,发展相对较为平衡,在市级尺度上不均衡程度变化最为明显,发展不均衡程度较高。(6)通过绘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布图,得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京津冀、上海-南京、武汉和西安地区为核心的四个高密度区域,而西部地区整体的分布密度都非常低,低密度分布区为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以及中、高密度区的外围区域。(7)选取近几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足球项目为例,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2018年我国共有154所普通院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分布在7个地理区域、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8个城市。高水平足球队总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局部集聚特征,空间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明显,形成了以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和西安四个高密度分布区,西部和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密度较低。同时,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分布类型,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型分布,而在市级和高校尺度上为聚集型分布。(8)从2005年至2018年间,我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院校数量稳步增长,高丰富度分布区由北京、上海、江苏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逐渐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为聚集性特征,且聚集程度呈“波动增长”的态势。通过对15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且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四个时期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均为正数,Moran’s I散点图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本论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过程,期望可以促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均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
黎东宇[6](2020)在《广东省高校竞技游泳水平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每四年一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的不断推进与改革,我省高校游泳运动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我省高校游泳运动存在着学校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缺乏、游泳人才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从学校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游泳运动员为切入点,通过借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与哈默尔(Gary Hamel)等人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引入到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的研究中,同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优化资源设置,提升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通过借助广东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及成绩分析了解广东省高校游泳队基本情况,为初步构建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提供现实依据。2、通过分析目标层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是各级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逐步分析影响游泳队竞争力的各级指标因素,以期深入分析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技水平,指导广东省生高校游泳队的开展。3、根据本研究构建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模型的权重,将来有助高校游泳队的全面建设以及科学训练、后备人才储备、参加比赛、场馆设施建设等,作为指导与参考。4、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中权重系数从大到小依次是运动员情况因素权重为0.3614、学校环境因素权重为0.3101、教学训练因素权重为0.1698、运动成绩因素权重为0.1587。高校应该重视这些因素,从而提高游泳队的竞技能力,为高校游泳队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商圆圆[7](2020)在《我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作为我国高校级别最高的游泳竞赛,其可代表我国高校游泳竞赛的开展程度。通过梳理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及往届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的比赛资料,利用资料统计分析出我国高校游泳竞赛开展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竞赛改革思路,让高校游泳竞赛得以更好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整个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的开展现状做了多角度、多方面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分析,指出影响我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开展的各项因素,并针对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高校游泳项目竞赛以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研究结果得出:(1)带队教师多为本科及硕士学历,职称以副教授及讲师为主要层次,文化水平合理。部分带队教师虽具有一定执教能力及运动员经历,但执教时间及经验普遍较少,多为5年以下,还达不到完全的系统化带队训练要求。(2)学生运动员整体竞赛水平呈向上趋势。但大部分高校有训练场地及训练器材缺乏、训练方法无科学性和学训矛盾等因素,导致学生运动员训练水平提升困难、对训练无兴趣。(3)大学生运动员可参加赛事偏少,每年仅参加1-3次比赛的运动员占最大比例。并且一些高校训练场地缺乏,训练器材缺失,导致大部分学生运动员对训练无兴趣,成绩较难提高。(4)竞赛体制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的关键要素。竞赛体制中的竞赛分组、项目的设置、竞赛规程等对其今后的发展影响也占有绝对的地位。参赛运动员资格还需更加完善,以保证赛事公平性。(5)学校重视度较低,赛事宣传力度不够,媒体播报的少,导致赛事只被相关群众知晓。导致高校游泳竞赛开展状况较差,知名度提不上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可让富有经验的老带队教师同年轻带队教师相互辅助,增加训练科学性及趣味性,更容易带出好队伍。带队教师还需提高自身训练知识及实践训练。(2)重视学生运动员训练与学业的结合,使他们既可以完成高质量的文化课程,又可保证训练质量及比赛任务,从而把综合素质品质提升,顺利毕业。部分高校还需设立标准化训练场地,增加训练器械。(3)可适当增加比赛次数,如把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分为预赛及决赛两级别赛事,分解一场聚集赛事带来的参赛人数压力,还可让更多喜爱游泳的学生参与进来,对高校游泳的开展及今后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4)推出稳定及明确的竞赛规程及项目设置,使之更合理化,让教练及运动员有稳定的训练竞赛目标。并明确每一等级的参赛运动员资格,确保比赛公平性。(5)增加赛事的宣传度。如邀请媒体、互联网进行直播宣传,充分把企业资源的优势利用起来,打开高校游泳项目在大众及高校间的知名度。
李辰[8](2020)在《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足球是世界主流的三大运动项目之一,亦被称为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也是最受欢迎的运动,据统计,我国的世界杯收视率在所有国家里是最高的一位。继我国足球经历了“小起大落”之后,2015年我国陆续颁布相关改革方案,将我国足球运动提高到至国家战略,正式启动校园足球活动。本研究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背景下,对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的探究为目的进行研究分析江西省大学生联赛的优劣势及其产生原因。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组织机构分工明确,校园足球开展以来赛事规模逐步扩大,但比赛竞技水平不高,在全国联赛难以立足缺乏专业的赛事公司运营,赛事内容枯燥单一,忽略了赛事品牌的打造;2比赛长期稳定开展,近年来比赛规模逐渐扩大,同时暴露出参赛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比赛规模不稳定、赛制缺乏科学性和稳定性的问题;3赛事管理手段较为稳定、比赛长年顺利运行,但缺乏专业的赛事运营,社会影响力小,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效果微弱,无法获得社会企业赞助,赛事经费较紧张;4教练员队伍逐渐扩大且偏向高学历和年轻化,提升空间较大,近年来执教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低,但带队经验不足,缺乏培训学习的机会,教练员队伍整体执教级别低;5裁判队伍相对稳定,能较好的完成联赛的裁判工作,但裁判选拔范围较窄,学生裁判比例过高,关键场次可供选择的裁判不多,较少的培训学习的机会无法满足个人提升的需求,评价体系作用微弱,考核体系不规范。
李泰宇[9](2020)在《影响甘肃省体育高考体操专项考生成绩的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高考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颇多。随着现代体育高考的不断革新,考试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本研究结合甘肃省体操专项考生训练的实际情况,对2019年部分参加体操专项考生及教练员进行了调查,对影响体操专项成绩的因素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今后甘肃省体育高考体操专项考生和教练员训练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为基本分析方法,以影响甘肃省体操专项考生成绩的因素为研究对象,从考生自身因素、教练员的体操教学水平、学校场地/设施、家长因素及学校领导重视程度等5各方面对甘肃省体育高考体操专项学生训练情况及其成绩等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1)我省的评分标准与办法不断修订,有利于激发体育考生潜力的发挥。(2)教练员的文化层次较欠缺,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占有89.4%,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较少。部分教练员专项训练计划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频率,导致学生训练效果的差异。部分教练员的敬业精神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自身专业素质、服务意识、指导频率等不够。(3)教练员对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比较有经验,但对体操专项训练认知较少,对艺术表现的重视不够高,需要教练来提高艺术意识。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训练中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4)部分学校对科学训练重视度较好,器材数量上基本满足学生训练需求,但器材质量上都比较简易,属于锻炼性器材,不易做难度动作,不能满足学生训练需求。(5)部分家长平时与孩子沟通欠佳,关心他们学习及训练情况较少。(6)领导作为学校的决策者,要加强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对业绩奖励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强对专项学生训练的鼓励与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高考体操专项训练等方面的建议:(1)教练员要仔细观察评分标准上的图解动作,彻底挖掘高难度技术动作的运动轨迹,争取学生的分值最大化。训练形式要变化多端,抵制心理紧张因素,提高各种环境下的稳定性。(2)建议学校自主培养体操专项师资力量,支持教练员外出学习,巩固教练员的教学能力。(3)提升学生训练的自主性与吃苦精神,调节好训练的状态,尽量减少对训练的干扰因素。(4)提高学校重视程度,为考生提高便利条件,增加竞技体育器材,完善训练管理制度。鼓励家长与教练员经常沟通,让家长了解体操专项,并积极配合教练员训练工作,让学生具有更扎实的运动技术能力,并进入高水平运动学校。
杜喆昕[10](2020)在《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世界杯时代”的来临,使得中国篮球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高校篮球运动则是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自1986年至今我国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走过了34个年头,姚明当选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后提出:“希望将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打造成职业篮球人才后备基地,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为了提高高校篮球运动整体的竞技水平,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做着更新和调整,但要想加快高校篮球运动改革的步伐,重中之重在于球队建设。江苏省作为篮球项目传统试办省,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体育强省”的口号,使得我省高校篮球运动的实践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受到较大的关注,而如何促进我省各高校球队建设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周期长且繁杂的过程,必须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协同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本文将江苏省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就南京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篮球队建设现状加以调查,得到以下结论:1.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办队目标定位准确,阶段规划目标明确,但缺乏球队的总体规划,普遍采取协同管理球队的方式,便于球队的协调发展,总体效果不错。2.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球队的整体竞技能力发展不高,运动员生源分布不均匀,缺乏阶梯生源,球员配备的合理性低,教练员专业素质较高,培训机会不足,缺乏综合执教能力评定标准,专职化程度低,是影响球队建设的重要内因。3.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参赛机会较少,高校篮球联赛的赛程存在缺陷,不利于良性竞争,需要更新竞赛制度,营造竞赛氛围,促进相互提高,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此为影响球队建设的重要外因。4.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学训矛盾依然存在,球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高,阻碍球队的稳定发展。大学生球员的综合素质发展程度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球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后勤保障主要表现在经费来源单一,各学校制定的竞赛奖励政策脱离球队建设的需要,直接影响球队建设可持续发展。6.江苏各高校在完善人才输送制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方面,存在输送渠道不畅通,制度执行力不强,就业指导走过场的现象,是影响江苏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浅析高校体育专业扩大招生造成的社会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高校体育专业扩大招生造成的社会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基于供需矛盾的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背景及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2.1.1 关于人才供需矛盾方面的研究述评 |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述评 |
2.1.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方面研究述评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供需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
4.1.1 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态势分析 |
4.1.2 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需求情况分析 |
4.1.3 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总体情况 |
4.2 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供给情况分析 |
4.2.1 体育教育专业招收生源质量情况 |
4.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情况 |
4.2.3 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及评价总体情况 |
4.3 吉林省体育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分析 |
4.3.1 人才数量匹配情况分析 |
4.3.2 人才质量匹配情况分析 |
4.3.3 层次结构匹配情况分析 |
4.4 基于供需矛盾的优化策略 |
4.4.1 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与政策引领作用 |
4.4.2 供给方高校要对接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4.4.3 加强用人单位(需求方)与高校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4.4.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商品)摒弃传统的就业观,与时俱进 |
5 结论与思考 |
5.1 结论 |
5.2 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
1.1.3 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 |
1.1.4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成效显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
1.2.4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
1.3.1 青少年 |
1.3.2 校园篮球 |
1.3.3 发展模式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2.1 以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所有组成环节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
2.2.2 宏观背景与微观环节思路下的综合对比 |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
2.2.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个案研究法 |
2.4.3 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实地观察法 |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5.1 研究假设 |
2.5.2 创新之处 |
3 研究理论基础 |
3.1 系统科学理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中美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 中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启蒙期(1895-1949) |
4.1.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发展期(1949-1995) |
4.1.3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改革创新期(1996-至今) |
4.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历史的解读 |
4.2.1 发展导向规模扩大为主 |
4.2.2 现阶段对发展速度的体现 |
4.2.3 符合初级阶段的发展导向 |
4.2.4 校园篮球发展是国家改革思想的缩影 |
4.3 美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5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对比分析 |
5.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1.1 国家层面目标 |
5.1.2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
5.1.3 学生层级目标设定 |
5.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2.1 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 |
5.2.2 商业价值目标 |
5.2.3 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 |
5.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
5.3.1 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
5.3.2 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 |
5.3.3 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6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组织管理对比分析 |
6.1 中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
6.1.1 组织结构现状 |
6.1.2 制度构建现状 |
6.2 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以NCAA为例 |
6.2.1 组织机构情况 |
6.2.2 运行机制情况 |
6.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6.3.1 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 |
6.3.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
6.3.3 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 |
6.3.4 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 |
7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7.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1.1 政策保障情况 |
7.1.2 资金保障情况 |
7.1.3 科研保障情况 |
7.1.4 安全保障情况 |
7.1.5 医疗保障情况 |
7.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2.1 政策保障情况 |
7.2.2 经费保障情况 |
7.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
7.3.1 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
7.3.2 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7.3.3 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8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
8.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1.1 教学目标分析 |
8.1.2 教学组织形式 |
8.1.3 教学内容 |
8.1.4 教学方法 |
8.1.5 教学考核评价 |
8.1.6 教师情况 |
8.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2.1 中小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2.2 大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在教学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8.3.1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 |
8.3.2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 |
8.3.3 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 |
8.3.4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8.3.5 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
9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
9.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 |
9.1.1 训练动机情况 |
9.1.2 训练内容情况 |
9.1.3 训练方法情况 |
9.1.4 训练课频率与时长 |
9.1.5 训练激励机制 |
9.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以犹他大学为例 |
9.2.1 训练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
9.2.2 训练时间 |
9.2.3 训练课实地观察情况 |
9.2.4 训练特点 |
9.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
9.3.1 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
9.3.2 以校园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
9.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
9.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
10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
10.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
10.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
10.1.4 场馆管理主体 |
10.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以高校篮球场馆为例 |
10.2.1 美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历史 |
10.2.2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位置规划 |
10.2.3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功能规划 |
10.2.4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资金来源 |
10.3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
10.3.1 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 |
10.3.2 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
10.3.3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
11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竞赛体系对比分析—以CUBA和 NCAA为例 |
11.1 中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CUBA为例 |
11.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
11.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
11.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
11.1.4 CUBA赛事满意度 |
11.2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NCAA为例 |
11.3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11.3.1 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 |
11.3.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 |
11.3.3 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
12 研究结论与建议 |
12.1 研究结论 |
1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篮球教师/教练员问卷) |
附录Ⅱ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Ⅲ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校园篮球负责人问卷)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教融合”的阐释 |
3.2 “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辩证关系研究 |
3.3 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现状 |
3.4 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
3.5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
3.6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
1.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 |
1.2.3 体育地理学学科范畴及研究概况 |
1.2.4 体育地理学的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专家访谈法 |
2.3.3 数理统计法 |
2.3.4 GIS及其空间分析方法 |
2.3.5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
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阶段划分 |
第三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和均衡性特征 |
3.1 数据与方法 |
3.1.1 数据的收集 |
3.1.2 绘制地理分布图 |
3.1.3 分析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布的现状 |
3.2.2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分布类型 |
3.2.3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分析 |
3.2.4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密度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分布特征 |
4.1 数据与方法 |
4.1.1 数据收集与统计 |
4.1.2 绘制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图 |
4.2 研究结果 |
4.2.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数量统计 |
4.2.2 区域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
4.2.3 省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
4.2.4 市级尺度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 |
4.2.5 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0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 |
5.1 数据与方法 |
5.1.1 研究思路 |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1.3 数据分析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2.1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时空分布特征 |
5.2.2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空间分布类型 |
5.2.3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时空分布的均衡性 |
5.2.4 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核密度分布的变化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
6.1 数据与方法 |
6.1.1 数据和分布图绘制 |
6.1.2 分析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2.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分布特征 |
6.2.2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时空分布动态过程 |
6.2.3 不同时期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空间自相关性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广东省高校竞技游泳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基于提高广东省高校游泳队整体竞技水平的需要 |
1.1.2 基于实现体育强国强校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竞技体育概念 |
2.1.2 竞争力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竞技参赛学理论基础 |
2.2.2 运动训练学理论基础 |
2.3 国内高校竞技游泳相关文献综述 |
2.3.1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动运动队的建队指导思想 |
2.3.2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学习管理情况综述 |
2.3.3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队训练与竞赛情况综述 |
2.3.4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队生源招生管理情况综述 |
2.3.5 国内高校高水平游泳运动队经费投入情况综述 |
2.4 国外高校竞技游泳相关文献综述 |
2.5 总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层次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东省高校游泳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1 高校游泳队参赛基本情况分析 |
4.1.2 甲组、乙A组、乙B组、丙组高校游泳队竞赛成绩基本情况分析 |
4.2 广东省高校游泳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结构建立的模型架构分析 |
4.2.2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的筛选思路 |
4.2.3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4.2.4 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构建判断矩阵 |
4.2.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
4.2.6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总排名 |
4.3 基于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高校游泳队运动员情况因素的分析 |
4.3.2 高校游泳队学校环境因素的分析 |
4.3.3 高校游泳队教学与训练因素的分析 |
4.3.4 高校游泳队运动成绩因素的分析 |
4.4 基于高校游泳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发展对策 |
4.4.1 提高学校参加游泳竞赛的积极性 |
4.4.2 加强高校游泳队系统训练水平 |
4.4.3 完善高校游泳运动软硬件设施 |
4.4.4 增加高校游泳教学资源 |
4.4.5 完善游泳队医疗康复的保障体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展望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
1.1.2 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重要性 |
1.1.3 我国高校游泳竞赛的趋向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竞赛 |
2.1.2 竞赛规程 |
2.1.3 体育竞赛文化 |
2.2 国内外高校体育竞赛现状 |
2.2.1 国外高校体育竞赛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高校体育竞赛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高校办体育竞赛的重要作用 |
2.3.1 国内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历史 |
2.3.2 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必要性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硏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概况 |
4.1.1 参赛人数及运动队情况 |
4.1.2 比赛项目设置情况 |
4.1.3 最新竞赛分组 |
4.1.4 高校奖牌分布及总团体排名 |
4.2 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参赛学生运动员情况调查 |
4.2.1 学生运动员入学形式分析 |
4.2.2 学生运动员运动经历分析 |
4.2.3 学生运动员年参赛次数分析 |
4.2.4 影响参赛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5 学生运动员对本届比赛食宿、交通满意度分析 |
4.2.6 学生运动员对本届比赛场地设施、环境条件满意度分析 |
4.3 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带队教师情况分析 |
4.3.1 带队教师学历统计分析 |
4.3.2 带队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4.3.3 带队教师专业程度分析 |
4.3.4 带队教师的运动及执教经历分析 |
4.3.5 带队教师对本届比赛食宿、交通满意度分析 |
4.3.6 带队教师对本届比赛场地、环境满意度分析 |
4.4 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影响因素总结 |
4.4.1 带队教师影响因素 |
4.4.2 学生运动员影响因素 |
4.4.3 竞赛体制影响因素 |
4.4.4 高校竞赛宣传力度影响因素 |
4.5 我国高校游泳竞赛的开展对策 |
4.5.1 高校游泳竞赛需做到完善竞赛体制 |
4.5.2 解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加大游泳训练基础设施投入 |
4.5.3 重视带队教师教学水平并提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对游泳运动的重视 |
4.5.4 高校游泳竞赛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赛事赞助及宣传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校园足球 |
2.1.2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 |
2.1.3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 |
2.2 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相关政策解读 |
2.3 国内现状 |
2.3.1 校园足球研究现状 |
2.3.2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研究现状 |
2.3.3 我国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大学生足球联赛的研究现状 |
2.4 国外现状 |
2.4.1 日本高校足球赛事的研究 |
2.4.2 韩国高校足球赛事的研究 |
2.4.3 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现状与分析 |
4.1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组织机构与管理 |
4.1.1 主办单位 |
4.1.2 承办单位 |
4.1.3 赛事组委会及下属部门 |
4.2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赛制及规则 |
4.2.1 组别设置 |
4.2.2 竞赛制度及名次决定方法 |
4.2.3 比赛规则 |
4.3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近五年参赛队伍格局 |
4.3.1 比赛规模 |
4.3.2 参赛队伍地区分布 |
4.3.3 队伍参赛频率 |
4.3.4 竞赛成绩及水平 |
4.4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运动员现状 |
4.4.1 赛前准备情况 |
4.4.2 参赛期间情况 |
4.4.3 赛后奖励及保障 |
4.5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教练员现状 |
4.5.1 教练员年龄结构及执教年限 |
4.5.2 教练员学历结构及科研情况 |
4.5.3 教练员等级结构及参与培训情况 |
4.5.4 教练员保障政策 |
4.6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裁判员现状 |
4.6.1 裁判员联赛裁判员选拔及管理 |
4.6.2 裁判员学历、等级、执法年限及场次 |
4.6.3 裁判员学习及参与培训情况 |
4.6.4 裁判员满意度调查 |
4.7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经费 |
4.7.1 赛事经费 |
4.7.2 参赛学校经费 |
4.8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宣传及赞助现状 |
4.8.1 赛事宣传 |
4.8.2 赛事赞助 |
5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存在的问题 |
5.1 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 |
5.2 江西省足球大环境低迷 |
5.3 赛事规模待稳定科学化,竞技水平难在全国立足 |
5.4 部分组别队伍数量过少,女足比赛尚未开展 |
5.5 商业化、市场化推动力度不够,发展步伐被有限的竞赛经费束缚 |
5.6 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低,业务水平提升困难 |
5.7 裁判队伍建设迟缓 |
5.8 缺乏长期培养的信念 |
6 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的发展对策 |
6.1 主办方发展对策 |
6.2 裁判员发展对策 |
6.3 参赛方发展对策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运动员问卷 |
附录二 教练员问卷 |
附录三 裁判员问卷 |
附录四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五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9)影响甘肃省体育高考体操专项考生成绩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高考专业考试相关研究 |
2.2 体育高考备考训练相关研究 |
2.3 体育高考体操专项相关研究 |
2.4 体育高考成绩分析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统一招生考试评分标准与办法分析 |
4.1.1 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项目的改革与制定 |
4.1.2 高考体育专业考试分值的改革 |
4.1.3 高考体育专业考试内容的改革 |
4.2 甘肃省2019年体操考生成绩分析 |
4.2.1 甘肃省2019年体操考生一般身体素质成绩分析 |
4.2.2 甘肃省2019年体操考生专项成绩分析 |
4.3 甘肃省体操高考生训练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主体因素 |
4.3.2 客体因素 |
4.4 提高甘肃省体操考生考前训练效果的对策 |
4.4.1 认真阅读考试内容的细节及评分标准 |
4.4.2 加强体操专项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
4.4.3 合理把握好体操专项考生的选材 |
4.4.4 增强考生提前选择专项意识,为良好的专项素质打下基础 |
4.4.5 提高带队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服务意识 |
4.4.6 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提高考试稳定性 |
4.4.7 督促甘肃省体操高考教练员制定多种训练计划 |
4.4.8 充分促进专项学生与家长间的沟通、理解体育的重要性 |
4.4.9 提高学校重视度与人文关怀 |
4.4.10 加强体操专项器械的管理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理论依据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国内相关研究 |
3.3 国外相关研究 |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情况分析 |
5.2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
5.3 影响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 |
6 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解决思路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四、浅析高校体育专业扩大招生造成的社会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基于供需矛盾的吉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 赵思颖.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海明. 山西大学, 2020(03)
- [4]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 瞿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地理学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 赵建峰. 山西大学, 2020(12)
- [6]广东省高校竞技游泳水平研究[D]. 黎东宇.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我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商圆圆. 山西大学, 2020(01)
- [8]江西省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影响甘肃省体育高考体操专项考生成绩的因素分析[D]. 李泰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杜喆昕.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