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全球碳循环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碳循环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中,这种不确定性尤其表现在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大小及与大气CO:交换通量的估算上,因此准确估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大小及其相关碳库之间的交换通量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以广州市的阔叶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灌丛疏林,城区园林10种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这些森林类型的主要建群种不同组织器官的含碳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大小碳平衡、碳通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精确估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广州市碳平衡中的作用,寻找减少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途径,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测得了广州市10种森林类型各组分的含碳率,并分析了这些树种不同组分含碳率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广州市森林植被各组分含碳率分别介于40.06%-54.5%,且各组分间以乔木层含碳率最大,凋落物层次之,林下植被层含碳率最小,总体表现出针叶林>阔叶林。本研究还得出乔木层各器官含碳率存在差异,且林分类型不同各器官含碳率大小亦有所不同。2.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及相关参考文献所提供的数据,对广州市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贮量、地上及地下凋落物碳贮量、土壤碳贮量进行了估算,得出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大小排列顺序为:土壤层>植被层>地上及地下凋落物层,并得出地下根系枯死物占总碳贮量的0.29%-2.82%,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广州市森林总碳密度在83.25~126.24 tC·hm-2之间,其中植被碳密度为11.26~18.85 tC·hm-2,凋落物碳密度为0.62~5.63 tC·hm-2,土壤碳密度为68.63-107.25 tC·hm-2。得出土壤层的贡献率为78%-88%。4.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公式的探讨,表明:阔叶林生态系统年净固碳量最大,为3.52 t·hm-2·a-1,起到强碳汇的作用,针阔混交林次之为2.79 t·hm-2·a-1,灌丛疏林表现为弱碳汇,而城区园林、竹林则表现为弱碳源。同时还表明,除杉木林外,凋落物层的年净固碳量与林分碳收支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林分碳平衡的影响较大。5.经研究,广州市2006年10种森林生物量都处于增加之中,净增量为1.76-3.32 t·hm-2·a-1,凋落物量为0.62~5.63 t-hm-2·a-1,群落植被呼吸量为2.72-7.48t·hm-2·a-1,土壤异氧呼吸量为1.72-5.43 t·hm-2·a-1,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5.97-16.43 t·hm-2·a-1,净初级生产力介于3.25-8.95 t·hm-2·a-1之间。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世行贷款项目助力中国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韧性[J]. 国际融资 2020(02)
- [2].浅谈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01)
- [3].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塔群平台的功能和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3)
- [4].基于“三生”协调的郑州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管理[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01)
- [5].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通讯 2020(02)
- [6].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20(06)
- [7].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多尺度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05)
- [8].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价值化实现路径设计[J]. 环境保护 2020(14)
- [9].森林生态系统细根周转规律及影响因素[J]. 植物学报 2020(03)
- [10].淳安县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防护林科技 2020(07)
- [11].伏牛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差异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7)
- [12].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认知、方法和驱动[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0(04)
- [13].海口森林生态系统优化提升策略[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01)
- [14].广西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南方农业 2018(16)
- [15].浅谈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策略[J]. 山西农经 2018(13)
- [16].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 绿色科技 2016(21)
- [17].浅析林隙在森林生态系统演化中的作用[J]. 山西农经 2016(07)
- [18].树种选择与配置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J]. 世界林业研究 2017(01)
- [19].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J]. 吉林农业 2017(05)
- [20].面向可持续的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以云南省万掌山国有林场为例[J]. 林业调查规划 2016(06)
- [21].“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案例库的建设[J]. 中国林业教育 2017(03)
- [22].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 辽宁林业科技 2017(04)
- [23].加拿大水源地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经验与启示[J]. 现代化农业 2017(06)
- [24].森林生态系统[J]. 绿色中国 2017(06)
- [25].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若干功能服务价值评估[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14)
- [26].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9)
- [27].森林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 化学进展 2017(09)
- [28].森林工程与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J]. 民营科技 2016(01)
- [29].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研究概况[J]. 林业科技情报 2016(02)
- [30].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是建成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