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大规模劳动力再配置现象。劳动力再配置,是劳动力要素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动,通过部门间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经济产出的过程。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考察相关国家的劳动力再配置实践过程,以此为基础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再配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我们的研究表明:劳动力再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这一过程远未完成,距离预期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加速城镇化发展,是保证未来劳动力再配置过程持续稳定推进的必要手段。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导论0.1 研究对象及研究背景0.1.1 劳动力再配置的概念阐释0.1.2 研究背景0.2 中国经济转型背景及劳动力再配置问题的提出0.2.1 中国经济转型的两个观察视角:体制转型与结构转型0.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再配置实践:城乡之间、所有制之间的劳动力再配置0.2.3 劳动力再配置的经济影响0.2.4 劳动力再配置的实现条件0.3 研究方法0.4 研究思路与研究结构体系安排0.5 论文的创新之处1. 劳动力再配置问题研究综述1.1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1.1.1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化的阐述1.1.2 马克思关于部门间劳动力转移的思想1.2 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再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1.2.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1.2.2 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的修正与拓展1.2.3 乔根森的劳动力流动模型1.2.4 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1.3 转型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再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1.3.1 OST 模型1.3.2 转型国家劳动力再配置的经验文献1.4 劳动力再配置的经验研究1.4.1 国外学者对劳动力再配置的经验研究1.4.2 国内学者对中国劳动力再配置的经验研究2. 劳动力再配置实践的国际经验2.1 工业化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再配置:以英国为例2.1.1 英国的农业革命2.1.2 英国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2.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再配置2.2.1 中国台湾与韩国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2.2.2 印度农业劳动力的缓慢转移2.2.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再配置的启示2.3 前苏东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再配置2.3.1 CEE 和CIS 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情况的比较2.3.2 CEE 和CIS 国家就业结构变化情况2.3.3 CEE 和CIS 国家劳动力再配置差异简析2.4 劳动力再配置的国际经验总结3.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再配置的实证研究3.1 劳动力再配置的两部门模型3.2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再配置3.2.1 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基本情况3.2.2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再配置效应测算3.3 体制改革以来不同所有制部门间的劳动力再配置3.3.1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基本情况3.3.2 所有制间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测算3.4 劳动力再配置效果简评3.5 中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再配置前景展望3.5.1 人口红利与未来劳动力供给3.5.2 劳动力再配置规模估算4. 中国劳动力再配置的实现条件与对策4.1 产业发展与中国劳动力再配置4.1.1 二元经济转型劳动力再配置过程简析4.1.2 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再配置4.1.3 工业的资本积累、技术选择与劳动力再配置4.1.4 服务业发展与劳动力再配置4.2 劳动力市场发展与中国劳动力再配置4.2.1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4.2.2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统一4.3 城镇化发展与中国劳动力再配置4.3.1 城市化与劳动力再配置4.3.2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与农民工群体4.3.3 以城镇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再配置结论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论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经济转型论文; 劳动力再配置论文; 劳动力市场论文; 城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