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铜矿”CPU来武装你的电脑(论文文献综述)
刘非[1](2007)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所选论题为“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围绕此选题,主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信息化理论、工业路径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以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对外直接投资两项经济发展基本国策的协同发展为切入点,在新型工业化概念特征和对外直接投资概念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构建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协同和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分析。进一步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协同理论和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理论,就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性和对外直接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的相对有效性,建立了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与实证研究。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了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问题。以上内容研究,对新型工业化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索、我国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实践和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继文[2](2001)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文中认为面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本文旨在国内外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各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转向工业化与信息化二者间的内在关联性,从理论上阐释工业化与信息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矛盾、历史渊源以及对策选择,以期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为我国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后来居上,探寻出一条科学而可行的新路子。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中国面临的双重选择。 第二部分即第一篇:总论。主要研究和阐述与本选题有关的一般原理性的问题,以为整个研究做好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本篇也可以说是“基础理论篇”。其中第一章,为了对工业化与信息化作出科学的界定,首先就“什么是经济”进行了再思考,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在各种用途上进行分配”的命题作了新思索,重新肯定了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提出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是经济活动的主题;并据此从生产和交换发展史的内在逻辑出发,概括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含义及其特征。第二章和第三章,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成长机理上的异同,并对科技、制度以及需求等因素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演进中的作用问题,作了理论上的阐释。其研究特点是,针对国内外流派纷呈的研究现状,本文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西方经济学中新古典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理论及演进博弈理论的基础上,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演进中的“创新”这一主题,大胆地将“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原理作为整个分析中的“红线”,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结合从新的角度作了尝试。第四章进一步就衡量工业化和信息化进展程度的指标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本篇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1)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是经济活动的主题。(2)信息业并不是“第四次产业”,而是“第三次产业”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具体产业。(3)工业化面对的主要是能源等稀缺资源配置的问题;而信息化面对的则主要是信息等社会资源共享的问题。(4)工业化萌发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而飞跃发展于“第二次产业”(工业)内部的一系列“特殊的分工”之中;信息化早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中即已出现最为古老的萌芽,但却直到今天才有声有色地全面展开。6)工业化伴随的是由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向以银行信用为媒介的交换的转化,即由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的转化;信息化伴随的是由以银行信用为媒介的交换向以数字网络为媒介的交换的转化,即由倚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化。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成长,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椎动。从生产关系的层面上说,二者都意味着相对剽余价但生产的不断深化/超额剜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不断实现,是增长和发晨之旺观经济方面的荚”机。()“发展”作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慨念,本舅是具有多层次性的(0如果说工业化意味看发展,那么由工业化过渡到信息化,就意味着由“发展”过渡到“可持续发展”。o)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犀尔定律\ 不但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反而进一步为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O0)工业化中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格主要是“理性经济人”,倍思化中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格则主要是“理性契约人\ ()工业化的过程,主耍是叫合作博奔”的过程;信息化的过程则主要是非零和博奔的过程,而且主要是积极的非g和博奔的过程。工业化成长过程中,“理性经济人”之间主要是叫合作博奔”:信息化成长过程中,“理性契约人”之间则主要是“合作博奔\ 第三部分即第二沼:历史与现状。主耍是对第一部分(导论)提出的问题,作以历史性地、实证性的考察分析。该部分分为两章。第五章: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和中国的差距。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羹个历史线索的回顾和同外国的对 比,找出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差距;同时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 的理论分析总结出我们落伍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其中,关于“李约瑟之谜”的 谜底,本文没有按照“惯例”简单地归罪于封建制度,而是强调主要在于中国 特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论特征与工业化演 变之间的距高感;中国传统手工业之发达和工场手工业发展不充分的对照;在- 国与国、国与民博弃的演化过程中“劣战略”的存活;西方列强的入侵垦终于 打破中国的“演进稳定战略”,但由于对历史的路径依赖,使旧中因的工业化不 可能大刀阔斧地层开;等等。第六章:中国在信息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通过 实证考察揭示出中国在信息化进程中明显存在着的三大差距,即我国同发达国 家和新兴工业化困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 本用在国际比较对象的选择上,没有求全求广,而是以率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 英国、目前工业化程度最高且串先走上信息化邀路的?
金陵[3](2000)在《用“铜矿”CPU来武装你的电脑》文中研究说明 “铜矿” CPU是Intel现在主推的产品,随着Intel对其高档CPU的大幅度降价,拥有一块铜矿CPU芯片的电脑,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所以用铜矿CPU来攒台电脑,希望能给你有点启发。 CPU:“铜矿” PⅢ 550E 英特尔PⅢ550E处理器的内部代码为“Coppermine”,Copper是指铜,而mine是指矿,合起来就是“铜矿”,所以把它又叫做“铜矿”CPU。PⅢ 550E采用了英特尔公司最
二、用“铜矿”CPU来武装你的电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铜矿”CPU来武装你的电脑(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工业化研究综述 |
1.2.2 新型工业化研究现状分析 |
1.2.3 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主题的选定和研究方法论 |
1.4 论文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概述 |
2.1.2 工业可持续发展 |
2.1.3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一体化 |
2.2 信息化理论 |
2.2.1 信息化概述 |
2.2.2 工业信息化 |
2.2.3 信息化与科教兴国 |
2.2.4 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 |
2.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3.1 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全球化 |
2.3.2 工业化、资本积累与对外直接投资 |
2.4 工业化路径理论 |
2.4.1 内向型与外向型工业化 |
2.4.2 独立与依附型工业化 |
2.5 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 |
2.5.1 新经济增长理论 |
2.5.2 创新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
3.1 新型工业化概念及特征要求 |
3.2 对外直接投资概念分析 |
3.2.1 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概念 |
3.2.2 对外直接投资概念 |
3.3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 |
3.3.1 国际比较 |
3.3.2 国际比较主要结论 |
3.4 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3.4.2 科技信息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3.5.3 自然人力资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3.5 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协同分析 |
3.5.1 可持续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协同分析 |
3.5.2 产业结构优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协同分析 |
3.5.3 科技进步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协同分析 |
3.5.4 人力资源利用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协同分析 |
3.5.5 信息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协同分析 |
3.6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分析 |
3.6.1 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效应分析 |
3.6.2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分析 |
3.6.3 对外直接投资的科技效应分析 |
3.6.4 对外直接投资的人力资源利用效应分析 |
3.6.5 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效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评价研究 |
4.1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评价目的 |
4.2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 |
4.3 评价方法选择 |
4.3.1 无量纲化方法 |
4.3.2 主成分方法 |
4.3.3 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Granger)分析方法 |
4.3.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 |
4.4 评价标准的确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评价实证研究 |
5.1 数据处理 |
5.1.1 原始数据及其标准化 |
5.1.2 数据降维处理 |
5.2 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性评价 |
5.2.1 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评价 |
5.2.2 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评价 |
5.2.3 产业优化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评价 |
5.2.4 科技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评价 |
5.2.5 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评价 |
5.2.6 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评价 |
5.2.7 新型工业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评价结果 |
5.3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有效性评价 |
5.3.1 对外直接投资对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
5.3.2 对外直接投资对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
5.3.3 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优化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
5.3.4 对外直接投资对科技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
5.3.5 对外直接投资对人力资源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
5.3.6 对外直接投资对信息化发展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
5.3.7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有效性评价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分析 |
6.1 对外直接投资要坚持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6.2 坚持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优化相结合 |
6.3 加大科技促进政策发展 |
6.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6.5 加强信息化建设 |
6.6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6.7 加强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
6.8 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机构服务体系建设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2)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中国面临的双重选择 |
一、 研究背景 |
(一) 实践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二、 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 内容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篇 总论 |
第一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界定 |
一、 关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界定方法——对“经济”的再思考 |
二、 从经济发展史的内在逻辑看工业化与信息化 |
(一) 从生产发展史的内在逻辑看工业化与信息化 |
(二) 从分工和交换发展史的内在逻辑看工业化与信息化 |
三、 小结——工业化、信息化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
第二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成长机理的理论阐释(上) |
一、 关于工业化中增长和发展的一般机理 |
(一) “短期”经济增长 |
(二) “短期”经济增长向“长期”经济增长过渡 |
(三) 由局部发展到整体发展 |
二、 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成长机理上的不同 |
(一) 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
(二) 经济行为主体人格的变化 |
(三) 由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 |
(四) 增长和发展频率的变化 |
三、 小结——工业化、信息化中的增长和发展 |
第三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成长机理的理论阐释(下) |
一、 科学技术在经济变迁中的作用机理 |
(一) 运行周期论——经济成长变化的波动性 |
(二) 科技革命论——“第一生产力”的超前性 |
(三) 内生增长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内在性 |
二、 制度在经济变迁中的作用机理 |
(一) 新制度理论——对新古典范式的修正 |
(二) 自然演化论——经济变迁中的“摸索”和“渐进” |
(三) 演进博弈论——经济变迁中的“演进稳定战略” |
(四) 增长阶段论——“起飞”的条件及其前后关联 |
三、 需求在经济变迁中的作用机理 |
(一) 劳动价值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内在联系 |
(二) 结构转化论——发展与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 |
(三) 需求减速论——需求的停滞和创造 |
四、 小结——工业化与信息化成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四章 工业化和信息化进展程度的衡量指标 |
一、 指标设计所涉及到的几个关系 |
(一)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二) 占统治地位的产业与其它传统产业的关系 |
(三) 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
(四) 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五)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
二、 对原有指标体系的评介 |
(一) 衡量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 |
(二) 衡量信息化进展程度的指标 |
三、 几种主要指标的设计及其依据 |
(一) 满足需要程度的指标 |
(二) 产业结构演进程度的指标 |
(三) 技术基础及生产工具状况的指标 |
(四) 资源配置及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指标 |
(五) 信用程度的指标 |
(六) 经济效率指标 |
(七) 发展的可持续性指标 |
四、 小结——衡量工业化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二篇 历史与现状 |
第五章 中国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差距 |
一、 手工业演进——工业化萌发阶段的国际比较 |
(一) 英国 |
(二) 中国 |
二、 工业革命——工业化跃迁阶段的国际比较 |
(一) 世界工业化的三次高潮 |
(二)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和英国的比较 |
(三) 工业革命爆发条件上的中外比较 |
三、 增长和发展——工业化成长过程的国际比较 |
(一)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迟缓的进程 |
(二)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特殊性 |
(三) 对目前中国工业化水平的判断 |
四、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落伍的原因分析 |
(一) 科技进步因素 |
(二) 制度因素 |
(三) 其它因素 |
五、 小结——如何破解“李约瑟之迷” |
第六章 中国在信息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
一、 世界信息化的基本进程 |
二、 几个主要国家的信息化状况 |
(一) 美国 |
(二) 日本 |
(三) 印度 |
三、 信息化在中国的进展情况 |
(一)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育和成长 |
(二)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
(三) 我国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四) 企业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
(五) 政府信息化面临的障碍 |
四、 对目前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判断 |
五、 小结——信息化进程中新的差距 |
第三篇 出路与对策 |
第七章 中国缩小工业化和信息化差距的路径分析 |
一、 中国目前是否具备全面成长为信息化的根据 |
(一) 产业基础 |
(二) 市场基础 |
二、 缩小差距的最佳路径——跨越式发展 |
(一) 中国面临的新机遇 |
(二) 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根据 |
(三) 中国在一些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的可能性 |
三、 跨越式发展的难度分析 |
(一) 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面临着的几个矛盾 |
(二)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
(三) “不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挑战 |
四、 小结——机遇和挑战 |
第八章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历史整合 |
一、 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相结合 |
(一) 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化 |
(二) 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 |
二、 信息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相结合 |
(一) 力争实现信息业的技术跨越 |
(二) 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三、 实行赶超战略和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 |
四、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及其他手段相结合 |
(一) 市场调节 |
(二) 政府调节 |
(三) 道德调节 |
(四) 信息网络调节 |
五、 结论——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中后来居上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用“铜矿”CPU来武装你的电脑(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非. 吉林大学, 2007(05)
- [2]工业化与信息化:中国的历史选择[D]. 李继文. 中共中央党校, 2001(01)
- [3]用“铜矿”CPU来武装你的电脑[J]. 金陵. 电脑采购周刊, 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