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对DC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DC的抗炎免疫疗法打下一定基础。从传统中药中寻找新的抗炎药物,并对其药理学作用进行探索和诠释已成为一种趋势。吴茱萸碱为中药吴茱萸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研究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启动和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成熟过程中,DC的抗原摄取、抗原提呈、迁移、表型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影响着整个免疫系统,而吴茱萸碱对DC功能的影响至今尚未见报道,因此,研究吴茱萸碱对DC功能变化的影响对于扭转炎症反应所引起的免疫紊乱有重要意义。方法: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经GM-CSF体外诱导培养10天的未成熟DC细胞(iDC)经不同因素处理并分为:对照组(Ⅰ)、吴茱萸碱组(Evo)(Ⅱ)、内毒素(LPS)组(Ⅲ)、Evo+LPS(Ⅳ)。1.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非黏附细胞在吴茱萸碱处理后的小鼠骨髓来源DC刺激下的增殖情况。2. ELISA试验检测小鼠骨髓来源DC与吴茱萸碱在体外共同培养不同时间过程中分泌的IL-10和IL-12的水平。3.流式细胞仪检测吴茱萸碱处理后小鼠骨髓来源DC表面分子CD11c、MHCⅡ、CD40、CD80和CD86。4.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吴茱萸碱对DC功能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内毒素组和吴茱萸碱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吴茱萸碱+内毒素组与吴茱萸碱组相比,吴茱萸碱+内毒素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吴茱萸碱组(P<0.05);吴茱萸碱组+内毒素组与内毒素相比,吴茱萸碱组吸光度明显高与内毒素组(P<0.05)。2.吴茱萸碱处理前后iDC细胞因子分泌水平都极低,低于检测灵敏度;mDC分别经吴茱萸碱处理24h、48h后,IL-12(P40)、IL-12(P70)和IL-10与处理之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3.内毒素组与对照组相比较,MHCⅡ、CD40、CD80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吴茱萸碱+内毒素组与吴茱萸碱组相比较,吴茱萸碱+内毒素组的MHCⅡ、CD40、CD80和CD86明显高于吴茱萸碱组(P<0.01,P<0.05);吴茱萸碱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D80、CD86(P<0.05)表达明显下调。4.Ⅱ/Ⅰ上调≥2倍基因7个,下调≥2倍基因10个;Ⅲ/Ⅰ上调≥2倍基因37个,下调≥2倍基因12个;Ⅳ/Ⅱ上调≥2倍基因46个,下调≥2倍基因7个;Ⅳ/Ⅲ上调≥2倍基因24个,下调≥2基因2个。结论:1.吴茱萸碱不仅促进了iDC抗原提呈功能,同时也促进了mDC抗原提呈功能。2.吴茱萸碱对iDC、mDC的细胞因子IL-10、IL-12分泌功能无影响。3.吴茱萸碱抑制了iDC部分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对mDC的MHCⅡ分子和共刺激分子无影响。4.吴茱萸碱对DC作用涉及多个基因的表达调控,这些基因控制并影响着DC功能、分化和成熟,为进一步寻找药物靶点,提供了线索。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数字微分的函数化树突状细胞算法模型[J]. 计算机工程 2020(09)
- [2].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会议热点解读[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3].中国医科院揭示树突状细胞启动“经典免疫”的调控机理[J]. 生物学教学 2017(01)
- [4].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3)
- [5].第14届国际树突状细胞研讨会会议通知[J].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6(04)
- [6].“吞噬细胞”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探究[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
- [7].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12)
- [8].肺抑瘤膏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肺腺癌23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06)
- [9].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02)
- [10].白血病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11].封面图片——树突状细胞[J].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4)
- [12].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5)
- [13].树突状细胞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0(01)
- [14].靶向树突状细胞的结肠癌肿瘤疫苗的制备[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5].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8(07)
- [16].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7(01)
- [17].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9)
- [18].肠道共生菌通过视黄酸脱氢酶阳性的树突状细胞调控外周淋巴系统的扩展和维护[J]. 科学新闻 2017(04)
- [19].树突状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价值与途径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4)
- [20].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人体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27)
- [21].紫杉醇对人树突状细胞的生物活性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33)
- [22].不同浓度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白介素-4对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02)
- [23].肝树突状细胞在肝损伤和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J]. 肝脏 2014(04)
- [24].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03)
- [25].树突状细胞在宿主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激活信号通路[J]. 口腔医学研究 2011(01)
- [26].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J]. 热带医学杂志 2011(04)
- [2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变化[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06)
- [28].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的作用[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04)
- [29].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20(04)
- [30].结肠癌患者术后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