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研究是在臧晓南博士构建的转牙鲆生长激素基因集胞藻基础上进行的。转牙鲆生长激素集胞藻通过鱼类生长因子在饵料生物体内表达,能够明显促进鱼类的生长,可以被用来开发新型鱼类饵料添加剂。成功构建转基因藻之后,实现高密度培养是转基因集胞藻能否走向应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在转基因集胞藻的转化中起标记基因作用,牙鲆生长因子基因已经在集胞藻中稳定存在,不需要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在生产中再作为选择标记,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剔除将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从转基因集胞藻中敲除,彻底的消除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培养及组成、培养温度、光照强度等培养条件对转牙鲆生长激素基因集胞藻生长的影响。通过研究培养基中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对转牙鲆生长激素基因的集胞藻生长影响的单因子实验,得到NaNO3适宜浓度范围是1.0~1.5 g/L,K2HPO4适宜范围是0.04~0.06g/L。Na2CO3适宜范围是0.02~0.04g/L。然后再对以上3个营养因子进行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到培养基中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的优化组合:NaNO3 1.25g/L,K2HPO4 0.04 g/L,Na2CO3 0.04g/L (其它同BG-11培养基)。在培养基中营养盐优化基础上,对培养温度、光照强度、pH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以确定最适的培养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集胞藻在30℃,光照强度60μmol·m-2·s-1,pH值8培养条件下,藻细胞的生物量得到有效提高,特定生长速率达到20.64,这为转牙鲆生长激素基因集胞藻在生产应用中高密度放大培养提供了依据。在本实验室已经构建的质粒pZGH基础上,包括集胞藻的同源片断groESL,isiAB启动子(promoter),牙鲆生长激素基因(gh)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根据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两端的序列,用限制性内切酶NotΙ和XhoΙ双酶切,获得含有同源重组位点groESL而不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再利用转基因集胞藻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两侧设计双交换同源重组位点,采用自然转化方法,将抗性基因从转基因集胞藻中去除。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集胞藻6803中的表达[J]. 西北植物学报 2009(02)
- [2].以集胞藻6803为生物模板制备二氧化硅中空微球[J]. 过程工程学报 2011(01)
- [3].集胞藻6803藻胆体藻蓝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初步应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1)
- [4].产乙醇基因工程集胞藻的盐胁迫响应[J]. 过程工程学报 2013(01)
- [5].集胞藻6803藻胆体别藻蓝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5)
- [6].集胞藻6803NdhO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初步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06)
- [7].光生物反应器中集胞藻6803的光衰减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
- [8].集胞藻胞外多糖的流变学性质和乳化活性[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9].集胞藻酰基载体蛋白基因过量表达对脂肪酸合成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07)
- [10].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slr150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07)
- [11].温度和集胞藻浓度对轮虫生活史参数的影响[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2].利用同源重组构建蓝藻集胞藻6803ndhM基因突变株及其分子鉴定[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2)
- [13].利用同源重组构建蓝藻集胞藻6803ndhO基因突变株及其分子鉴定[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9)
- [14].集胞藻PCC6803 priA基因的突变体[J]. 水生生物学报 2008(01)
- [15].集胞藻6803中ndhK基因启动子结构与功能的初步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07)
- [16].集胞藻6803对Pb~(2+)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11)
- [17].绿色荧光蛋白标记S2P在集胞藻6803中的表达[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2)
- [18].气升式反应器培养集胞藻6803过程中光能利用特性研究[J]. 海洋通报 2009(04)
- [19].集胞藻缺氮驯化株的代谢组学分析[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9(05)
- [20].集胞藻6803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21].用同源重组法将Δ5 Des整合在集胞藻6803中的表达[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7)
- [22].集胞藻PCC6803蛋白组学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5)
- [23].PglnA启动子控制的ω-3去饱和酶基因的转基因集胞藻的构建[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24].一种快速构建集胞藻6803 petBD必需基因定点突变株的方法[J]. 水生生物学报 2014(05)
- [25].集胞藻PCC6803基因sll0853的克隆、优化表达及其结构功能预测[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6].集胞藻PCC6803膜脂循环关键基因酶学性质和生理功能[J]. 生物工程学报 2012(12)
- [27].集胞藻PCC6803中ORF sll0260对于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必要作用[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5)
- [28].三种不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宿主菌生长的影响[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29].集胞藻PCC6803高效基因表达平台的构建与评价[J]. 生物工程学报 2013(09)
- [30].集胞藻PCC6803中基因slr1761突变体的构建[J]. 生物技术世界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