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戏曲研究

明中期戏曲研究

论文摘要

明中期戏曲在明代戏曲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接元末明初杂剧创作的余势,下开明末清初传奇创作的繁盛。明中期戏曲在创作主体、主题选择、体制、语言风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众多因素共同促进了明中期戏曲的繁荣。 本文分五章。第一章《曲家论》考察了作为明中期戏曲创作主体的曲家的情况。首先,通过考察曲家不同的家庭背景、生平经历、对待传统主流文学以及通俗戏曲的态度,揭示明中期曲家的文学文化背景,说明明中期戏曲繁荣具备了良好的创作主体因素。其次,分析曲家地域分布以及流动性特点,描述曲家与主流文人、曲家与曲家交往的情形,曲家的频繁交往有助于戏曲交流与戏曲传播,从而推动明中期戏曲发展。再次,阐述明中期传统主流文坛上盛行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在主题选择与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明中期曲家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二章《主题论》通过分析教化剧、风情剧、政治剧、宗教剧、文人剧、侠女剧、寓言剧等几类剧作在主题取向方面的特点,阐述明中期戏曲主题选择与时代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杂剧、传奇在主题选择方面的差异。 第三章《体制论》通过与元杂剧比较,分析明中期杂剧的音乐体制、剧本体制、语言特色,展示杂剧的新变特征;通过对明中期传奇作品的剧本结构、音乐格律、情节结构与叙事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论述,说明传奇体制基本定型于明中期。杂剧新变、传奇定型,反映了明中期戏曲整体走向文人化、典雅化的趋势。本章特别说明了出现明中期戏曲“文词派”以及明晚期曲评家为什么批评“文词派”的原因。 第四章《观念论》首先阐述了明中期曲家的戏曲本体论、功能论,说明当时曲家尚未充分认识戏曲的“剧戏”本体特征,但已较为深入地认识到戏曲的寓言性、虚构性。其次,围绕“南北曲之辩”,重点分析了明中期文人对南北曲态度的不同以及南北曲地位在明中期的变化。再次,通过比较不同曲家的“本色”观,说明明中期“本色”观存在雅与俗的差异。第四,论述“《琵琶》与《拜月》之争”的实质是明中期戏曲名家与诗文名家在戏曲语言观上的分歧。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曲家论
  • 第一节 明中期曲家的文学文化背景
  • 一 曲家的家庭背景以及生平经历
  • 二 曲家对待传统主流文学的态度
  • 三 曲家对待通俗戏曲的态度
  • 第二节 明中期曲家的交往
  • 一 曲家的地域分布以及流动性
  • 二 曲家与传统主流文学作家的交往
  • 三 曲家之间的交往
  • 第三节 明中期复古主义对曲家创作的影响
  • 一 复古主义影响了曲家的戏曲主题选择
  • 二 复古主义影响了曲家的戏曲体制革新
  • 总结
  • 第二章 主题论
  • 第一节 教化剧
  • 第二节 风情剧
  • 第三节 政治剧
  • 第四节 宗教剧
  • 第五节 文人剧
  • 第六节 侠女剧
  • 第七节 寓言剧
  • 总结
  • 第三章 体制论
  • 第一节 杂剧的新变
  • 一 音乐体制
  • 二 剧本体制
  • 三 语言特色
  • 第二节 传奇的定型
  • 一 剧本结构的定型
  • 二 音乐格律化的探索
  • 三 情节结构与叙事技巧
  • 四 语言风格的典雅化
  • 总结
  • 第四章 观念论
  • 第一节 戏曲本体与功能之辩
  • 一 戏曲本体论:剧曲不分
  • 二 戏曲功能论:动人说
  • 三 戏曲功能的实现途径:虚构与寓言
  • 第二节 南北曲之辩
  • 一 南北曲的差异
  • 二 南北曲的地位
  • 第三节 本色之辩
  • 一 偏俗之“本色”观
  • 二 偏雅之“本色”观
  • 第四节 《琵琶》与《拜月》之争
  • 第五节 余论
  • 第五章 演出论
  • 第一节 南曲各地声腔争胜
  • 一 众多的南曲地方声腔
  • 二 弋阳腔与海盐腔:民间性审美趣味与文人性审美趣味
  • 三 南曲地方声腔与传奇剧本的关系
  • 第二节 北曲的演出
  • 一 宫廷中的北曲演出
  • 二 官绅府第中的北曲演出
  • 三 乡野之地的北曲演出
  • 四 北曲演出与哑剧表演
  • 第三节 艺人构成与演出
  • 一 教坊乐人
  • 二 戏班伶人
  • 三 家乐
  • 第四节 赛社与堂会戏曲演出
  • 附录: 明中期戏曲作品存佚状况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明中期粤桂边界山区汉瑶族群冲突对当地社会变迁的影响及启示[J]. 广西民族研究 2017(04)
    • [2].论明中期吴中杂学的兴盛[J].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9)
    • [3].明中期徽州士人的地方认同与文献建构[J]. 徽学 2019(01)
    • [4].《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J]. 文艺研究 2010(01)
    • [5].科举与女性——以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说为中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6].博物君子笔下的《花果杂品图》——明中期吴门地区的博冾之风与绘画[J]. 中国美术 2016(05)
    • [7].鉴识明中期青花瓷[J]. 检察风云 2011(12)
    • [8].王琼与明中期西北边事[J]. 运城学院学报 2016(05)
    • [9].论明中期靖江王室之文学创作[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01)
    • [10].浅论明中期教化剧[J].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1)
    • [11].从艺术受众层面浅析明中期苏州地区书画市场繁荣的成因[J]. 美术大观 2011(12)
    • [12].论明中期吴中文学的集体自守性[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4)
    • [13].明中期(1450-1600)人物画研究检视及其取径评略[J]. 齐鲁艺苑 2015(02)
    • [14].明中期翰林官考察制度的演变(1464~1527)[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5].明中期湟水流域汉族社会与文化之中兴[J]. 攀登 2008(02)
    • [16].清正廉明 铁骨铮铮——一代名宦张岳的为官之道[J]. 黑龙江史志 2012(10)
    • [17].由郑元和到王商看明中期戏曲中文人形象的变化[J]. 青年文学家 2014(02)
    • [18].明中期书法审美风尚略论[J]. 中国书法 2019(14)
    • [19].铜价或探明中期底部[J]. 中国金属通报 2011(42)
    • [20].“专祠”与宗祠——明中期前后徽州宗祠的发展[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9(00)
    • [21].明中期江南地区漆器工艺的民间化转捩[J]. 艺术市场 2020(08)
    • [22].明中期理学维度下儒家伦理实践研究——以何瑭为中心的考察[J]. 历史教学问题 2014(05)
    • [23].明中期福建的新县设置及宗族发展[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9(00)
    • [24].明代博学诗论视野下的李白接受进程及诗歌对话——以杨慎为中心[J]. 天中学刊 2016(05)
    • [25].书画家的印章[J]. 中国书画 2011(08)
    • [26].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及其消退(下)[J]. 读书 2010(05)
    • [27].唐宋派与明中期科举文风[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2)
    • [28].张佳胤出版卢楠《蠛蠓集》始末考[J]. 文学与文化 2017(01)
    • [29].明中期吴中文人评画的“尚意”取向及其负面影响[J]. 美与时代(下) 2016(09)
    • [30].论明中期吴中的“古文辞”运动[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标签:;  ;  ;  ;  ;  ;  

    明中期戏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