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肉制品和碎鲜辣椒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肉制品和碎鲜辣椒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肉制品和碎鲜辣椒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食品科学

作者: 赵玲艳

导师: 邓放明

关键词: 乳酸菌,乳酸菌素,抑菌作用,发酵性能,应用

文献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乳酸菌(LAB,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能使可发酵性碳水化合物转化成乳酸的细菌的通称。乳酸菌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有机酸(organic acid)、细菌素(bacteriocin)、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和丁二酮(diacetyl)等多种拮抗物质。研究表明:乳酸菌除了对人体具有许多特殊生理功能以外,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对某些腐败菌如单核细胞增生的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产气夹膜梭菌等还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菌素作为一种纯天然的无毒防腐剂可以部分取代化学防腐剂,因而,利用乳酸菌对果蔬进行纯种发酵,既可以提高产品的营养和风味,又可以防腐和降低产品亚硝酸盐的含量。随着科技的发展,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乳酸菌素因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潜在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筛选高性能的乳酸菌素产生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以自然发酵辣椒和泡菜为分离源,选育出了3株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产乳酸菌素菌株,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发酵性能、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防腐保鲜作用及其在碎鲜辣椒发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被选菌株的鉴定和抑菌作用研究:3株菌株经菌种鉴定为乳酸菌,分别标为Lact.1(乳球菌)、Lact.2(短乳杆菌)和Lact.3(植物乳杆菌)。3株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每1ml Lact.1、Lact.2和Lact.3的10倍发酵浓缩液对利斯特氏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2.8mm、10.1 mm和10.8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5.6mm、12.2 mm和13.6mm,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2)被选菌株的性能研究:Lact.1、Lact.2和Lact.3的最佳生长温度范围是30℃-35℃;Lact.1、Lact.2和Lact.3均具有较快的产酸速度,发酵前12h,Lact.1发酵液的pH值由6.5迅速降至3.9,Lact.2和Lact.3的发酵液pH值从6.5降到4.2左右,发酵液的pH值最终均稳定在3.5左右;食盐对Lact.1、Lact.2和Lact.3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Lact.1、Lact.2和Lact.3在食盐的浓度为8%左右的MRS培养基中均尚能生长,若食盐的浓度大于10%,则3株乳酸菌的生长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3) Lact.1、Lact.2和Lact.3的抑菌成分研究:对Lact.1、Lact.2和Lact.3的抑菌成分进行分离、电泳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起抑菌作用的物质均为细菌素,分别命名为Bact.1、Bact.2和Bact.3,大致分子量分别为5.7kDa、6.0kDa和3.4kDa。(4) Bact.1、Bact.2和Bact.3的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Bact.1、Bact.2和Bact.3在80℃左右进行热处理,其抑菌活性基本不变;经100℃、15min热处理后,Bact.1、Bact.2和Bact.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下降19%、9%、20%左右;经121℃、15min热处理后,Bact.1、Bact.2和Bact.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分别下降45%、10%h和36%左右,这说明Bact.2的热稳定性比Bact.1、和Bact.3好,属于耐热性质蛋白;Bact.1、Bact.2和Bact.3具有较好热稳定性能,作为食品生物防腐剂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Bact.1、Bact.3在pH4-7的范围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在pH6.0左右时抑菌活性最高;Bact.2在pH2-7范围内均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在pH5.0左右时抑菌活性最高(5)用Bact.1、Bact.2和Bact.3对肉制品防腐保鲜作用研究:通过对Bact.1、Bact.2和Bact.3在肉制品中的防腐保鲜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比对照组的微生物总数的数量级要低2-3个;Bact.1、Bact.2和Bact.3作为防腐剂在肉制品中使用时,均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抑菌效果越差。(6) Lact.1、Lact.2和Lact.3在碎鲜辣椒接种发酵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碎鲜辣椒接种发酵的最佳乳酸菌接种量和食盐的添加量,Lact.1、Lact.2和Lact.3的接种量分别是1%、1%、0.5%(细胞浓度均为108cfu·ml-1),食盐的添加量为10%。通过比较测定,自然发酵碎鲜辣椒与接种发酵碎鲜辣椒的风味物质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差异,但接种发酵碎鲜辣椒的发酵周期比自然发酵碎鲜辣椒的发酵周期短5d左右。(7) Lact.1、Lact.2和Lact.3对亚硝酸盐降解作用研究:Lact.1、Lact.2和Lact.3具有较强的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在72h之内将检验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培养基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从125.00mg/l分别降为46.20mg/l、38.32mg/l和35.26mg/l,其降解能力是植物乳杆菌1.555和干酪乳杆菌1.29的3-4倍。自然发酵碎鲜辣椒发酵过程中会出现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的现象,其峰值为25.06μg/g;用Lact.1、Lact.2和Lact.3对碎鲜辣椒进行纯种发酵,避免了碎鲜辣椒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增加的现象的出现,且降低了成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自然发酵碎鲜辣椒与接种发酵碎鲜辣椒产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为3.1μg/g和0.1μg/g。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乳酸菌概述

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趋势

2.1 乳酸菌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2.2 乳酸菌细菌素的发现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2.3 乳酸菌降低发酵果蔬亚硝酸盐含量的作用

2.3.1 发酵果蔬亚硝酸盐的由来

2.3.2 乳酸菌降低亚硝酸盐机理

2.4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1 筛选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的意义

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2.1 选育及鉴定产乳酸菌素乳酸菌

3.2.2 研究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的发酵性能

3.2.3 研究乳酸菌素的理化特性及作为防腐剂的应用

3.2.4 将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用于碎鲜辣椒发酵

第一章 产乳酸菌素乳酸菌选育及其鉴定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分离源

1.1.2 指示菌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1.2.2 具抑菌活性乳酸菌筛选试验

1.2.3 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2 结果分析

2.1 具有抑菌作用的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的筛选

2.2 Lact.1、Lact.2和Lact.3的鉴定

2.2.1 Lact.1、Lact.2和Lact.3的菌落特征

2.2.2 Lact.1、Lact.2和Lact.3的菌体特征

2.3 Lact.1、Lact.2和Lact.3抑菌作用物质性质研究

2.4 Lact.1、Lact.2和Lact.3的理化性质研究

2.4.1 Lact.1、Lact.2和Lact.3发酵液乳酸定性确定

2.4.2 Lact.1、Lact.2和Lact.3的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结果

3 结论

第二章 Lact.1、Lact.2和Lact.3的发酵性能研究

引言

1.试验材料

1.1 原料

1.2 菌种

1.3 药品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5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Lact.1、Lact.2和Lact.3最佳生长温度研究方法

2.2 Lact.1、Lact.2和Lact.3产酸速度测定方法

2.3 Lact.1、Lact.2和Lact.3耐盐试验

2.4 Lact.1、Lact.2和Lact.3耐酸试验

2.5 Lact.1、Lact.2和Lact.3降解亚硝酸盐试验

3 结果分析

3.1 Lact.1、Lact.2和Lact.3生长温度曲线

3.2 Lact.1、Lact.2和Lact.3产酸能力

3.3 Lact.1、Lact.2和Lact.3耐盐试验

3.4 Lact.1、Lact.2和Lact.3耐酸试验

3.5 Lact.1、Lact.2和Lact.3降解亚硝酸盐能力

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乳酸菌抑菌物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防腐作用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

1.1.2 指示菌

1.1.3 主要药品

1.1.4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抑菌成分的提取

1.2.2 Bact.1、Bact.2和Bact.3抑菌直径的观察

1.2.3 Bact.1、Bact.2和Bact.3的理化特性研究

1.2.4 Bact.1、Bact.2、Bact.3作为防腐剂的应用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Bact.1、Bact.2和Bact.3的抑菌效果

2.2 Bact.1、Bact.2和Bact.3的生物学特性

2.2.1 Bact.1、Bact.2和Bact.3对酶的稳定性

2.2.2 Bact.1、Bact.2和Bact.3的大致分子量

2.2.3 Bact.1、Bact.2和Bact.3的热稳定性

2.2.4 Bact.1、Bact.2和Bact.3的酸稳定性

2.3 Bact.1、Bact.2和Bact.3在肉制品中的防腐作用

2.3.1 Bact.1、Bact.2和Bact.3对肉制品中微生物总数的影响

2.3.2 Bact.1、Bact.2和Bact.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 结论

第四章 Lact.1、Lact.2和Lact.3在碎鲜辣椒发酵中的应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设备

1.1.4 培养基

1.2 碎鲜辣椒制作方法

1.2.1 自然发酵辣椒制作

1.2.2 人工接种发酵辣椒制作

1.2.3 乳酸菌扩大培养

1.2.4 乳酸菌接种量和食盐添加量的确定

1.3 检测项目与方法

1.3.1 产品的感官评定

1.3.2 pH值和总酸测定方法

1.3.3 亚硝盐含量的测定

1.3.4 还原糖测定方法

1.3.5 游离氨基酸测定—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赴江南大学测定)

1.3.6 有机酸测定方法

1.3.7 挥发性香味物质测定方法—GC-MS法(赴南大学测定)

1.4 产品保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的接种量和食盐用量对发酵碎鲜辣椒质量的影响

2.2 碎鲜辣椒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过程中pH值和总酸变化规律

2.3 碎鲜辣椒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4 碎鲜辣椒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

2.4.1 碎鲜辣椒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的变化

2.4.2 自然和接种发酵辣椒中的氨基酸测定结果

2.4.3 自然碎鲜发酵辣椒与接种碎鲜发酵辣椒有机酸含量分析

2.4.4 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辣椒的风味物质分析

2.4.5 自然碎鲜发酵辣椒与接种碎鲜发酵辣椒的保藏试验

3 本章小结

讨论

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就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发布时间: 2007-12-06

参考文献

  • [1].西藏地区传统牦牛奶制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研究[D]. 扎木苏.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 [2].猪源益生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研究[D]. 沈中艳.华中农业大学2007
  • [3].生鲜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研究[D]. 宋方宇.山东农业大学2018
  • [4].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luxS基因缺失对环境耐受性及致病性的影响[D]. 李穗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5].桃柁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及机制研究[D]. 史册.吉林大学2017
  • [6].具有拮抗空肠弯曲杆菌效应的乳酸菌的研究[D]. 金星.江南大学2014
  • [7].人源乳酸菌筛选及其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D]. 刘东方.扬州大学2016
  • [8].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的酶联免疫检测[D]. 段鸿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9].具有抑菌作用乳杆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物质特性的研究[D]. 于娜.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 [10].乳酸菌降低展青霉素毒害作用的研究[D]. 龚雪.江南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发酵辣椒的风味物质和风味调配技术研究[D]. 周晓媛.湖南农业大学2005
  • [2].产广谱细菌素植物乳杆菌的初步研究及其在泡菜中的应用[D]. 张艾青.四川农业大学2007
  • [3].四川泡菜中优良乳酸菌菌种的筛选及发酵条件初探[D]. 孙桂丹.四川农业大学2007
  • [4].自然发酵乳中优良乳酸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D]. 严以兰.四川农业大学2007
  • [5].乳酸菌细菌素分离纯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杨瑾.浙江工商大学2007
  • [6].乳酸菌素生产菌的研究[D]. 吴玉霜.吉林大学2008
  • [7].乳酸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发酵产物性质的初步研究[D]. 田宇.四川大学2004
  • [8].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和细菌素发酵条件的研究[D]. 石金舟.安徽农业大学2005
  • [9].产细菌素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的研究[D]. 邹鹏.黑龙江大学2006
  • [10].乳酸菌产生的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乳品中的应用[D]. 崔建超.河北农业大学2002

标签:;  ;  ;  ;  ;  

产乳酸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在肉制品和碎鲜辣椒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