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课程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课程标准,学分属性,制订方法
课程属性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华,莫秉华,王涛,张宁[1](2019)在《强调学分属性的课程标准制订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高质量教育资源的观念也在相应推进。因此,迫切需要在各个院校、机构的优质教育资源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而以认证、积累与转换教育成果的学分银行,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经历进行评价与管理的体系[1]。它并试图通过(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6期)
赵建新,吴大林,李玥[2](2019)在《兵器类力学属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法设计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兵器类专业课程普遍具有较强的力学属性,由于学生类型分布特点、力学能力素养差异以及教材建设等问题,造成兵器类专业课程在教学法设计与实施上面临困难。本文以《火炮设计理论》课程为例,结合多年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一些经验做法,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法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3期)
龚玉苗[3](2019)在《英语专业本科课程的超学科属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专业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使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这就需要重新审视英语专业本科课程的超学科属性,以期在理论建构、研究操作、语言政策和学科建制层面为语言教学和课程研究的超学科路径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超学科属性具有深刻的理据,即语言以及语言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属性。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超学科属性的哲学意蕴包括两个层面:认识论层面,超学科路径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采取了宏观复杂系统驱动的研究范式;方法论层面,超学科路径为语言课程研究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实践模式。(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解光穆,马瑞莹[4](2019)在《语文课程工具属性研究述评与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时期的对语文课程性质时而激烈或时而平缓的争辩与争执中,众多着名语文学者所主张的语文课程(学科)的工具属性论却始终屹立不倒,这绝非偶然。从"语文是工具"的性质判断,可推导出语文学科(课程)是工具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课程)这一结论;从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任务来分析语文课程,可看出其应指向于学生听说读写等实际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其对语文形式方面的要求应是其根本目标与基本任务,亦可得出工具属性(语文形式)是其本质属性结论。在明确语文课程工具本质属性基础上,要认识与肯定其所具有的人文性、实践性、生活性等重要属性与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生虎,张立昌[5](2019)在《论课程知识的属性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课程改革在于转变知识观。如何转变课程知识观,通常表现为对知识类型的选择。此分类与选择导致课程知识的不确定或暂时性特征,影响教育之"人"的片面性。故从内部分析课程知识的性质为第一要务。课程知识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它性与自性。其中,课程知识的自性源于前两个属性,是生成"意义"之本。课程知识的属性要在实际教育行动中对话实现,首先要保持其内在的形而上探寻问题与形而下解决问题的张力关系。其次,对话不仅是形式上的呈现,如各种主体间及其客观对象的关系中对话,更在于课程属性间的关系对话,落到实践层面,便是一系列经验与反思间的转化过程。最后,课程知识的属性实现,要求与文化语境相契合,因为课程知识及其对话深层关切是人的情感与精神。(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期刊2019年04期)
谢鑫,张红霞[6](2019)在《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属性与基本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经历了19世纪末科学与实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建立,20世纪20年代后通识课程的兴起与革新,60-80年代过度专业化、职业化和碎片化,21世纪前后整合连贯化等四个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课程改革经历了叁个阶段:80年代老式"两层楼"、90年代通识"修补"下的"叁层楼";进入21世纪迄今的"新叁层+个性选修"。中国当前一流大学本科课程改革注重广博基础、跨学科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但也存在改革不彻底、通识核心课程学分受限、课程纵向梯度较小等弊端。基于对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实践的分析可见,中国塑造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应当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优先项,其基本架构需深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国情现实形成自身特色。(本文来源于《江苏高教》期刊2019年07期)
袁本文,刘以沛[7](2019)在《从课程属性看任课教师素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属性关乎任课教师的合理配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政治性、理论性、学科性、延展性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属性。这些属性对任课教师在政治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知识储备、国际视野和科研与教学能力等素养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对高校管理者在选拔任课教师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教育(高教)》期刊2019年06期)
蒋红军[8](2019)在《把握课程属性 提升综合素养 落实绿色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要基于儿童、尊重儿童,教学中要关注学情、研究学情。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面,让教师的"教"走在课堂前面。通过课堂建设来引领教学质量提升,通过课堂阵地来落实质量提升,通过科学的管理来保障质量提升。(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杨军[9](2019)在《课程产品属性-孩子性格匹配关系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对教育愈发重视。因此,教育消费成为营销界的研究新潮。而素质教育作为课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作用重大。本文认为,课外培训课程产品的属性和孩子的性格特质,会影响父母对培训课程产品的消费响应,同时,内隐人格观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根据情绪唤醒理论,本文将培训课程产品划分为平静型和活跃型两种属性;相应地,依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本文将父母对孩子性格的感知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课程产品的两种属性和父母对孩子性格感知的两个方面可匹配组合成四种类型:平静型+内倾型,平静型+外倾型,活跃型+外倾型,活跃型+内倾型。本文将这四种类型的内涵定义为课程产品属性-孩子性格匹配关系,包括一致性(课程产品属性与父母感知孩子性格二者关系是一致的,包括平静型+内倾型,活跃型+外倾型)和互补性(课程产品属性与父母感知孩子性格二者关系是互补的,包括平静型+外倾型,活跃型+内倾型)。本研究基于内隐人格观的认知差异,创新性地发现,父母内隐人格观调节课程产品属性-孩子性格匹配关系和消费者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能解决自我一致性理论与补偿性消费理论两者之间的矛盾,丰富相关文献的研究,还能指导教育消费的实践,帮助企业对培训课程产品进行更好的营销设计和宣传。综上,本文以徐州某小学的孩子及其父母为样本,考察培训课程产品属性–孩子性格匹配关系和父母内隐人格观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研究包括两部分,研究1是问卷调查,被试是孩子和父母,其中,父母内隐人格观的测量采用由Levy(1998)等编制的内隐人格理论量表,分析已经参加过培训课程的孩子及其父母对课程产品的购后反应(评价和后续购买意愿)。结果表明:(1)父母内隐人格观调节课程产品属性-孩子性格匹配关系(一致vs.互补)对购后反应的影响。持实体论的父母对一致性课程产品的评价和后续购买意愿显着高于互补性课程产品,持渐变论的父母对互补性课程产品的评价和后续购买意愿显着高于一致性课程产品;(2)孩子对互补性课程产品的评价较高,对一致性课程产品的评价较低。研究2是实验法,被试是未参加过培训课程的孩子的父母。借鉴Chiu等(1997)的方法对父母的内隐人格观进行操纵,探讨父母内隐人格观对培训课程产品选择偏好(购买倾向和推荐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内隐人格观调节课程产品属性-孩子性格匹配关系(一致vs.互补)对选择偏好的影响。持实体论的父母对一致性课程产品的购买倾向和推荐意愿显着高于互补性课程产品,持渐变论的父母对互补性课程产品的购买倾向和推荐意愿显着高于一致性课程产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新玉[10](2019)在《论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当下教育界对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缺少深入研究与认识,以致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囿于书本、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等问题,无法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在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视域下,深刻探讨小学科学课程的本质属性。而有效实施该课程的举措有:明晰科学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贴近自然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以探究性教学为主,优化教学方式。(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9年01期)
课程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兵器类专业课程普遍具有较强的力学属性,由于学生类型分布特点、力学能力素养差异以及教材建设等问题,造成兵器类专业课程在教学法设计与实施上面临困难。本文以《火炮设计理论》课程为例,结合多年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一些经验做法,课程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法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程属性论文参考文献
[1].朱志华,莫秉华,王涛,张宁.强调学分属性的课程标准制订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2019
[2].赵建新,吴大林,李玥.兵器类力学属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法设计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9
[3].龚玉苗.英语专业本科课程的超学科属性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解光穆,马瑞莹.语文课程工具属性研究述评与辩护[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
[5].张生虎,张立昌.论课程知识的属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
[6].谢鑫,张红霞.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属性与基本架构[J].江苏高教.2019
[7].袁本文,刘以沛.从课程属性看任课教师素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研究对象[J].北京教育(高教).2019
[8].蒋红军.把握课程属性提升综合素养落实绿色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9
[9].杨军.课程产品属性-孩子性格匹配关系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0].张新玉.论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教育探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