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相对持久的、自然的、习惯的,不会因为外在因素诸如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学习风格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也并不反映智力水平和个人价值。自20 世纪70 年代起, 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兴起和发展,作为与个体相关变量之一的学习风格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学习风格的研究涉及的领域主要有:学习风格类型;形成学习风格的相关因素;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学习风格与教室教学;学习风格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本文以认知和社会构建理论为框架,对64 名大学生和12 位大学英语教师感知模式的四个方面(视觉学习模式、听觉学习模式、动手学习模式和独自学习模式)进行了调查和结果分析。首先,大多学生喜欢视觉学习模式、动手学习模式和独自学习模式。老师更喜欢听觉学习模式,老师常以他们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教学,结果这种教与学之间的不和谐造成部分学习者学习成绩受到影响甚至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该研究暗示学习者和教师不应坚持一种学习感知模式,而应扩展自己的学习感知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学习风格以适应不同的教与学的环境。本文还具体讨论了英语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感知模式来设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实现,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校EFL教师身份认同实证研究——基于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视角[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7(01)
- [2].EFL写作中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结合实践探析[J]. 高教学刊 2016(12)
- [3].在EFL教学中运用真实材料创造真实语言环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9)
- [4].语篇类型对EFL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研究[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8(06)
- [5].元认知与EFL写作[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30)
- [6].浅析EFL教学中的“互动协商纠错”[J]. 考试周刊 2016(A0)
- [7].英语歌曲辅助EFL学习之回顾与展望[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04)
- [8].地方高校EFL学生的英语语音调查测试和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 [9].关于EFL教学中教师反馈研究的分析及相关实验设计[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5(07)
- [10].生态视域中EFL写作测试与评估:迁移、构念与体系[J]. 外语学刊 2015(06)
- [11].输出导向的EFL语言能力构建模式研究[J]. 考试周刊 2013(28)
- [12].EFL听力课堂教师提问策略研究[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02)
- [13].学习策略在EFL 习得中的重要性[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4(02)
- [14].论隐喻认知与EFL习语习得[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5].体裁教学法在EFL写作教学应用中的改进探讨[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3(04)
- [16].图示理论与EFL阅读理解[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02)
- [17].EFL课堂教师话语实况分析[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10)
- [18].EFL环境下语料库辅助基础英语教学实证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3(12)
- [19].EFL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 [20].EFL学习者语用意识多视角培养论[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9(03)
- [21].成功EFL学习者阅读策略调查[J]. 山东外语教学 2009(06)
- [22].基于虚拟目标语语境的EFL产出性词汇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7)
- [23].多模态视角下教学手势语交际功能研究——以大学EFL课堂为例[J]. 中国外语教育 2015(04)
- [24].时间限制和任务类型对EFL写作的影响[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08(11)
- [25].论EFL语篇教学[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6)
- [26].EFL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 [27].提升EFL课堂中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角色的扮演[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0)
- [28].中国EFL学习者英语情态动词习得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10)
- [29].论过程体裁教学法在EFL写作课堂的应用[J]. 前沿 2010(12)
- [30].重新认识宏观结构理论及其在EFL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