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及其在土壤中迁移规律研究

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及其在土壤中迁移规律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是一个铬盐生产大国,每年产生铬渣达600万吨,由于缺乏有效处理设施导致堆存的铬渣释放Cr(Ⅵ)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湖南某企业铬盐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铬渣,导致目前被污染土壤累计达1250万吨,且随着铬渣中Cr(Ⅵ)的不断溶出,被污染土壤仍将不断增加。本论文以湖南某企业铬渣堆场及被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对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机理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从而预测Cr(Ⅵ)对地下水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如下:针对不同因素对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的影响,研究铬渣中Cr(Ⅵ)的淋溶释放动力学机理,建立溶解释放模型,为定量预测铬渣中Cr(Ⅵ)对土壤的污染强度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通过静动态淋溶铬渣实验后,得出铬渣中铬的淋溶释放影响因素为淋溶的时间、固液比、粒径大小、搅动与否;利用动态淋溶实验获得的参数推导铬渣中Cr(Ⅵ)的淋溶释放模型,预测到当地铬渣堆场中Cr(Ⅵ)最低释放浓度为31.04mg/L,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0.05mg/L的限值将近620倍。通过吸附特征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土壤中Cr(Ⅵ)的吸附行为,为预测土壤中Cr(Ⅵ)的运移及控制其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不同温度下,Cr(Ⅵ)5h内均达到吸附平衡,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热力学分析可知土壤对Cr(Ⅵ)的吸附是自发吸热反应,且土壤吸附Cr(Ⅵ)固/液界面的随机无序性在土壤内部发生;吸附量随溶液pH的增加而下降,强碱性环境下吸附量很低。吸附量随Cr(Ⅵ)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温度下土壤对Cr(Ⅵ)的吸附与Langmiur等温吸附模型相拟合。通过室内土柱动态模拟试验,测定土壤介质和水动力模型参数,为模拟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提供实测参数。结果表明Cr(Ⅵ)在土壤中较保守物质氯离子有明显的迟滞现象。稳定渗透时,土壤渗透系数Kt为63.36mm/d;非饱和土壤迁移条件下,土壤中Cr(Ⅵ)的吸附分配系数Kd为1.17×10-3m3/kg;由于土壤含水率并非常数,所以非饱和土壤的迟滞因子Rd也非定值;饱和土壤迁移条件下,土壤中Cr(Ⅵ)的吸附分配系数Kd为0.054×10-3m3/kg,迟滞因子Rd为1.17。依据吸附实验、迁移实验及研究区域水文地质结构,分别建立Cr(Ⅵ)在土壤非饱和及饱和区迁移的水动力数学模型,为预测与防控土壤及地下水Cr(Ⅵ)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根据铬渣中Cr(Ⅵ)的淋滤释放模型模拟结果和研究区域地下水位钻井数据,利用HYDRUS-1D(V3.00)软件中的对流一弥散模型分别模拟了Cr(Ⅵ)在土壤厚度分别为50、100、150厘米时的迁移变化情况:铬渣淋滤液中的Cr(Ⅵ)要完全穿透土壤层分别需175天,700天,1800天。由于研究区域地下水位较浅,一般距地表仅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因而铬渣淋溶液很容易穿透土壤进入地下水,并污染该企业以外的区域,对当地的居民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产生潜在威胁,应该引起当地相关部门的重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铬渣的来源与铬渣中Cr(Ⅵ)的存在形态
  • 1.2.2 铬渣对土壤污染的研究现状
  • 1.2.3 铬渣中淋溶污染组分在土壤中迁移规律
  • 1.2.4 饱和-非饱和土壤溶质迁移模拟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铬渣
  • 2.1.2 土壤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分析方法
  • 2.2.1 溶液Cr(Ⅵ)浓度分析方法
  • 2.2.2 氯离子的测定
  • 2.2.3 土壤中总铬、铁、锰的测定
  • 2.2.4 溶液体系pH的测定
  • 2.2.5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 2.2.6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2.2.7 X射线衍射分析
  • 2.3 实验方法
  • 2.3.1 静态淋溶铬渣实验
  • 2.3.2 模拟酸雨动态淋溶铬渣实验
  • 2.3.3 Cr(Ⅵ)的吸附实验
  • 2.3.4 Cr(Ⅵ)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迁移实验
  • 2.3.5 Cr(Ⅵ)在饱和土壤中的迁移实验
  • 第三章 静动态淋溶作用下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规律
  • 3.1 引言
  • 3.2 静态淋溶条件下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特性
  • 3.2.1 固液比对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的影响
  • 3.2.2 铬渣粒径对Cr(Ⅵ)溶解释放的影响
  • 3.2.3 搅动与静置对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的影响
  • 3.3 模拟酸雨动态淋溶下铬渣中Cr(Ⅵ)的溶解释放特性
  • 3.3.1 酸雨pH值对Cr(Ⅵ)的淋出影响
  • 3.3.2 铬渣粒径对Cr(Ⅵ)的淋出影响
  • 3.3.3 淋溶前后铬渣的矿物组成、形貌及能谱分析
  • 3.4 铬渣中Cr(Ⅵ)的淋溶释放量预测
  • 3.4.1 建模的目的和基础
  • 3.4.2 工业固体废弃物中重金属释放模型与参数的选定
  • 3.4.3 铬渣中Cr(Ⅵ)释放数量的模拟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r(Ⅵ)在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Cr(Ⅵ)吸附的因素
  • 4.2.1 土壤对Cr(Ⅵ)吸附平衡时间
  • 4.2.2 pH对Cr(Ⅵ)吸附的影响
  • 4.2.3 不同固液比对Cr(Ⅵ)吸附的影响
  • 4.3 Cr(Ⅵ)的等温吸附线
  • 4.4 Cr(Ⅵ)吸附动力学
  • 4.5 Cr(Ⅵ)吸附热力学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r(Ⅵ)在土壤中迁移规律
  • 5.1 引言
  • 5.2 氯离子穿透迁移规律
  • 5.2.1 氯离子在非饱和土壤中的穿透迁移规律
  • 5.2.2 氯离子在饱和土壤中的穿透迁移规律
  • 5.3 Cr(Ⅵ)穿透迁移规律
  • 5.3.1 Cr(Ⅵ)在非饱和土壤中的穿透迁移规律
  • 5.3.2 Cr(Ⅵ)在饱和土壤中的穿透迁移规律
  • 5.4 非饱和土壤迁移实验土壤的红外光谱分析
  • 5.5 土壤渗透系数的测量
  • 5.6 Cr(Ⅵ)在土壤中的吸附分配系数和迟滞因子
  • 5.6.1 Cr(Ⅵ)在非饱和土壤中的吸附分配系数和迟滞因子
  • 5.6.2 Cr(Ⅵ)在饱和土壤中的吸附分配系数和迟滞因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r(Ⅵ)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模型
  • 6.1 引言
  • 6.2 HYDRUS模型
  • 6.3 模型原理
  • 6.3.1 水分运动模型
  • 6.3.2 土壤介质中溶质的迁移转化模型
  • 6.4 模型参数的率定
  • 6.4.1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 6.4.2 非饱和土壤水弥散系数D的计算
  • 6.5 模型验证
  • 6.5.1 保守溶质氯离子的迁移模拟
  • 6.5.2 Cr(Ⅵ)的迁移模拟
  • 6.6 模型的应用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附件1 论文
  • 附件2 专利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硫酸盐浓度下钙矾石对Cr离子的固化作用[J]. 建筑材料学报 2019(06)
    • [2].论行政许可视域下非法经营罪在种子经营中的适用界限——以陆丰市“CR世农301”萝卜种子案为例[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同步去除水中Cr(Ⅵ)和苯酚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20(04)
    • [4].~(50,52,53,54)Cr光核反应数据评价[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20(02)
    • [5].Cr含量对65Mn钢淬透性的影响[J]. 金属热处理 2020(07)
    • [6].酸碱改性对生物炭吸附Cr(Ⅵ)性能的影响[J]. 环境工程 2020(06)
    • [7].纳米氧化铝对Cr~(6+)的吸附研究[J]. 广东化工 2020(14)
    • [8].Cr~(6+)对红树蚬摄食率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9].无机改性红辉沸石吸附Cr(Ⅵ)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20(10)
    • [10].植物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去除地下水中Cr(Ⅵ)[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9)
    • [11].一阶导数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样中Cr(Ⅲ)和Cr(Ⅵ)[J]. 岩矿测试 2020(05)
    • [12].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地表水中Cr~(6+)的改进[J]. 污染防治技术 2019(05)
    • [13].FANUC小型协作机器人CR—7iA正式发布[J].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6(22)
    • [14].Cr含量对白口铸铁碳化物类型转变机理的影响[J]. 铸造技术 2016(12)
    • [15].水铁矿纳米带的低成本合成及其去除Cr(Ⅵ)的研究[J]. 环境工程 2017(01)
    • [16].3种甜高粱萌发期对Cr~(6+)胁迫的响应及抗性评价[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1)
    • [17].炭/炭复合材料表面氢刻蚀改善等离子体渗Cr层的抗氧化性能[J]. 中国表面工程 2017(01)
    • [18].CR网络中基于K秩融合的频谱感知算法[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分析医学影像科CR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14)
    • [20].12% Cr型超超临界转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 大型铸锻件 2017(04)
    • [21].床旁CR胸片与床旁超声检查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20)
    • [22].两种温度处理下铜绿微囊藻对Cr~(6+)的耐受与吸附特性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23].Cr含量对一种单晶高温合金凝固行为的影响[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6(01)
    • [24].CR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及价值[J]. 影像技术 2016(01)
    • [25].CR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01)
    • [26].固定化水华束丝藻在Cr(Ⅵ)胁迫下对畜禽废水中氮和磷去除效果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10)
    • [27].田字草对重金属V、Cr胁迫的生理反应及其富集能力[J]. 环境工程 2016(S1)
    • [28].纳米氧化铁催化柠檬酸还原Cr(Ⅵ)及其土壤环境意义[J]. 环境化学 2016(11)
    • [29].不同剂量CR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诊断分析[J]. 吉林医学 2014(36)
    • [30].加强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认识——以CR集团为例[J]. 财经界(学术版) 2014(32)

    标签:;  ;  ;  ;  

    铬渣中Cr(Ⅵ)溶解释放及其在土壤中迁移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