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

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

论文摘要

抑螺防病林作为一种森林类型,其巨大的碳汇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空白点,本论文选择其两种林分结构类型运用涡相关系统研究其碳、水通量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的响应关系,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计量碳源汇值,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规律性动态变化 白天从7:30左右系统开始吸收CO2,中午12点左右达到全天的碳汇最高峰,随后开始降低,到18点左右系统逐渐转入碳源作用,系统放出CO2。这种日变化规律随着季节变化。从全年的尺度上看,3月末4月初,杨树开始展叶,系统整体开始表现为碳汇作用,到10、11月杨树落叶,光合作用基本停止,系统转入碳源作用。 2.系统碳通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1)光合有效辐射 两个系统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相同,在白天(PAR>1),系统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符合Michaelis-Menten模型,呈双曲线关系。当有效辐射达到1000μmol/m2.s以上时,系统光合与呼吸都较大,且湖南比安徽的系统光饱和点要高。 2)温度 安徽站全年夜间碳通量月平均值与气温呈较强的线性相关,即气温升高,夜间碳通量增大。全年夜间碳通量与土壤5cm处温度呈指数递增;湖南站气温对系统碳通量的影响,从月平均值拟合情况来看,气温与碳通量呈对数相关,夜间碳通量与5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表现为显著的指数关系,y=0.03361e0.06684x,相关系数R2=0.6328。 3)土壤含水量 湖南站夜间碳通量与15cm处的土壤含水量呈三次多项式规律变化,即土壤含水量在小于0.56(土壤水分与土壤的体积百分比)的时候,含水量增加,系统呼吸量增加,到土壤含水量越过0.56的时候,系统呼吸就会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安徽系统碳通量与土壤含水是量没有得到较好的相关关系。 4)土壤热通量 安徽站夜间碳通量月平均值与土壤2cm处的热通量呈指数相关,响应方程为:y=0.2697e0.0596Gs,相关系数R2=0.3877;湖南站夜间碳通量还与2cm处土壤热通量呈显著指数相关,响应方程为:y=0.5843e0.199Gs,相关系数R2=0.7516。夜间土壤与外界大气的热交换绝对值越小,系统的呼吸量就越大。 3.系统碳通量源汇计量 从2005年4月到2006年3月,安徽站5月为最大碳汇月,累计碳汇值为-2.35×105mg/m2,最大碳源值出现在2月为0.163×105mg/m2;年通量值为-10.16×105mg/m2.a;湖南站6月为最大碳汇月,碳汇值为-1.09×105mg/m2,11月为最大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碳通量研究概况
  • 1.1.1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 1.1.2 森林碳通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1.1.3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前景
  • 1.2 森林生态系统水通量研究进展
  • 1.3 涡度系统在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点概况
  •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2 技术路线
  • 2.2 研究点概况
  • 2.2.1 湖南试验点
  • 2.2.2 安徽试验点
  • 第三章 监测数据修正与质量分析
  • 3.1 监测数据修正
  • 3.1.1 数据修正的必要性
  • 3.1.2 对下垫面的修正
  • 3.1.3 对气象条件的修正
  • 3.1.4 小结
  • 3.2 涡相关监测数据质量分析
  • 3.2.1 影响数据质量因子
  • 3.2.2 能量闭合度评价
  • 3.2.3 通量贡献区划分
  • 3.3 涡相关监测数据插补修善
  • 第四章 抑螺防病林系统碳通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4.1 系统碳通量变化
  • 4.1.1 安徽站点
  • 4.1.2 湖南站通量变化
  • 4.2 系统碳通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4.2.1 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系
  • 4.2.2 碳通量与温度的关系
  • 4.2.3 土壤湿度对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 4.2.4 土壤热通量与系统碳通量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源汇值计量
  • 5.1 不同时间尺度碳计量
  • 5.1.1 系统碳通量日计量
  • 5.1.2 系统碳通量月计量
  • 5.2 两个站点碳源/汇比较分析
  • 5.2.1 碳汇作用
  • 5.2.2 碳源作用
  • 第六章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 6.1 湖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 6.1.1 湖南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
  • 6.1.2 系统土壤碳贮量
  • 6.2 安徽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 6.2.1 安徽生态系统植被碳贮量
  • 6.2.2 系统土壤碳贮量
  • 6.3 小结
  • 第七章 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水通量研究
  • 7.1 湖南站水通量及其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7.1.1 水通量变化
  • 7.1.2 水通量与相关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 7.2 安徽站水通量及其与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 7.2.1 水通量变化
  • 7.2.2 水通量与相关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 7.3 小结
  • 第八章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 8.1 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 8.2 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因子
  • 8.2.1 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关系
  • 8.2.2 水分利用效率与温度的关系
  • 8.2.3 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08~2009年安徽省林业血防设计[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6)
    • [2].安徽省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建设探讨[J]. 山西农经 2016(08)
    • [3].林业血防生态工程抑螺防病机理[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02)
    • [4].抑螺防病林林下经济经营模式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01)
    • [5].山丘型抑螺防病林构建技术[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3(01)
    • [6].山丘区抑螺防病林栽培模式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2(05)
    • [7].滩地抑螺防病林植物群落特征及抑螺效果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8].不同林龄抑螺防病林林分内钉螺种群分布特点的研究——以安庆市大观区沿江滩地为例[J]. 安徽林业科技 2012(02)
    • [9].升金湖低丘、滩地抑螺防病林复合经营模式调查研究[J]. 安徽林业科技 2009(01)
    • [10].湖北林业血防建设与展望[J]. 湖北林业科技 2016(02)
    • [11].不同林龄抑螺防病林林分内钉螺种群分布特点的研究——以安庆市大观区沿江滩地为例[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2(02)
    • [12].长江中下游杨树抑螺防病林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2(04)
    • [13].安徽省长江下游低丘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农户调查报告[J]. 安徽林业科技 2008(03)
    • [14].平原湖区抑螺防病林池杉生长规律的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2(01)
    • [15].山丘区芳香植物群落构建的抑螺林模式[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01)
    • [16].林业血防工程提质增效问题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6(02)
    • [17].新形势下广东省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探讨[J]. 防护林科技 2019(07)
    • [18].山丘区抑螺防病林效益评价[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05)
    • [19].四川山丘型林业血防特点及其作用机理[J]. 四川林业科技 2014(03)
    • [20].安徽省低丘岗地抑螺防病林立地类型划分及其应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21].长江流域抑螺防病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1)
    • [22].四川山丘区抑螺防病林类型、建设模式与减量特性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2(04)
    • [23].高原缓丘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钉螺分布与人工林抑螺效果[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04)

    标签:;  ;  ;  ;  ;  ;  ;  

    长江中下游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碳贮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