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MMENTS ON THE THERAPEUTIC TIMETABLE OF ISCHEMIC APOPLEXY AND SUPER-EARLY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论文文献综述)
张容超[1](2020)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电针治疗为干预手段,研究电针治疗对TBI大鼠模型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效应,以及该效应与PI3K/AKT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以期揭示电针治疗TBI的部分效应机制,为TBI的电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160只SD大鼠(SPF级),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30只)、模型组(30只)、阻断剂组(30只)、电针+阻断组(30只)、电针组(30只)。在阻断剂组、电针+阻断组应用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于造模(自由落体撞击法)术后24 h开始电针治疗(电针组、电针+阻断组),选穴:“百会、水沟、曲池、内关、足三里、涌泉”,每天1次,共治疗14 d。(1)对造模前1 d、电针治疗后3 d、7 d、14 d大鼠的行为学功能进行评价(平衡、行走、及神经功能等),对各评价时间点大鼠损伤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HE染色)改变和脑细胞凋亡情况(TUNEL法)进行观测,对各时间点大鼠血清中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进行观测,评价电针对TBI大鼠的治疗效应。(2)运用免疫荧光、Western-blot实验技术通过一系列实验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经电针治疗后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细胞凋亡因子(促凋亡:Bad、bak、bax;抗凋亡:bcl-xl、NF-k B、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观测,探讨电针治疗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因子的调节作用,及该效应与PI3K/AKT通路与之间的关联。(3)运用免疫荧光、Western-blot、Real-time PCR实验技术通过一系列实验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电针治疗后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PI3K、PDK1、AKT、p-AKT及其m 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该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与通路阻断剂(LY294002)及电针干预之间的关联。结果(1)行为学评价:造模前各组大鼠行为学功能评分之间比较,P>0.05;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评价时间点行为学功能评分,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之间,P>0.05;在3个相应评价时间点,假手术组行为学功能评分结果优于模型组(P<0.01),而模型组结果优于阻断剂组(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大鼠的平衡、行走功能评价结果与模型组相比,P>0.05,而两组间其他行为学评价结果(神经功能、肢体回缩力)分别进行比较,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大鼠的行为学功能评价结果均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3个评价时间点,电针组评价结果均优于电针+阻断组(P<0.05);电针+阻断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在治疗后3 d、7 d,P>0.05,14 d时,P<0.05。(2)病理形态学:TBI大鼠损伤脑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治疗后3 d、7 d、14 d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相比差异不明显,且结构正常;治疗后3 d:模型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炎症、水肿、核固缩现象较为明显;阻断剂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构改变最为明显,受损部位有炎性细胞浸润、渗出较多、间质出血及水肿严重,组织空泡样改变明显,且出现坏死区域,坏死区细胞正常形态消失、不规则排列,核固缩及裂解明显;电针组大鼠的脑组织形态结构表现与模型组之间差异不明显,但优于电针+阻断组;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治疗后7 d、14 d:模型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炎症、水肿较前减轻,核固缩现象明显;阻断剂组大鼠的损伤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构改变最为明显,受损部位炎性细胞浸润较前增加、渗出较前减少、间质水肿严重,组织空泡样改变较前明显,坏死区域变大,且坏死区细胞正常形态消失,核固缩及裂解较前增加;电针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表现明显优于模型组、电针+阻断组,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可见差异。(3)血清中NSE的浓度: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治疗后3 d、7 d、14 d,假手术组与空白组间相比,P>0.05,模型组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阻断剂组浓度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浓度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的3个检测时间点,电针组浓度均低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阻断+电针组相比较(治疗后3 d、7 d:P>0.05,14 d:P<0.05)。(4)脑细胞凋亡情况: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以凋亡检测荧光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治疗后3 d、7 d、14 d,假手术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阻断剂组高于模型组(P<0.01);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1),且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间比较,P>0.05。(5)促细胞凋亡蛋白的变化:免疫荧光(IF)、Western-blot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Bad、bak、bax的表达情况(以IF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治疗后3 d、7 d、14 d的各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与空白组间相比,P>0.05;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低于阻断剂组(P<0.05);在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间相比,P>0.05,而电针组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在治疗后7 d、14 d的各相应时间点,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且低于电针+阻断组(P<0.05);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相比较,在治疗后3 d时,Bad、bak、bax检测结果P>0.05,在治疗后7 d时Bad、bak检测结果P>0.05,bax检测结果P<0.05,在治疗后14 d时,Bad、bak、bax检测结果P<0.05。(6)抗细胞凋亡蛋白的变化:IF、Western-blot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bcl-2、NF-k B、bcl-xl的表达情况(以IF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在治疗后3 d、7 d、14 d的各相应检测时间点,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高于阻断剂组(P<0.05);在治疗后3 d,电针组与模型组之间相比,P>0.05,而电针组高于电针+阻断组(P<0.05);在治疗后7 d、14 d的各相应时间点,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相比较,bcl-xl在治疗后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P>0.05,而bcl-2、NF-k B在治疗后3 d、7 d时,P>0.05,14 d时,P<0.05。(7)PI3K、PDK1、AKT、p-AKT的变化IF检测:IF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以IF图像平均光密度值高低表示):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各指标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各指标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的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在各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AKT的磷酸化水平(p-AKT)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此外,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8)PI3K、PDK1、AKT、p-AKT的变化Western-blot(W-b)检测:Wb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各指标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各指标的表达量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PI3K、PDK1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AKT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7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相比(P<0.05);治疗后14 d,电针组PI3K、PDK1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AKT的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在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PI3K、PDK1、AKT的表达量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在电针后各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AKT的磷酸化水平(p-AKT)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且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此外,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9)PI3K、PDK1、AKT m RNA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Real-time PCR检测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m RNA的表达情况:治疗后3 d、7 d、14 d相应时间点,假手术组各指标与空白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之间相比,P<0.05,模型组与阻断剂组之间相比,P<0.05;治疗后3 d,电针组PI3K、PDK1的m 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P>0.05,电针组AKT m RNA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7 d、14 d电针组PI3K、PDK1、AKT的m RNA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在3个相应检测时间点,电针组PI3K、PDK1、AKT的m RNA的表达量高于电针+阻断组(P<0.01),阻断剂组与电针+阻断组之间相比,P>0.05。结论(1)电针可有效改善TBI大鼠的行为学功能,减轻损伤脑组织的渗出、炎症、水肿,降低TBI大鼠血清中NSE的浓度,促进TBI的恢复。(2)电针干预可下调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Bad、bak、bax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NF-k B、bcl-xl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脑神经细胞的凋亡。(3)电针干预可上调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PDK1、AKT、p-AKT及其m RNA的表达,且该效应受抑制剂LY294002的影响。(4)电针干预对TBI大鼠行为学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善,以及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而发挥的治疗效应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卢万强[2](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王少洲[3](2016)在《活血通络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其对HSP70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观察早期应用“活血通络法”,从络病病因辨证加减通窍活血汤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以及结合相关基础研究,探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发病在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后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中药组与对照组均进行脑梗死常规二级预防治疗及基础疾病控制,在此基础上,中药组应用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予以胞磷胆碱钠片治疗,疗程14天,通过比较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变化方面的差异,评价早期开始应用活血通络法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在疗程结束1个月后进行一次随访,同时完成MoCA量表评分检测,观察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在MoCA积分方面,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MoCA积分均上升(P<0.01),且两组治疗后MoCA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两组认知能力的疗效评定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中药组与对照组改善认知的短期疗效相当;而在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两组MoCA积分均较前上升,但是中药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两组认知能力的疗效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疗效短期预后上优于对照组。对于NIHSS积分的改善,两组NIHSS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NIHSS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中药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血清HSP70浓度的影响,中药组治疗后血清HSP70浓度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则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说明活血通络法能够提高HSP70的表达。结论:1、活血通络法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2、联合中医活血通络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可能优于单纯西医治疗;3、论证了“脑络瘀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共性病机;4、依据中医络病理论辨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可行的;5、提高HSP70的表达,增强脑细胞抗缺血缺氧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是活血通络法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一条作用途径。
朱咏絮[4](2011)在《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及单用碟脉灵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价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为推广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本研究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全部来自2009年8月2010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患者,发病<48小时,经头颅CT检查确诊,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且中医辨证属中风病血瘀证。其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49-78岁。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碟脉灵组(对照组),碟脉灵加依达拉奉(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9-77岁,平均66.67±7.997岁。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8岁,平均66.40±8.4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均无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碟脉灵40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治疗组予碟脉灵40ml+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加用依达拉奉30mg+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高血压者适当控制血压,脑水肿者用20%甘露醇降颅压。3.观察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0B、心电图、肝肾功能、CT。4.疗效评定治疗14d后,按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效果。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Ridi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对照组基本恢复0例,显着进步5例,进步9例,稍进步10例,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基本恢复1例,显着进步13例,进步10例,稍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对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血瘀证较单用碟脉灵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中风的症状及血瘀症候。2.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治有更显着效果(P>0.05)。提示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血瘀证(急性脑梗塞)较单用碟脉灵更能有效的促进神经功能能的恢复,更显着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论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的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都较碟脉灵更为显着(P>0.05)。说明了中医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在辩证选用中成药针剂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的例数较少,仅有60例,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试验。
二、COMMENTS ON THE THERAPEUTIC TIMETABLE OF ISCHEMIC APOPLEXY AND SUPER-EARLY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MENTS ON THE THERAPEUTIC TIMETABLE OF ISCHEMIC APOPLEXY AND SUPER-EARLY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电针对TBI大鼠行为学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
2.2 TBI模型制备及PI3K/AKT通路的阻断 |
2.3 模型评价 |
2.4 电针治疗方案 |
2.5 实验取材 |
2.6 ELISA法检测血清中NSE含量变化 |
2.7 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2.8 细胞凋亡检测(TUNEL一步法) |
2.9 数据统计与图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鼠生命体征情况 |
3.2 行为学评价 |
3.3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
3.4 血清中NSE变化 |
3.5 细胞凋亡变化的检测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电针对TBI大鼠脑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
2.2 TBI大鼠模型制备及评价 |
2.3 针刺治疗方案及动物取材 |
2.5 免疫荧光检测 |
2.6 Western-blot检测 |
2.7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电针对TBI大鼠脑组织中促凋亡因子的影响 |
3.2 电针对TBI大鼠脑组织中抗凋亡因子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电针对TBI大鼠损伤脑组织中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训练 |
2.2 TBI模型制备及PI3K/AKT通路的阻断 |
2.3 电针治疗方案 |
2.4 实验取材 |
2.5 免疫荧光检测 |
2.6 Western-blot检测 |
2.8 实时定量PCR检测 |
2.9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PI3K表达的影响 |
3.2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PDK1 表达的影响 |
3.3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AKT表达的影响 |
3.4 电针对TBI大鼠模型脑组织中p-AKT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讨论 |
1 颅脑损伤的研究 |
2 电针对TBI大鼠的治疗效应 |
3.电针对脑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调控 |
4 电针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一 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2:综述二 电针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3:TBI大鼠造模及治疗情况评估记录表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论着及所获课题科研成果 |
(2)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1.1.1 概念及命名 |
1.1.2 流行病学特点 |
1.1.3 生理病理研究 |
1.1.4 病因 |
1.1.5 诊断方法 |
1.1.6 治疗 |
1.1.7 预防 |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1.2.1 中医学概念 |
1.2.2 偏瘫病因病机 |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
1.2.4 中药治疗 |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
1.2.7 外治疗法 |
1.2.8 针灸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1.3 试验病例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含量 |
2.2.2 随机分组 |
2.2.3 治疗方法 |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
2.2.5 疗效评价标准 |
2.2.6 记录方法 |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
2.3.8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本次研究分析 |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创新性 |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3)活血通络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其对HSP7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试验标准 |
1.6 疗效观察指标 |
1.7 认知的疗效评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试验方案 |
2.3 药物、仪器与试剂选择 |
2.3.1 药物选择 |
2.3.2 仪器与试剂选择 |
2.4 给药方法、疗程及随访 |
2.5 血清标本收集及HSP70指标检测 |
2.6 试验要求 |
2.7 资料采集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一般资料基线均衡性比较与分析 |
4.1.1 性别 |
4.1.2 年龄 |
4.1.3 文化程度 |
4.1.4 合并病 |
4.1.5 中医证型(络病病因)分布 |
4.2 临床疗效比较与分析 |
4.2.1 MoCA积分比较 |
4.2.2 NIHSS积分比较 |
4.2.3 MoCA认知能力疗效评定比较 |
4.2.4 对血清HSP70的影响 |
4.3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1 脑络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
1.1.1 络脉 |
1.1.2 络脉气血运行的特点 |
1.1.3 络病的病因及病机特点 |
1.1.4 脑络 |
1.1.5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位在脑络 |
1.2 瘀血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
1.2.1“瘀”的概念及形成 |
1.2.2 瘀血与缺血性脑卒中 |
1.2.3 瘀血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 |
1.3 “活血通络法”立法依据 |
1.3.1 “脑络瘀塞”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共性病机 |
1.3.2 急则治标,络以通为用 |
1.4 HSP70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
1.5 导师学术思想 |
2 浅析“活血通络法”的内涵 |
2.1 与活血化瘀的区别 |
2.2 活血化瘀以生新 |
2.3 治络之法以通络 |
3 方药来源、组成及组方分析 |
3.1 方药来源、组成 |
3.2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选择胞磷胆碱钠片作为阳性对照的依据 |
5 “活血通络法”疗效作用机制的探析 |
5.1 增加脑血流灌注 |
5.2 抑制神经元凋亡 |
5.3 促进神经干细胞增值分化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血管性痴呆的络病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病例选择 |
3 观察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急性脑梗塞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塞的认识 |
3 作用原理 |
4 中风血瘀证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四、COMMENTS ON THE THERAPEUTIC TIMETABLE OF ISCHEMIC APOPLEXY AND SUPER-EARLY INTERVENTION OF ACUPUNC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TBI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D]. 张容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活血通络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其对HSP70的影响[D]. 王少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6)
- [4]碟脉灵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中风病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 朱咏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