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艺山东省栖霞市唐家泊中学265315
学校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来,我开始思索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应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了学科特色的课改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作为主体。在开始阶段就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本学科的优势(这是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就会使枯燥变为生动,乏味变为有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把“苦学”变为“乐学”、“愿学”。
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电脑操作中“共性”的东西很多,在教学中老师应少讲、精讲,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探索的前提保证是学生的自主思考,如果有人说学习不用思考,那这个人肯定学不好。而事实上学任何知识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背后。但是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多思考、多揣摩学生内心活动,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和你同步,思考学习。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提问,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四、合理运用学生合作式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完全掌握并能独立地熟练操作,他已不满足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还想“快”一点;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只能部分甚至一小部分掌握,还想“慢”一点,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怕学的情绪。教师夹在中间是“吃力”不讨好,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效果也不好,它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
而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这一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
在实施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自觉性的合作式学习。要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甚至是参与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领导”者。
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
从现今教育制度的改革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个方向——能力的培养。对于作为衡量当代人能力的标志之一的信息技术来说,更要注重能力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即寻找更有效的评价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学习新课改后,我对教学评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中尝到了甜头。
以上是我从不同的方面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的一些尝试,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所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