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轨道交通介入城市空间后,凭借对周边城市空间可及性的提高,必然会诱发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的演变,并改变人在城市空间内的活动,这一过程表现为轨道交通与原有城市空间的关联与融合;然而在上海与柏林,轨道交通的影响力却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具体体现为站点核心区域整体活动分布特征的差异,这一现象又反映了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对轨道交通这一新的城市元素不同程度的消化与接纳。本文主要以城市外部空间为观察视角,通过对上海明珠线和柏林Stadtbahn两条线路的实地调研,整理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域城市外部空间的活动特征。并借由对活动与场所特征、活动与可及性特征、活动和领域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对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域这一特殊的城市环境进行解读。并从“事件”与“抵抗力”两个相对的角度归纳不同城市空间元素相互关联的状态,其中“事件”描述轨道交通与原有城市空间的融合,而“抵抗力”则描述原有城市空间对轨道交通不同程度的消化与接纳。对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域城市外部空间的研究,其目的不仅限于了解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方式,更在于对上海与柏林的城市外部空间的本质特征进行把握,因此,笔者在全文的最后试图从城市外部空间基本构成单位的角度,分别用“路”和“区”定义上海与柏林城市外部空间的基本结构,并从城市文化的影响、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分析“路”与“区”的成因。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的缘起1.1.1 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活动集聚”的差异1.1.2 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关联1.2 研究目的1.3 现实意义1.4 研究背景1.5 研究对象1.5.1 对象概况1.5.2 对象可比性1.5.3 对象范围1.6 研究的展开1.6.1 论文框架1.6.2 研究方法第二章 轨道交通站点与核心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2.1 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域的范围界定2.1.1 依据步行半径划分2.1.2 依据土地使用特征划分2.1.3 核心区域的内圈与外圈2.2 城市外部空间2.2.1 城市外部空间的基本属性2.2.2 城市外部空间的结构特征2.2.3 城市外部空间的元素特征2.2.4 城市外部空间的人及其活动2.3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可及性2.3.1 轨道交通站点与街区的关系2.3.2 轨道交通站点的出入口型制2.3.3 站点区域的主干、次干与支路第三章 明珠线与Stadtbahn典型站点核心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调研3.1 明珠线与stadtbahn的轨道交通站点3.1.1 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3.1.2 典型站点的选取3.2 典型站点核心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3.2.1 明珠线典型站点核心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3.2.2 Stadtbahn典型站点核心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第四章 明珠线与Stadtbahn站点核心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比较4.1 活动的分布特征4.1.1 明珠线—线性沿伸4.1.2 Stadthahn—局部集中4.1.3 “差异性”的两个层面4.2 活动与场所特征4.2.1 明珠线的典型空间节点4.2.2 Stadtbahn的典型空间节点4.2.3 场所品质与活动4.3 活动与可及性特征4.3.1 明珠线—停留性活动分布与空间可及性相关性强4.3.2 Stadtbahn—停留性活动分布与空间可及性相关性弱4.3.3 通行量与活动4.4 活动与领域特征4.4.1 明珠线—有形的领域边界4.4.2 Stadtbahn—无形的领域边界4.4.3 领域的界定与活动4.5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融合4.5.1 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域的“事件”及其解读4.5.2 原有城市空间的“抵抗力”第五章 上海与柏林城市外部空间的结构差异5.1 城市外部空间的基本结构单位—上海的“路”与柏林的“区”5.1.1 “路”、“区”的基本构成5.1.2 “路”、“区”与人的运动5.1.3 “路”、“区”与领域5.2 “路”和“区”的形成5.2.1 城市文化的影响5.2.2 经济体制的影响5.2.3 发展阶段的影响附录Ⅰ参考文献图片索引裹格索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轨道交通站点论文; 核心区域论文; 城市外部空间特征论文; 事件论文; 抵抗力论文;
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特征 ——上海明珠线和柏林Stadtbahn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