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选用受多溴联苯醚污染较严重的电子垃圾拆卸场地表层土壤为种源,以十溴联苯醚为单一碳源,经过多次富集、分离、纯化,得到以十溴联苯醚为唯一碳源,且对其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好氧菌株H。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判断其为红球菌属。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菌株H降解条件进行优化,得出优化后的降解条件为:十溴联苯醚初始浓度50mg/L,温度为30℃,pH=7.0,转速为150rpm。在此条件下,降解7d后,菌株H对十溴联苯醚的降解率达48.25%。在前期研究十溴联苯醚的优化降解条件下,进一步考察以酵母粉、甲苯、淀粉、苯酚及四溴双酚A为共代谢基质时,十溴联苯醚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酵母粉、甲苯与淀粉可促进十溴联苯醚降解,而苯酚和四溴双酚A则会对其降解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其中,以酵母粉为共代谢基质时,促进作用最明显,降解率可达70.88%。红外光谱检测结果显示,菌株H对十溴联苯醚的降解过程主要与羟基、酰胺基团与C-H键有关。采用GC/MS对其降解产物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主要为六溴、七溴联苯醚等低溴代联苯醚。实验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可促进十溴联苯醚脱溴,进而可促进微生物对十溴联苯醚的利用。铁碳微电解与微生物共同作用条件下,十溴联苯醚降解率可达77.52%,其降解产物主要为七溴、八溴等低溴代联苯醚。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前言1.1 研究背景1.2 十溴联苯醚概述1.2.1 物理化学性质1.2.2 使用情况1.2.3 阻燃机理1.2.4 生态毒理效应1.3 十溴联苯醚的来源及环境行为1.3.1 十溴联苯醚的来源及赋存状况1.3.2 十溴联苯醚的环境行为1.4 十溴联苯醚污染的处理方法研究1.4.1 封存、填埋法1.4.2 高温焚烧法1.4.3 湿式共氧化法降解法1.4.4 光降解法1.4.5 铁还原法1.4.6 微生物降解法1.5 研究目的及意义1.6 研究内容第2章 十溴联苯醚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2.1 实验材料2.1.1 实验试剂2.1.2 实验仪器2.1.3 主要培养基2.2 实验方法2.2.1 降解菌的驯化2.2.2 降解菌的分离纯化2.2.3 降解菌株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性2.2.4 菌株的16S rDNA测序2.2.5 菌株的保存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3.1 菌株的形态特征2.3.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2.3.3 降解菌H的基因测序2.4 小结第3章 十溴联苯醚降解菌降解特性及生长条件优化3.1 实验材料3.1.1 实验试剂3.1.2 实验仪器3.2 实验方法3.2.1 菌悬液的制备3.2.2 菌株生长条件优化3.2.3 Deca-BDE浓度对菌株降解效果的的影响3.2.4 生长曲线的测定3.2.5 水相样品中Deca-BDE的预处理3.2.6 水相样品中Deca-BDE含量的定量分析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3.1 菌株H生长条件的优化3.3.2 十溴联苯醚初始浓度对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3.3.3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3.4 小结第4章 十溴联苯醚共代谢生物降解研究4.1 实验材料4.1.1 实验试剂4.1.2 实验仪器4.2 实验方法4.2.1 菌株H对十溴联苯醚的吸附特性4.2.2 菌株H对十溴联苯醚的降解能力研究4.2.3 不同共代谢基质条件下十溴联苯醚的降解实验4.2.4 Deca-BDE残留量的萃取及定量分析4.2.5 反应体系中溴离子的定量分析4.2.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4.2.7 降解产物分析4.3 结果与讨论4.3.1 菌株H对Deca-BDE的降解实验4.3.2 反应体系中溴离子浓度变化4.3.3 不同共代谢基质对Deca-BDE降解效果的影响4.3.4 十溴联苯醚的降解动力学4.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4.3.6 降解产物分析4.4 小结第5章 铁碳微电极与微生物共作用降解十溴联苯醚5.1 实验材料5.1.1 实验试剂5.1.2 实验仪器5.2 实验方法5.2.1 不同铁粉量及铁碳比对Deca-BDE的脱溴实验5.2.2 铁碳微电解体系对Deca-BDE的降解实验5.2.3 铁碳微电解与微生物共作用对Deca-BDE的降解实验5.2.4 Deca-BDE残留量的萃取及定量分析5.2.5 降解产物分析5.3 结果与讨论5.3.1 铁粉的表征5.3.2 不同铁粉量及铁碳比对Deca-BDE的脱溴效果的影响5.3.3 体系p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变化5.3.4 铁碳微电解体系对Deca-BDE的降解研究5.3.5 铁碳微电解与微生物共作用对Deca-BDE的降解5.3.6 降解产物分析5.4 小结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硕士期间已发表相关专利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十溴联苯醚论文; 好氧降解论文; 共代谢论文; 铁碳微电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