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选用在辽宁省有代表性的6个品种或品系,采用Griffing方法2进行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利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简称ADAA模型)和极大似然法进行遗传分析,着重研究了株高、穗茎角、着粒密度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分析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杂种优势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由本试验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估计表来看,穗长、穗茎角的加性方差、显性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的加性方差不显著,显性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茎角的加×加上位性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的加×加上位性方差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三者都是以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为次,其中穗茎角性状的表达受多种遗传体系的控制。2)株高、穗茎角、穗长、着粒密度和结实率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以在实际育种生产工作中侧重把株高、穗茎角、穗长、着粒密度和一次枝梗数作为重点,在早世代进行选择。3)15个杂交组合中,对于二次枝梗数有12个组合呈极显著加性与加性的上位性效应:对于成粒数性状有12个组合呈极显著加性与加性的上位性效应;对于着粒密度性状有10个组合呈极显著加性与加性的上位性效应;可见,二次枝梗数、成粒数和着粒密度等性状上可能存在非等位基因间互作效应。4)亲本中,黎明、珍优2号有明显增加杂种后代株高、增加后代二次枝梗数和着粒密度的效应,沈稻4号有明显增加后代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的效应。辽粳5号有降低杂种后代株高的趋势。5)株高、穗茎角与穗部性状之间大多数遗传相关分析以显性遗传为主,加性与加性的上位性为辅。株高与穗长、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穗茎角与二次枝梗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6)穗部各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非常复杂,穗部各性状之间在加性、显性、加性与加性的上位性、机误遗传相关中存在复杂的关系。一次枝梗数对二次枝梗数、成粒数、瘪粒数、着粒密度的显性、加性与加性的上位性,机误方差达到极极显著水平。7)株高和穗茎角等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的群体平均优势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水稻株高的遗传相关研究进展1.2 水稻穗茎角的遗传相关研究进展1.3 水稻穗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进展1.4 水稻农艺性状间遗传相关研究1.5 水稻主要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预测研究第二章 遗传方差分量和遗传率的估算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2.1.1 试验试材2.1.2 试验方法2.1.3 统计分析方法2.2 结果与分析2.2.1 遗传方差分量的估算2.2.2 遗传率的估算第三章 各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3.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3.2 结果与分析3.2.1 部分农艺性状的加性效应3.2.2 主要农艺性状的显性效3.2.3 主要农艺性状加×加上位性随机效应预测值第四章 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量分析4.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4.2 结果与分析4.2.1 穗部性状间遗传相关估计值4.2.2 形态性状与穗部性状遗传相关估计值第五章 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预测5.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5.2 试验结果与试验分析5.2.1 农艺性状的基因型值、杂种优势预测和世代数5.2.2 穗部性状的基因型值、杂种优势预测值和世代数第六章 各主要性状的极大似然估计6.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6.1.1 试验试材6.1.2 试验方法6.1.3 极大似然法遗传分析方法6.2 结果与分析6.2.1 亲本及F2代农艺性状调查6.2.2 株高性状的极大似然分析6.2.3 穗茎角性状的极大似然分析6.2.4 部分穗部性状的极大似然遗传分析6.2.4.1 穗长的极大似然估计6.2.4.2 一次枝梗数的极大似然估计6.2.4.3 每粒穗数的极大似然估计6.2.4.4 着粒密度性状的极大似然分析6.2.4.5 结实率的极大似然估计分析6.2.4.6 其它组合的极大似然估计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7.1 结论7.2 讨论7.2.1 对株高和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讨论7.2.2 性状的遗传分析表达讨论7.2.3 关于杂种后代优势预测的讨论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粳稻论文; 株高论文; 穗部性状论文; 遗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