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从“祈求苍天、顺应天道”到“改造自然、征服世界”,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膜拜”到“认识”,甚至是“藐视”;而进入21世纪之后,每一个国家,甚至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人类想要永续发展,就决不能与自然界对立,人类应该是自然之友。如今,这么一个问题:如何与这个哺育了人类、又被人类伤害的千疮百孔的自然界和谐相处,不仅是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和贫困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民族地区又是我国的欠发达地区,我国民族地区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也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形成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农业,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可行的实现方式,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变革农业生产方式。我国政府早已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明确指出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我国政府继提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之后,当前仍把农业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正确分析民族地区农业资源现状,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从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状况入手,首先整理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思想家的部分思想,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等,就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西方古典经济学普遍认为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特征,农业生产是自然与人力的结合,这都隐含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萌芽。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的丹波斯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将持续农业定义为: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方式,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制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满足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这种可持续发展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上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粮食持续增产、农村综合发展脱贫致富与保护资源和实现环境良性循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但发展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接着,文章考察和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并进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找出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不利之处。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区域差异较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风蚀化、盐碱化严重等。目前仍有诸多问题障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主要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乏力、农业制度变迁的滞后、人口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若干改进措施,主要是农业技术体系、制度创新、以及人口、产业结构、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变革措施,以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