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肠间质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原发性消化道癌,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胃肠间质瘤论文文献综述
黄汉兴[1](2019)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分析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合并组年龄≥55岁者(79.17%)高于未合并组(47.92%),肿瘤位于胃部(83.33%)高于未合并组(53.13%),肿瘤直径<5 cm者(95.83%)高于未合并组(39.58%),均具显着性差异(P<0.05)。合并组主要以核分裂指数<5/50HP为主(100.0%),NIH危险度分级以极低危为主(75.0%),均高于未合并组(60.42%,2.08%),具显着性差异(P<0.05)。2组CD117、CD34及DOG-1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合并组Ki-67表达阳性率25.0%,低于未合并组的64.58%,具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无明显病理特征,恶性程度低,可依据原发性消化道癌分期确定其预后。(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4期)
胡伟贤,黄成智,赵亮,姚学清[2](2019)在《15例原发性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7年8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EGISTs临床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5例原发性EGISTs,所有病例经病理确诊。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33~70岁)。首发症状多为腹盆腔包块或腹痛。原发部位中,有4例位于腹膜后,4例位于结肠系膜,3例位于小肠系膜,1例位于盆腔,1例位于左侧胸膜腔,1例位于胰腺被膜,1例位于小网膜囊。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1~102个月)。免疫组化显示,14例CD117表达阳性(14/15),10例CD34表达阳性(10/15),6例患者DOG-1表达阳性(6/8)。有7例患者接受基因检测,2例c-KIT基因外显子9突变,2例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1例PDGFRa基因外显子12同义突变,2例未检测到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突变。依据改良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5例高危病例行R0术后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平均生存期为67个月;高危患者中8例未行辅助靶向治疗,平均生存期为36.58个月。有8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转移,8例出现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 EGISTs发病率低,症状多为腹盆腔包块,预后差;其病理特征与常见的胃肠来源的GISTs相仿。R0手术切除是治疗首选,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并预防复发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韩文峰,党文呈,李诗鹏,魏航之,邵子玮[3](2019)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大型胃肠间质瘤疗效及安全性 Meta 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大型(>5 cm)胃肠间质瘤(GIST)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CNKI、VIP等数据库,搜索大型GIST(>5 cm)行腹腔镜手术切除(观察组)及开放手术切除(对照组)的相关报道,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发率、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共588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87例,对照组3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不显着[加权均数差(WMD)=13.78,95%CI-6.81~34.37,P=0.19];观察组术中平均失血量非常显着少于对照组(WMD=-25.16,95%CI-42.09~-8.22,P=0.00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着[比值比(OR=0.60,95%CI 0.35~1.04,P=0.07];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差异不显着(WMD=-0.48,95%CI-1.10~0.14,P=0.13);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非常显着短于对照组(WMD=-1.91,95%CI-2.61~-1.20,P<0.00001);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不显着(OR=0.61,95%CI 0.35~1.08,P=0.09);观察组术后无病生存率显着高于对照组(HR=0.55,95%CI 0.31~0.95,P=0.03);观察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非常显着高于对照组(HR=0.17,95%CI 0.06~0.47,P=0.0006)。结论:腹腔镜大型(>5 cm)GIST切除术安全、可行,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近期肿瘤学结局良好。(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9年11期)
柯清仙,刘颖,颜优贞,陈路川[4](2019)在《延续护理用于胃肠间质瘤术后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伊马替尼为中、高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术后辅助治疗的一线药物[1],由于中、高危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需要根据医嘱在家长期服用伊马替尼且该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出院后具有潜在的护理及治疗风险,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连续性护理服务。延续护理是为有医疗需要的出院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是住院护理的延伸[2]。本研究探讨延续护理在中、高危胃肠间质瘤术后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徐国蕊,孙武,刘露,谢天天,刘劲松[5](2019)在《类似胃肠间质瘤的胃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发生于胃的类似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1例与GIST类似的胃梭形细胞肿瘤,分析各类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结果 31例类似GIST的胃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分别为平滑肌瘤14例,炎性纤维性息肉9例,神经鞘瘤5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31例与GIST类似的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均表达vimentin,不表达CD117和Dog-1;14例平滑肌瘤弥漫表达α-SMA和desmin;9例炎性纤维性息肉弥漫表达CD34;5例神经鞘瘤弥漫表达S-100,局部表达EMA;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表达α-SMA,局部表达CD34和actin;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弥漫表达NSE和SOX10,不表达S-100、CD99、CD34、EMA等。31例与GIST类似的梭形细胞肿瘤除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Ki-67增殖指数约20%,其余Ki-67增殖指数均<10%。结论诊断类似GIST的胃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应综合考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以及分子病理学特征,避免误诊。(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毛源婷,吴成成,肖慧荣,谢昌营,廖武[6](2019)在《肛周胃肠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肛周胃肠间质瘤非常罕见,仅占直肠肛门间叶肿瘤的3%,目前文献报道的肛周胃肠间质瘤确诊病例仅为11例。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多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病理是确诊GIST的"金标准",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及分子靶向药物。我院于2019年5月收治1例肛周胃肠间质瘤患者,采取了肛周肿瘤切除术+外括约肌重迭吻合术+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随访至今,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47岁,以"发现肛旁肿物1年"入院。既往史:患者自述2月前因肛周不适在外院就诊,给予高锰酸钾坐浴,栓剂塞肛治疗。入院专科检查:(膝胸位)视诊:肛门1-6点位距肛缘5cm处可见皮肤隆起,无红肿,皮温正常,按压无波动感。肛门指诊:肛(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8期)
徐钰婷,李金,熊文俊,罗立杰,郑燕生[7](2019)在《腹腔镜手术治疗>5 cm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5 cm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GIST的50例食管胃结合部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GIST大小≤5 cm(n=33)及>5 cm(n=17)的病人的相关信息,比较两组患者的短期疗效及长期预后。结果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全流饮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34(5~62)个月。两组的RFS(P=0.243,P>0.05)和OS(P=0.414,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5 cm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夏延哲,陈斯乐,伍晶晶,陈孝,张信华[8](2019)在《胃肠间质瘤患者伊马替尼全血样本室温下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服用伊马替尼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全血样本在室温下血浆药物浓度的稳定性。方法采用LC/MS/MS方法,2 mmol·L-1甲酸铵溶液-乙腈(3:7)为流动相,以d8-伊马替尼为内标。取10名规律服用伊马替尼至少1月患者的无菌全血样本,室温分别放置0、6、12、24、48、72 h后提取血浆,进行检测。结果 10名患者均为胃肠间质瘤患者,男性7名,中位年龄52(35-62)岁,伊马替尼服药剂量300-400 mg/d,10例患者无菌全血样本室温放置0、6、12、24、48、72 h后测得结果的RSD均小于15%。结论室温下伊马替尼的无菌全血样本放置72 h内血浆药物浓度稳定,全血样本室温放置3 d内检测结果可信。(本文来源于《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钟克力,夏利刚,陈杰,林烈文,李明伟[9](2019)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36例病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外科手术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2年03月~2018年05月间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十二指肠GIST病例,其中3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4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术,7例行十二指肠楔形切除、端端吻合术;7例行肠段切除、十二指肠空肠R-y吻合,2例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单纯胃空肠吻合短路手术。术后死亡1例,术后发生吻合瘘3例,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5例。结论十二指肠GIST局部切除手术安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应谨慎采用,中高危患者术后需辅助靶向治疗。(本文来源于《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雷[10](2019)在《3D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胃部胃肠间质瘤患者给予3D腹腔镜手术以及开腹手术进行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所收治的10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临床上所采取的切除治疗的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患者分别为54例。腹腔镜组采取3D腹腔镜切除术进行治疗,开腹组采取开腹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相关指标均优于开腹组,且对照均存在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胃肠间质瘤患者行3D腹腔镜切除术进行治疗,更加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17期)
胃肠间质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7年8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EGISTs临床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5例原发性EGISTs,所有病例经病理确诊。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33~70岁)。首发症状多为腹盆腔包块或腹痛。原发部位中,有4例位于腹膜后,4例位于结肠系膜,3例位于小肠系膜,1例位于盆腔,1例位于左侧胸膜腔,1例位于胰腺被膜,1例位于小网膜囊。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1~102个月)。免疫组化显示,14例CD117表达阳性(14/15),10例CD34表达阳性(10/15),6例患者DOG-1表达阳性(6/8)。有7例患者接受基因检测,2例c-KIT基因外显子9突变,2例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1例PDGFRa基因外显子12同义突变,2例未检测到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突变。依据改良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5例高危病例行R0术后接受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平均生存期为67个月;高危患者中8例未行辅助靶向治疗,平均生存期为36.58个月。有8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转移,8例出现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 EGISTs发病率低,症状多为腹盆腔包块,预后差;其病理特征与常见的胃肠来源的GISTs相仿。R0手术切除是治疗首选,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并预防复发转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肠间质瘤论文参考文献
[1].黄汉兴.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
[2].胡伟贤,黄成智,赵亮,姚学清.15例原发性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3].韩文峰,党文呈,李诗鹏,魏航之,邵子玮.腹腔镜手术治疗大型胃肠间质瘤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人民军医.2019
[4].柯清仙,刘颖,颜优贞,陈路川.延续护理用于胃肠间质瘤术后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
[5].徐国蕊,孙武,刘露,谢天天,刘劲松.类似胃肠间质瘤的胃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6].毛源婷,吴成成,肖慧荣,谢昌营,廖武.肛周胃肠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7].徐钰婷,李金,熊文俊,罗立杰,郑燕生.腹腔镜手术治疗>5cm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9
[8].夏延哲,陈斯乐,伍晶晶,陈孝,张信华.胃肠间质瘤患者伊马替尼全血样本室温下的稳定性[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9
[9].钟克力,夏利刚,陈杰,林烈文,李明伟.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外科手术36例病例报道[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9
[10].朱雷.3D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切除胃部胃肠间质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