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0(t)分子标记定位和抗病虫基因聚合研究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0(t)分子标记定位和抗病虫基因聚合研究

论文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受病虫害威胁较严重的作物。水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则是危害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病虫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绝收。长期实践证明,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病虫害流行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也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革兰氏阴性菌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引起的维管束病害。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爆发和流行,至今已挖掘筛选出30多个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但由于抗谱窄,隐性特征等多种原因,只有少数基因被用于育种实践;而且曾广泛应用的抗白叶枯基因Xa3和Xa4在国内外各稻区现已丧失抗性。因此,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挖掘新的抗性基因。由于野生稻长期生长在恶劣环境中,含有丰富的抗逆、抗病虫害基因,是筛选新抗源的重要基因宝库。王春连等就从我国普通野生稻中发掘、鉴定了一个编号为Y238的新抗源,它具有抗谱广、高抗性等特点,经遗传分析证明其抗性是受一个新的显性基因控制;然后通过常规杂交、回交将抗病基因分别导入水稻品种金刚30和IR24中,建立了近等基因系CBB30,该抗病基因被命名为Xa30(t)。为了深入开展抗病分子机理研究和能在育种上有效利用,定位和克耎a30(t)基因就显得非常重要。2006年,金旭炜等以金刚30/Y238的杂交后代的F2群体为定位群体,使用分子标记方法将Xa30(t)初步定位在第11号染色体长臂上。本研究将以IR24/Y238转育近等基因系的一个BC6F2株系为定位群体,使用分子标记方法对Xa30(t)进行定位,进一步确定其在水稻染色体上的位置。水稻在面临病害威胁的同时,也受到害虫的危害,尤其是稻褐飞虱。稻褐飞虱(Nilaparvam lugens St(?)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属同翅目,飞虱科(Homoptera Delphacidae)。稻褐飞虱分布面积广,危害性大,世界上大部分稻区均有发生,我国的发生情况也非常严重。长期以来,育种家和遗传学家努力筛选新抗源,挖掘新抗虫基因,将其导入栽培稻培育高抗新品种来控制虫害的发生。但由于抗性鉴定困难、常规选育周期长等原因,导致培育抗虫新品种的进程缓慢。而且,我国稻褐飞虱群体已由生物型1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生物型2为主,使得原有抗虫品种将会丧失抗性。为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高抗白叶枯病的Xa23基因和对我国稻褐飞虱生物群体表现为高抗的Bph18(t)基因聚合,导入到优质杂交水稻恢复系9311和测253中,选育优质高抗的水稻中间材料。本研究已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培育一个IR24/Y238的转育后代BC6F2群体,用白叶枯病菌P6接种鉴定,群体在苗期、成株期抗感比均符合3:1分离。表明该群体抗病性是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因此,将其确定为Xa30(t)基因的定位群体。利用分布于于水稻12对染色体上的SSR、EST、STS和特异PCR标记,通过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在F2群体的抗感池间共筛选到6个多态性标记03STS、Lj74/Y02W1R、A83b4、Lj 112、Lj 121和RM206。通过对F2群体单株进行分子检测,然后综合分析,将Xa30(t)定位在标记03 STS和Lj 112之间,并与标记A83b4共分离,完全覆盖水稻测序品种日本晴的BAC克隆AC104847、AC137588,部分覆盖BAC克隆AC136148和AC137589,约412kb。2、根据Bph18(t)共分离分子标记7314.T4A扩增片断的序列信息,利用分子生物信息学技术开发出3个与Bph18(t)基因紧密连锁的PCR标记KC5、KC1F/7312.T4AR和7312.T4AF/KC2R。以携有Xa23基因的杂交稻恢复系9311和测253为轮回亲本,携有Bph18(t)基因的籼稻材料4064为非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和多代回交,用KC5、KC1F/7312.T4AR和7312.T4AF/KC2R标记和Xa23基因紧密连锁标记STS2F/3R进行抗病虫基因的分子检测,并结合每代用P6菌鉴定,现将Bph18(t)和Xa23基因同时导入到轮回亲本中,获得以9311为遗传背景的BC3F1材料和以测253为遗传背景的BC3F1材料。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水稻抗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 1.1.1 水稻白叶枯病概况
  • 1.1.2 水稻白叶枯病原菌研究进展
  • 1.1.3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遗传研究
  • 1.1.4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分离与克隆
  • 1.2 水稻抗褐飞虱研究进展
  • 1.2.1 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布情况
  • 1.2.2 褐飞虱生物型研究
  • 1.2.3 稻褐飞虱的危害性
  • 1.2.4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遗传研究
  • 1.2.5 致害基因与抗虫基因的关系
  • 1.3 分子标记研究现状
  • 1.3.1 常见的几种分子标记的原理及特征
  • 1.3.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1.4 水稻抗病虫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 1.4.1 回交转育
  • 1.4.2 基因聚合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0(t)的分子标记定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水稻材料
  • 2.1.2 水稻白叶枯菌系
  • 2.1.3 SSR标记及其引物
  • 2.1.4 EST标记及其引物
  • 2.1.5 STS标记及其引物
  • 2.1.6 特异PCR标记及其引物
  • 2.1.7 水稻白叶枯菌接种调查
  • 2.1.8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1.9 SSR引物PCR反应程序
  • 2.1.10 EST标记、STS标记及自行设计的特异引物的PCR程序
  • 2.1.11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 2.1.12 新标记的开发
  • 2.1.13 特异片断的克隆
  • 2.1.14 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连锁分析
  • 2.1.15 物理图谱的构建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定位群体的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
  • 2.2.2 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
  • 2.2.3 Xa30(t)基因的初步定位
  • 2.2.4 特异引物的开发和多态性筛选
  • 2.2.5 特异标记的定位以及与Xa30(t)基因的连锁分析
  • 2.2.6 Xa30(t)基因座位的物理图谱
  • 2.3 小结
  • 3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水稻抗病虫基因的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水稻材料
  • 3.1.2 水稻白叶枯菌系
  • 3.1.3 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 3.1.4 水稻白叶枯菌接种鉴定
  • 3.1.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3.1.6 PCR扩增方法
  • 3.1.7 PCR产物的检测
  • 3.1.8 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反应
  • 3.1.9 特异片断的回收与测序
  • 3.1.10 开发与Bph18(t)基因紧密连锁的新标记
  • 3.1.11 抗病虫基因聚合实验方案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7312.T4A标记在亲本间多态性分析
  • 3.2.2 开发与Bph18(t)基因紧密连锁的新标记
  • 3.2.3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Xa23与Bph18(t)基因
  • 3.3 小结
  • 4 全文结论与讨论
  • 4.1 全文结论
  • 4.2 全文讨论
  • 4.2.1 新抗病基因的挖掘和鉴定
  • 4.2.2 Xa30(t)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4.2.3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表达
  •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 4.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基因聚合
  • 4.2.6 PCR分子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 4.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0(t)分子标记定位和抗病虫基因聚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