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论文题目: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理学

作者: 黄晓晖

导师: 李俊,孙瑞元

关键词: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文献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选择性拮抗AT1,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血管收缩,间接促进醛固酮的释放,并能间接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升高,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厄贝沙坦为新型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的拮抗药,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且有保护靶器官作用。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联用是一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目前在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研究领域,尚有些有待解决的基础和临床问题,如药效滞后、剂量问题、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机制等。另一方面,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PK-PD modeling)将药动学与药效学相联系,定量阐明给予一定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有助于药物个体差异分析,作用机理探讨、临床给药方案制定、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临床试验模拟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在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应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高血压联合用药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课题运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理论,从时间、血药浓度、药物效应及联用效应等多维角度进行探索,分析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及其与利尿剂氢氯噻嗪联用在健康志愿者、肾性高血压大鼠及肾性高血压犬体内的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弄清剂量、药物浓度、药物效应及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估算预测药物效应的时间过程,提供有价值的药动学及药效学参数,从而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本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部分: 1.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本课题首先需建立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本课题涉及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如下: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药动学模型部分采用房室模型。药效学模

论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药动学模型

药效学模型

Sheiner效应室模型

模型判别

计算方法

计算程序

讨论

第二部分 血浆中厄贝沙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实验材料

色谱条件

样品处理

方法的专属性

标准曲线制备及最低检测浓度测定

回收率测定

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讨论

第三部分 厄贝沙坦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厄贝沙坦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五部分 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单剂量及多剂量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六部分 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犬体内单剂量及多剂量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七部分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个人简历

附录二: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及学术成果

致谢

综述一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9-07

参考文献

  • [1].复方丁氨丙磷的药学与药动学研究[D]. 杜小燕.中国农业大学2004
  • [2].纳米活性炭载药制剂的药动学和抑瘤效应的观察[D]. 董怡民.中国医科大学2003
  • [3].汉族人群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及左旋多巴药动学研究[D]. 林翠鸿.福建医科大学2007
  • [4].片叶苔素D药动学、质量控制及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 凌霄.山东大学2013
  • [5].缓释、控释制剂药动学理论研究及其在大环内酯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中的应用[D]. 张继稳.沈阳药科大学2001
  • [6].民族因素及CYP3A4基因多态性对替硝唑药动学影响的研究[D]. 常馨予.沈阳药科大学2010
  • [7].中国多民族药代酶基因多态性暨CYP3A4~*18对唑吡坦药动学影响[D]. 左金梁.沈阳药科大学2011
  • [8].辐照诱导的药动学变化及细胞耐药机制研究[D]. 李佳俊.苏州大学2017
  • [9].奈必洛尔药动学及其手性代谢机制研究[D]. 何丽华.中南大学2014
  • [10].威替米星体外抗菌活性及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的研究[D]. 庄露凝.天津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大川芎方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兴.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
  • [2].冠心Ⅱ号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D]. 甘洪全.第四军医大学2004
  • [3].麻黄汤组方原理的研究——PK-PD法研究组方对君药麻黄效应成分及药理活性的影响[D]. 魏凤环.第一军医大学2004
  • [4].厚朴咳喘方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D]. 李卫民.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5].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雷贝拉唑、奥美拉唑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影响的研究[D]. 胡咏梅.安徽医科大学2005
  • [6].黄芪甲苷和苄达赖氨酸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药动学及PD-PK结合模型研究[D]. 余俊先.南京医科大学2006
  • [7].D-聚甘酯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及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D]. 王淑民.中国海洋大学2007
  • [8].多参数药效—药代结合模型及其在评价镇痛药中的应用[D]. 尚刚伟.第四军医大学2006
  • [9].银黄注射液和银黄口服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和代谢组学初步研究[D]. 高荣.四川大学2007
  • [10].环维黄杨星D和黄杨宁PK-PD结合模型研究[D]. 安全.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  ;  ;  ;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