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息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专门个指,个体化事物名词,类别义名词的指称转化,名词指称分工
语息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龙涛[1](2005)在《名词类指、个指的语息表达与名词次范畴(二)——名词个指信息与“个体化事物”名词及名词指称分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代汉语名词加数量词的角度,分析名词在进入句子层面以后所表达的指称信息变化,认为汉语的名词在个指事物方面,有一类总不能以光杆形式存在,而必加数量信息词语的名词,它们总是专门表达对事物的个体指称。这种指称形式的出现,形成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个新类别“个体化事物”名词,它们总表示“个体化”的事物意义,总指称个体化的事物。这样在名词内部,形成了对事物指称的叁种分工;这种分工,形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叁大范畴:普通名词、类别义名词、个体化事物名词。其中类别义名词与个体化事物名词构成了现代汉语名词的一对对立的语义语法范畴,而普通名词居于其中。(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龙涛[2](2005)在《名词类指、个指的语息表达与名词次范畴(一)——名词类指信息与类别义名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现代汉语名词加数量词的角度,分析了名词进入句子层面以后所表达的指称信息变化,认为现代汉语里有一类不能直接加数量词的名词存在,它们直接以词汇形式出现来类指事物;这种指称手段的出现,形成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个新类别:类别义名词。表示对事物的类指与用于对事物的分类是它的原型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游舒[3](2005)在《被字句的语息表达对其成分消隐的制约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字句可表示为:A被B+VP。文章讨论被字句中A、B和VP叁个成分的消隐情况,在用统计数据对它们的消隐频率进行说明的基础上,文章进而从语息表达的角度对这叁个成分的消隐规律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语息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现代汉语名词加数量词的角度,分析了名词进入句子层面以后所表达的指称信息变化,认为现代汉语里有一类不能直接加数量词的名词存在,它们直接以词汇形式出现来类指事物;这种指称手段的出现,形成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普通名词的一个新类别:类别义名词。表示对事物的类指与用于对事物的分类是它的原型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息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龙涛.名词类指、个指的语息表达与名词次范畴(二)——名词个指信息与“个体化事物”名词及名词指称分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龙涛.名词类指、个指的语息表达与名词次范畴(一)——名词类指信息与类别义名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游舒.被字句的语息表达对其成分消隐的制约与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标签:专门个指; 个体化事物名词; 类别义名词的指称转化; 名词指称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