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接受史论

《青春之歌》接受史论

论文摘要

《青春之歌》出版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是它从未退出过我们的视野,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关于《青春之歌》的研究资料很多,但是《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中具有高度代表性与独特性的一部作品,它的命运、它的主角们的命运,它们一起所经历的历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通过研究《青春之歌》的接受史,从中发现它所包含的接受机制,这对于研究“红色文学经典”的接受史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也增加了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角度。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了《青春之歌》半个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历史。将《青春之歌》的接受史以时间为依据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青春之歌》的接受所呈现出的鲜明的特点再现一本书所走过的历史。第二章以《青春之歌》的接受史为基础,梳理出书中主要人物在《青春之歌》接受历史中的形象变迁。着重选取了三类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分而述之。林道静的形象从单一的革命图腾到集革命战士、知识分子、苏醒的女性与民族国家的化身为一体,逐渐走向了多元;余永泽最初是彻底的被批判者,落后的反面典型,在从人性解放的角度重新审视后逐渐被还原成一个坚守学术立场的普通知识分子形象;卢嘉川和江华则是在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之外,被发掘出作为一个有私心、有欲望的血性男人的一面。总之,这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演变史,折射出了人们在接受中逐步还原了人物形象的心理真实与历史真实。第三章分别从接受背景、接受主体、接受视野的变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青春之歌》的接受机制及其接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青春之歌》研究空间的开拓中存在的过度阐释现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青春之歌》接受史:一本书的命运
  • 第一节 50~60年代:阶级话语的论争
  • 第二节 文革期间:政治话语的规训
  • 第三节 80年代:反思话语的萌生
  • 第四节 90年代以来:多重话语的喧嚣
  • 第二章 《青春之歌》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接受系谱
  • 第一节 林道静:从革命图腾到复合形象
  • 1. 革命战士形象
  • 2. 知识分子形象
  • 3. 民族国家形象
  • 4. 苏醒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余永泽:从"反面人物"到学术坚守者
  • 第三节 卢嘉川、江华:从共产党员到"血性男人"
  • 第三章 《青春之歌》接受机制分析
  • 第一节 历史语境的变迁与国家意志的弱化
  • 第二节 接受主体与接受视野的演变
  • 第三节 接受中的过度诠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青春之歌》接受史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