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暴雨论文-马殿博

华北暴雨论文-马殿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暴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冷涡,暴雨,成因

华北暴雨论文文献综述

马殿博[1](2019)在《2016年7月20日~23日华北北部、内蒙东部、东北南部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地面、高空及云图资料,分析2016年7月20日~23日华北暴雨天气的成因。从形势场来看,此次华北地区暴雨为"东高西低"形势下的冷涡型暴雨;过程后期,华北冷涡东移减弱为冷槽影响内蒙东部一带,在冷槽东移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波动小槽进而影响内蒙东南部、东北南部一带。而随着副高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西挺进,从华南西部到华北、东北一带的水汽通道建立加强,对后期降水强度的加大及降水落区的北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翟少婧,王大鹏[2](2019)在《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一次华北冷涡暴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欧洲中心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与地面倒槽有利的高低空配置下,850 hPa暖式切变线以及低空低涡触发对流产生较强降水。(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龚克坚,姚素香[3](2018)在《2016年7月18~22日华北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逐六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18~22日华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此次降水过程中,高纬度为阻塞高压控制,贝加尔湖地区为广阔的低槽区,低纬度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背景场;高原槽活动频繁,中纬度短波槽迅速发展,并在20日形成华北冷涡;西南涡18日在500hPa高原槽前生成后沿着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动,在西南涡和切变线南侧是强烈的西南风急流,叁者共同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强盛,同时西南风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得持续暴雨发生;对流层中上层的冷涡和低层的暖湿气流增加了对流性不稳定,使得暴雨强度增强。(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24期)

张迎新,李宗涛,姚学祥[4](2018)在《华北“7.21”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卫星等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0.5o×0.5o)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的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京津冀"7.21"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系统进行分析。得出:此次暴雨是典型的华北暴雨天气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与西风带大陆高压脊同位相迭加在华北形成东高西低的形势;500hPa西风带低槽缓慢东移;低层伴有低涡、切变线。在稳定的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不断有中尺度系统活动,中-α尺度雨带中镶嵌着中-β尺度的雨团;中-α尺度MCC后部不断有中-γ、中-β尺度对流云团从西侧或西南侧合并补充;中尺度滤波后发现造成京津冀"7.21"暴雨的系统为低层的中尺度切变线,东移过程中加深为中尺度低涡扰动,中尺度切变或低涡位于对流层中低层(为近乎直立的正涡度柱),高层为辐散场(负涡度),但负涡度值与中低层正涡度值要小得多,说明主要是中低层的系统强;分析VDRAS资料同样发现对流层低层强辐合,存在中尺度涡度柱,其上方是中尺度反气旋,热力结构为上暖湿下冷湿。(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孙密娜,王秀明,胡玲,陈宏,韩婷婷[5](2018)在《华北一次暖区暴雨雷暴触发及传播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7月24日午后河北中东部至天津南部出现了一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暴雨中心位于天津南部,模式客观预报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均存在偏差。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同化了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的VDRAS资料等,对导致此次强降水过程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本次暴雨最为关键的问题——雷暴触发和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加强北上过程中,从传统流型识别的角度看不利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高空槽东移影响华北东南部,这是一次发生在副热带高压588 dagpm线控制下的暖区暴雨,是非典型流型下的短历时暴雨,预报难度大;(2)邢台探空较北京探空距离暴雨区更远,但对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气流影响下的暖区暴雨,位于暴雨区西南的邢台探空更具参考价值,邢台站24日11时的订正探空显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低层水汽异常充沛且湿层深厚,CAPE值达3874 J·kg~(-1),对流抑制仅为22 J·kg~(-1),8 g·kg~(-1)比湿达600 hPa,地面露点出现接近30℃的极端高值;(3)850 hPa暖式切变线附近,两条地面辐合线合并和中尺度锋生是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重要因素,卫星云图上亦可见两条云带合并,其合并使得边界层辐合加强,因而积云在辐合区发展,暖切变线附近上午有小积云发展,随着辐合加强形成东西向排列中尺度对流系统;(4)雷暴触发后,其移动和传播是预报的难点,因其决定了对流降水持续时间,本例中受辐合线和风暴阵风出流共同作用,切变线西段有新的雷暴触发,加之切变线南侧南北向的云街与切变线相遇,使得雷暴在向西传播的同时向南发展,即传播方向为西偏南,在环境西南气流的作用下,对流单体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即平流方向东偏北,平流与传播方向相反,因而形成"列车效应",另外,南北向云街表明切变线南侧逆温层之下有偏南暖湿气流补充,加之对流风暴阵风的出流再次触发雷暴使得对流风暴持续。(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10期)

段宇辉,孙云,张南,金晓青,张叶[6](2018)在《应用多源观测资料分析华北一次极端暴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风廓线、微波辐射计、VDRAS的5km分辨率资料,从风场、水汽条件方面,对2016年7月18—21日华北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风廓线和VDRAS风场在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高空槽、地面气旋降水阶段,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在降水发生之前微波辐射计与VDRAS资料具有较好的吻合度。(2)风廓线低层风场上的脉动,对锋前暖区降水、高空槽降水的雨强大值时段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地面气旋降水时间与东北风低空急流的出现相对应。(3)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比湿迅速增大对短临降水的订正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张璞[7](2018)在《华北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常规天气资料及NCEP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环境条件、物理量场及垂直螺旋度等方面分析2015年8月31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总结这次暴雨过程的形成机制,为类似形势暴雨的预报提供有利的依据。结果表明:东高西低的环境背景形势下,副热带高压的强盛使得上游系统维持,贝加尔湖暖脊的发展导致东北低涡的南落是此次暴雨的发生背景。中层冷空气的入侵及低层暖湿气流的输送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触发了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水汽通量大值区和其辐合中心的迭加区域与暴雨落区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抽吸耦合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加强,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可以有效判定暴雨发生时段大气的稳定度,进一步判断暴雨发生时段与落区。低层垂直螺旋度正中心大值区对强降水落区及强度的判断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康延臻,靳双龙,彭新东,杨旭,尚可政[8](2018)在《单双参云微物理方案对华北“7·20”特大暴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6年7月19 21日华北特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6.1中16种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为单参和双参两组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为伴随低涡发展的强对流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总量大。大部分微物理方案对降水的分布模拟效果较好,能够再现此次特大暴雨过程;随模拟时间延长,方案间的差别变大,且单参方案对各量级降水的模拟差别比双参方案显着,方案间雨水混合比、固态水凝物以及垂直速度的差别均大于双参方案,整体效果不如双参方案。综合来看,SBU_YLin方案对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模拟效果最好,对降水量级和落区的模拟都接近实况。(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2期)

王毅,马杰,代刊[9](2018)在《“7·20”华北强暴雨集合预报的中期预报转折和不确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气象台主观预报和数值模式对2016年7月20日华北强暴雨过程的中期预报出现了一定的误差,本文利用ECMWF(简称EC)集合预报和T639集合预报等资料对"7·20"华北强暴雨过程的中期预报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EC集合预报在7月16日前后对降雨区及强度的预报出现了明显转折,其因是大尺度影响天气系统的预报发生了转折性变化,7月16日20:00起报的环流形势集合平均场对比15日20:00起报场显示,在河套地区附近500hPa低槽发展更深,其下游华北高压脊也更强,形成了移动缓慢"东高西低"的环流型,黄河气旋及中低层西南涡北抬加强,导致降雨预报更接近于实况;(2)集合敏感性分析发现对降雨中期预报敏感的区域与转折前后预报的环流差异的分布型一致,引起降雨预报转折的影响系统也是降雨中期预报不确定性的来源;(3)对于降雨预报最敏感的环流系统是黄河气旋,集合成员预报的黄河气旋偏西偏北,强度越强,则预报的京津冀地区降水量越大。(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1期)

游雪晴[10](2017)在《冷涡暴雨降临华北 气象专家详解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天前就开始预报的冷涡暴雨终于驾到!中央气象台发布监测实况显示,21日14时山西临汾出现了冰雹天气,下冰雹的同时,气温骤降,1个小时内从34℃降到了19℃。中央气象台6月21日18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6月21日20时至22日20时,山西北部、河北大(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6-22)

华北暴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欧洲中心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与地面倒槽有利的高低空配置下,850 hPa暖式切变线以及低空低涡触发对流产生较强降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暴雨论文参考文献

[1].马殿博.2016年7月20日~23日华北北部、内蒙东部、东北南部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2].翟少婧,王大鹏.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一次华北冷涡暴雨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3].龚克坚,姚素香.2016年7月18~22日华北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绿色科技.2018

[4].张迎新,李宗涛,姚学祥.华北“7.21”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5].孙密娜,王秀明,胡玲,陈宏,韩婷婷.华北一次暖区暴雨雷暴触发及传播机制研究[J].气象.2018

[6].段宇辉,孙云,张南,金晓青,张叶.应用多源观测资料分析华北一次极端暴雨过程[J].气象科技.2018

[7].张璞.华北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J].河南科技.2018

[8].康延臻,靳双龙,彭新东,杨旭,尚可政.单双参云微物理方案对华北“7·20”特大暴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8

[9].王毅,马杰,代刊.“7·20”华北强暴雨集合预报的中期预报转折和不确定性分析[J].气象.2018

[10].游雪晴.冷涡暴雨降临华北气象专家详解成因[N].科技日报.2017

标签:;  ;  ;  

华北暴雨论文-马殿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