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杂环化(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含氮杂环化(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论文摘要

含氮杂环化合物和以含氮杂环化合物为配体合成的金属配合物以其新颖的结构、独特的功能在配位化学、生物化学、医药科学以及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1,1’-双(1-苯并咪唑)乙烷(LA1),1,1’-双(1-苯并咪唑)丙烷(LA2),1,1’-双(1-苯并咪唑)丁烷(LA3),1,1’-双(1-苯并咪唑)乙醚(LA4),2,2’-双(1-苯并咪唑)(LB1),2,2’-双(1-苯并咪唑)甲烷(LB2)六个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中LA1、LA3和LA4经溶液法培养得到了单晶;用配体LA1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盐制备了系列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初步表征。并用紫外光谱法对LA和LB系列进行表征。对LA系列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发现LA1和LA4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2.2,9-二甲基-1,10-菲咯啉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以2,9-二甲基-1,10-菲咯啉(C14H12N2)和反丁烯二酸(C4O4H4)为配体合成了[Cu2(C14H12N2)2(C4O4H2)Cl2(H2O)4](Ld1)、[Mn2(C14H12N2)2(C4O4H2)(CH3COO)2(H2O)2](Ld2)、[Fe2(C14H12N2)2(C4O4H2)(NO3)4(H2O)2](Ld3)、[Ni2(C14H12N2)2(C4O4H2) Cl2(H2O)2](Ld4)四个反丁烯二酸桥联的双核配合物及[(NO3)(C14H13N2)](Le1)、[Ag(C14H12N2)2(NO3)](Le2)、[Co(C14H12N2)(NO3)2(H2O)](Le3)、[Fe(C14H12N2) (NO3)2(H2O)](Le4)四个单核配合物,其中Ld1、Ld2、Le1、Le2、Le3、Le4培养得到了单晶。Ld3、Ld4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初步表征。分别研究了配合物Ld1、Ld3、Le3与DNA的相互作用,证明了这三种配合物是很好的生物传感器指示剂。3.化(配)合物的热性能研究对配合物Ld3、Ld4和化合物LA1及其金属配合物进行了热重量分析,给出了它们的热分析曲线,并分析了它们的热稳定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及其性能研究
  • 1.1.1 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1.2 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1.2 1,10-菲咯啉衍生物的发展、性能研究及其应用
  • 1.2.1 1,10-菲咯啉衍生物的合成及研究现状
  • 1.2.2 1,10-菲咯啉衍生物及其配合物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
  • 1.2.3 1,10-菲咯啉配合物作为DNA 结构探针指示剂的研究
  • 1.3 本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苯并咪唑类化(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测定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和试剂
  • 2.1.2 1,1’-双(1-苯并咪唑)乙烷(LA1)的合成
  • 2.1.3 1,1’-双(1-苯并咪唑)丙烷(LA2)的合成
  • 2.1.4 1,1’-双(1-苯并咪唑)丁烷(LA3)的合成
  • 2.1.5 1,1’-双(1-苯并咪唑)乙醚(LA4)的合成
  • 2.1.6 2,2’-双(1-苯并咪唑)(L81)的合成
  • 2.1.7 2,2’-双(1-苯并咪唑)甲烷(L82)的合成
  • 2.1.8 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A1-4和LB1-2元素分析'>2.2.1 化合物LA1-4和LB1-2元素分析
  • A1-4和LB1-2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数据'>2.2.2 化合物LA1-4和LB1-2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数据
  • 2.2.3 化合物的1H NMR分析
  • A系列与化合物LB系列的紫外光谱分析'>2.2.4 化合物LA系列与化合物LB系列的紫外光谱分析
  • A1、LA3和LA4的晶体结构'>2.3 LA1、LA3和LA4的晶体结构
  • 2.4 化合物的热分析
  • 2.5 抗癌活性
  • 2.5.1 部分目标化合物抗癌活性测试方法
  • 2.5.2 抑制肝癌细胞活性分析
  • 第三章 2,9-二甲基-1,10-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和试剂
  • 3.1.2 2,9-二甲基-1,10-菲咯啉的合成
  • 2(C14H12N2)2(C4O4H2)Cl2(H2O)4] (Ld1)的合成及表征'>3.2 [Cu2(C14H12N2)2(C4O4H2)Cl2(H2O)4] (Ld1)的合成及表征
  • 2(C14H12N2)2(C4O4H2)Cl2(H2O)4] (Ld1)的合成'>3.2.1 [Cu2(C14H12N2)2(C4O4H2)Cl2(H2O)4] (Ld1)的合成
  • 3.2.2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检测
  • 3.2.3 结果与讨论
  • 2(C14H12N2)2(C4O4H4)( CH3COO)2(H2O)2](Ld2)的合成及表征'>3.3 [Mn2(C14H12N2)2(C4O4H4)( CH3COO)2(H2O)2](Ld2)的合成及表征
  • 2(C14H12N2)2(C4O4H4)(CH3COO)2(H2O)2](Ld2)的合成'>3.3.1 [Mn2(C14H12N2)2(C4O4H4)(CH3COO)2(H2O)2](Ld2)的合成
  • 3.3.2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检测
  • 3.3.3 结果与讨论
  • 2(C14H12N2)2(C4O4H2)(NO34(H2O)2](Ld3)和[Ni2(C14H12N2)2(C4O4H2)Cl2(H2O)2](Ld4)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3.4 [Fe2(C14H12N2)2(C4O4H2)(NO34(H2O)2](Ld3)和[Ni2(C14H12N2)2(C4O4H2)Cl2(H2O)2](Ld4)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 2(C14H12N2)2(C4O4H2)(NO34(H2O)2](Ld3)和[Ni2(C14H12N2)2(C4O4H2)Cl2(H2O)2](Ld4)的合成'>3.4.1 [Fe2(C14H12N2)2(C4O4H2)(NO34(H2O)2](Ld3)和[Ni2(C14H12N2)2(C4O4H2)Cl2(H2O)2](Ld4)的合成
  • 3和Ld4的元素分析'>3.4.2 化合物Ld3和Ld4的元素分析
  • 3和Ld4的红外光谱数据'>3.4.3 化合物Ld3和Ld4的红外光谱数据
  • 3和Ld4的热分析'>3.4.4 化合物Ld3和Ld4的热分析
  • 3)(C14H13N2)](Le1)的合成及表征'>3.5 [(NO3)(C14H13N2)](Le1)的合成及表征
  • 3)(C14H13N2)](Le1)的合成'>3.5.1 [(NO3)(C14H13N2)](Le1)的合成
  • 3.5.2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检测
  • 3.5.3 结果与讨论
  • 14H12N2)2(NO3)](Le2)的合成及表征'>3.6 [Ag(C14H12N2)2(NO3)](Le2)的合成及表征
  • 14H12N2)2(NO3)](Le2)的合成'>3.6.1 [Ag(C14H12N2)2(NO3)](Le2)的合成
  • 3.6.2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检测
  • 3.6.3 结果与讨论
  • 14H12N2)(NO32(H2O)](Le3)的合成及表征'>3.7 [Co(C14H12N2)(NO32(H2O)](Le3)的合成及表征
  • 14H12N2)(NO32(H2O)](Le3)的合成'>3.7.1 [Co(C14H12N2)(NO32(H2O)](Le3)的合成
  • 3.7.2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检测
  • 3.7.3 结果与讨论
  • 14H12N2)(NO32(H2O)](Le4)的合成及表征'>3.8 [Fe(C14H12N2)(NO32(H2O)](Le4)的合成及表征
  • 14H12N2)(NO32(H2O)](Le4)的合成'>3.8.1 [Fe(C14H12N2)(NO32(H2O)](Le4)的合成
  • 3.8.2 晶体数据收集和结构检测
  • 3.8.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2,9-二甲基-1,10-菲咯啉配合物与 DNA 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和试剂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2(C14H12N2)2(C4O4H2)Cl2](Ld1)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4.2.1 [Cu2(C14H12N2)2(C4O4H2)Cl2](Ld1)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2(C14H12N2)2(C4O4H2)(NO34](Ld3)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4.2.2 [Fe2(C14H12N2)2(C4O4H2)(NO34](Ld3)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14H12N2)(NO32]与DNA作用的电化学性能研究'>4.2.3 [Co(C14H12N2)(NO32]与DNA作用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塑料兔子也能拥有DNA了[J]. 科学大众(中学生) 2020(Z2)
    • [2].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论证式教学探索——“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发现”教学案例[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0(07)
    • [3].成功的DNA[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0(03)
    • [4].利用高中化学知识解释DNA分子的两条链为何反向平行[J]. 中学生物教学 2020(12)
    • [5].浅谈核心素养对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启示——以《DNA的复制》教学设计为例[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10)
    • [6].DNA有多长?[J]. 新世纪智能 2020(Z2)
    • [7].制造前所未有的生命[J]. 风流一代 2019(23)
    • [8].关于几种植物材料DNA含量差异性的研究[J]. 中学生物学 2019(03)
    • [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5)
    • [10].“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改进[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18)
    • [11].作图法解决“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与细胞增殖”问题[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18)
    • [12].DNA的复制方式和方向[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16)
    • [13].“DNA分子的复制”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16)
    • [14].在电子表格中绘制DNA的碱基序列[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
    • [1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改进[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7(03)
    • [1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改进[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
    • [17].高中生物学“DNA分子复制和表达”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02)
    • [18].“DNA分子的结构”一节基于科学史主线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学 2017(04)
    • [19].再谈“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改进[J]. 中学生物学 2017(04)
    • [20].“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改进[J]. 中学生物学 2017(06)
    • [21].“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08)
    • [22].基于翻转课堂的模型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09)
    • [23].关于“从DNA到蛋白质”几个问题的探讨[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09)
    • [24].“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探究与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15)
    • [25].循大家足迹 探遗传之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16)
    • [2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07)
    • [27].植物DNA粗提取与鉴定的简便方法[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19)
    • [28].《DNA分子的结构》微课程设计[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24)
    • [29].追寻人类思维的脉络——苏教版“DNA分子的结构”一节科学史料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 2016(21)
    • [30].寻找学校发展的“DNA”[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04)

    标签:;  ;  ;  ;  

    含氮杂环化(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