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探微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探微

论文摘要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开始并将继续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在这一过程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越发深入人心,越发成为全国全党上下的自觉行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要之所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然而这几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的要求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归根结底又都是为了人。因此,以人为本就像根红线贯穿于整个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就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思想。而这一思想绝不是空穴来风,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理论层面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汉唐,成熟于明清,传承几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西方人本主义中关于人作为目的、人的理念和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出发点地位、人的本质的深刻内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目标指向等人学思想,对其影响深远;而近50年来国外发展理论从单纯追求GDP增长的传统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的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越来越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考虑,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理论来源。现实层面而论,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的智能和创新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对人的重视必然倡导“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人与自然、人、社会的关系中付出了不小代价。正是在对这些代价的深刻反思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是提出以人为本的深刻动因;再一方面,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以人为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提出以人为本。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它和以往的以人为本思想肯定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因此,探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并概括其特点成为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其基本内涵应包括:第一,发展为了人民。也就是说,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实现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统筹兼顾这个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第二,发展依靠人民。即一要尊重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二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对基本内涵的探讨,本文归纳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时代继承性、辨证性和现实性这三个特征。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的理论。一种发展理念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引导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首先不仅有利于避免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各种误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次有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次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中作为其精要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重大的当代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一)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 (二)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 (三)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 (四)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 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背景.
  • (一) 理论渊源
  • (二) 现实依据
  • 三、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一)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特征
  •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避免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各种误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 (二) 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三) 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以人为本思想的“泛化”现象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33)
    • [2].论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 亚太教育 2015(36)
    • [3].论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长江丛刊 2017(29)
    • [4].以人为本思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5)
    • [5].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J].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19(04)
    • [6].浅析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改革与开放 2015(13)
    • [7].以人为本思想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07)
    • [8].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贯彻实施[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2(01)
    • [9].浅论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J]. 科技信息 2010(14)
    • [10].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07)
    • [1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是我国在道德建设中的创新[J]. 新西部(理论版) 2013(Z2)
    • [12].列宁的以人为本思想[J]. 保定学院学报 2011(02)
    • [13].以人为本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1)
    • [14].浅议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新发展[J]. 管理科学文摘 2008(03)
    • [15].论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16].论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J]. 求实 2008(11)
    • [17].以人为本思想对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神州 2013(19)
    • [18].论以人为本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J]. 大众科技 2013(05)
    • [19].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三重视角[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 [20].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初探[J]. 昆明大学学报 2008(01)
    • [21].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2].试论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J]. 凯里学院学报 2011(02)
    • [23].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高校定位[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3)
    • [24].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J]. 科技资讯 2008(12)
    • [25].略论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思想[J]. 岭南学刊 2008(04)
    • [26].论以人为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J]. 党史文苑 2011(18)
    • [27].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逻辑思路及其当代启示[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8].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J]. 学习论坛 2012(10)
    • [29].李大钊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世纪桥 2017(06)
    • [30].浅议以人为本思想在军队基层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具体实践[J]. 法制与社会 2010(04)

    标签:;  ;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探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