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少量脑出血临床误诊与CT分析

10例少量脑出血临床误诊与CT分析

郭奕彤1谭志刚2(1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六科110024;2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急诊科110024)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130-02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诊断少量脑出血的意义。方法选择10例误诊为脑梗死,后经CT确诊为少量脑出血的病例,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证实脑内不同部位有少量出血灶,血肿最小0.5mL,最大7.5mL。结论小量脑出血仅根据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诊断,尽早行脑CT是确诊的关键。

【关键词】脑出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误诊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significanceofCTimaginesinthediagnosisofmildcerebralhemorrhage.Methods:10casesofCTimaginesverifiedmildcerebralhemorrhagewhichweremisdiagnosedascerebralinfarctionwereanalyzed.Results:Mildhematomarangedfrom0.5mLto7.5mLvolumesindifferentpartsofthecerebraweredetectedbyCTimagines.Conclusion:Asitisnoteasytodiagnosemildcerebralhemorrhageaccordingtoclinicalmanifestations,CTscanshouldbeperformedassoonaspossibleinordertomakedefinitediagnosis.

【Keywords】CerebralhemorrhageCTMisdiagnosis

自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应用于临床以来,许多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小量脑出血误诊为脑梗死病例[1],经CT检查后得到确诊。我院近几年来共收治10例小量脑出血误诊病例,现结合CT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2~79岁,平均48.3岁。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10例患者7例在活动时起病,3例在安静状态下(非睡眠)起病,发病时均意识清楚。

1.2方法

对10例小量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均行CT检查。

2结果

(1)内囊出血4例:其中3例对侧肢体轻瘫,伴运动性失语,病理征未引出;1例对侧感觉障碍,肌力0级,3d后恢复至3级,病理征阳性。CT显示:血肿2.0~7.5mL,平均5.2mL,病灶分布于内囊膝部及苍白球区。(2)壳核出血3例:均有语言笨拙,其中1例以感觉障碍为主,偏瘫轻,另外2例偏瘫重,无感觉障碍。CT显示:病灶分布于壳核、壳核与外囊之间,血肿2.1~7.5mL,平均4.8mL。(3)尾状核头部出血1例:头痛、头胀、恶心、呕吐,无自主运动。CT显示:尾状核头部出血,均破入脑室,同侧脑室前角少量积血。(4)丘脑出血1例:剧烈头痛、呕吐,对侧半身痛觉极度减弱,CT显示:丘脑出血破入同侧侧脑室后角。(5)桥脑出血1例:头晕、恶心、呕吐,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感觉障碍。CT显示:桥脑出血,血肿为0.8mL。随访15d~1年,1例15d内基本恢复,4例1个月内基本恢复,3例2个月内基本恢复,2例高龄患者(72、78岁)第1次患病在3个月内恢复,半年后复查CT见原血肿病灶体积缩小呈低密度区,1年后再次出血,CT见出血部位、出血量与前一次相近。

3讨论

本组病例主要临床表现:(1)大多数在活动时急性起病,高血压病史者占70%。发病时意识清楚,无智能改变。(2)无明显的颅内高压症状及意识障碍,多考虑脑梗死。(3)CT检查证实脑内不同部位有小量出血灶,血肿最小0.5ml,最大7.5mL。(4)预后较好。

长期患高血压引起脑动脉透明变性、纤维素性坏死及微小动脉瘤是脑出血的病理基础,对血压增高的急性脑血管病应首先考虑高血压脑出血,治疗高血压是防止脑出血的关键。本组7例有高血压病史,血压>22.6/13.2kPa,年龄52~79岁。另外3例血压正常(15/10~17/12kPa),年龄22~48岁。对于年龄较小、血压正常者,也不能除外脑出血的可能性,越是局灶体征轻,越应警惕脑出血的可能。

本组10例在确诊前均被误诊为脑梗死。临床特征不典型的原因可能为:(1)出血量少,病灶范围小,对脑组织压迫和破坏程度轻,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破入脑室的血量不多,因而该部位病损的症状亦较轻。(2)非老年患者脑出血往往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度饮酒、熬夜等[2,3]或脑血管畸形有关,而这些因素常常不被医生重视。老年人容易误诊,这可能因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对疼痛刺激不敏感,且多伴脑萎缩,脑室和脑沟回加宽,对由脑水肿所引起的颅内高压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高龄患者因脑萎缩,反应迟钝,痛阈增高,故颅内压增高症状轻或缺如,临床症状不典型。老年人脑出血不具有独特的症状群,CT扫描对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脑出血患者一般在发病后行CT扫描即可出现高密度灶10~14d后,除出血量大外,一般转为低密度灶。所以CT扫描时间以发病后不超过2周为宜。王耀山[4]报道61~68岁是丘脑出血好发年龄,本组老年患者(52~79岁)7例,占70%。本组病例预后均良好,但高龄患者出血吸收时间长,有再次出血的可能。仅根据临床表现较难确诊,应尽早行颅脑CT扫描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万光绪,李卫,刘军.2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8,12(9):88-89.

[2]李敏霞.50例青年人脑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05,14(7):523-524.

[3]周益平,吴胜军,周伟.青年人脑出血74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1):89-90.

[4]王耀山.50例丘脑出血临床与CT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3,9(2):153.

标签:;  ;  ;  

10例少量脑出血临床误诊与CT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