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妹马进王迎新(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昆山21530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276-02
【摘要】急诊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病人的主要场所,急诊医学具有时间性强、随机性大、涉及面广、纠纷多、责任大等特点,同时还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任务;作为高风险、高强度脑力劳动的特殊职业,长期超负荷工作在医疗工作第一线的临床急诊医务人员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推进,医疗市场风云变幻,医患矛盾难以缓和,各项对急诊医务人员的保障机制不尽完善,医务人员心理与职业的压力也随之逐渐增大。如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成为医院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急诊压力应对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急诊学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给从事急诊医疗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病人的前沿阵地,急诊患者的来源广泛,具有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病情急、危、重等特点,要求医护人员的服务急、快、准,急诊科医生往往是在对病人的既往病史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或者是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采取一些针对性防护措施。此外特殊的工作环境,长期面对患重病、意外伤害、死亡等恶性刺激的病人,致使急诊科医生的压力明显多于同行其他科。2/3的急诊医务人员被认为正忍受着极度的压力与焦虑,职业上的持久压力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1-2]。当前,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问题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事急诊医务人员压力也成为医院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产生压力的来源
1.1特殊的工作环境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病人集中的场所,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医院的前沿阵地,造就了特殊的工作环境。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家常便饭。病人的急病状态;120的警笛声;各种监护设备的报警声;呼吸机;病人的呻吟;家属的吵闹。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医务人员处于高度紧张和应激状态。有研究显示在噪音的强度长期在90db以上的环境中工作能引起头晕、头疼、耳鸣、听力下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急诊医务人员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中,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1.2特殊的工作性质
(1)急诊病人病情急、危、重,且变化快,需随时抢救,医务人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思维能力及娴熟的操作技能。医务人员长期工作在精力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身、心疲惫而致心理疾病。
(2)医院急诊医务人员缺编。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构成了急诊医务人员相对其它科室更突出的工作压力源,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极易导致身心疲惫。
(3)三班倒的工作方式带给压力。频繁的倒班,尤其是夜班扰乱了正常生理节律,不能照顾家庭及孩子,对医务人员生理及心理功能,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有不良影响。
(4)事业竞争带给的压力。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给急诊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否则面临被淘汰的危机,造成大家智能及心理上的压力。
1.3来自于病人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病人及家属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期望值越来越高,急诊由于病人的急病状态,他们求治、求愈心切。要求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病人和家属情绪容易激动,极易发生医患冲突。经常受到漫骂或暴力威胁。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状况的人群,急诊人员是可能遭受暴力袭击的最危险人群。身体和语言暴力对急诊医务人员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出现心理应激。造成急诊医务人员心理产生恐惧、压抑的情绪致使身体状态及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1.4来自于社会的压力(1)救护车经常送昏迷、醉酒、打架斗殴、无陪病人,急诊医务人员会对他们开放绿色通道,实行先救治后挂号,家属来了之后往往拒绝交费,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情绪低落不良心理反应。(2)由于民众法律意识提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一旦产生纠纷,要求医院举证责任例置,举证不了就是医院的缺陷,损坏了医院的声誉,使工作如履薄冰。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记录,容不得丝毫马虎,反复检查,确保正确,造成医务人员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乏。
1.5来自于急诊本身的职业风险
(1)急诊承担着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重任,要求医护人员的服务急、快、准,面对患者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来不及采取针对的防护措施就投入抢救。如乙肝、艾滋、SRAS、甲型mNl流感等。在接触到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急诊人员的职业危险高于其他医疗专业。致使急诊科人员长期处于紧张及焦虑中,造成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3]。
(2)急诊人员经常要面对危重病人,甚至面对病人的死亡,特别是频繁面对意外事故、非正常死亡等恶性刺激。Crohin—Stubbs和RooksH’认为垂死和死亡现象作为刺激除会造成医务人员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会导致继发影响,会使医务人员产生紧张感,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4]。
2应对措施
2.1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中努力营造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同事支持系统。加强噪声管理意识,做好各种仪器的保养和维修,尽量减低监护仪的声音,减少报警发生率,救护车到院时,及时关闭警铃以减少噪音污染,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要轻,减少人员走动,保持室内安静,同时注意对工作人员作息调整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运用科学量化考核方法,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时的注意力,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
2.2建立健全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急诊科内应悬挂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证抢救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对提高急诊工作质量和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急诊医师技术水平和熟练技术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体现急救特点按病情危重程度将患者分诊进入不同区域急救,按轻重缓急组织救治。
2.3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可强调开展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根据心理、身体、家庭状况进行优势互补组合,采取科学、灵活的弹性排班,加强繁忙时段力量,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增加人力,在持续参加抢救患者后医务人员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很大,此时可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充分发挥人力,物力最大的工作效率,以减轻体力消耗,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医护人员身心放松。
2.4加强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力求达到共识,减轻病人和社会带给急诊医护人员的压力面对急、危、重患者正确对待。与病人及家属建立和谐有效的沟通,在工作中应充分体现和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及医疗权,在诊疗过程中,应与患者或家属就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用简而易懂的语言交谈,增强患者或家属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在病情变化预见性方面,力求达成共识[5-6]。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慎独修养和职业技能训练。能力的提升是舒缓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急诊科医护人员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刻苦钻研业务,定期开展系列的抢救应急训练,如:心肺复苏术;呼吸机使用;洗胃;气管插管,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提高急救和操作技能,使自己面对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突发事件,疑难杂症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赢取时间,挽救生命,减轻精神压力,减少身心疾病。
2.5暴力因素的防范加强急诊的安全保卫工作,设立监护系统。保安24小时巡视,医院行政总值班设在急诊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防范暴力事件的发生。医院保卫科可与所在地派出所在急诊科共同设立警务室,给予急诊医务人员安全保障。此外。医护人员应加强自我修养,保持稳定情绪,学会识别潜在的暴力行为,学习与情绪激动的家属和病人沟通的技巧,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强化与情绪激动的家属和病人沟通的技巧,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强化职业法律意识,在尊重维护患者权利的同时,强化自我保护能力。
2.6职业性损害的防范加强职业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感染的危险,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防护手套,操作后用消毒液洗手,避免针刺伤和锐器伤,尽量选用安全型留置针,若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或肥皂冲洗,然后用2%碘酒消毒,到感染科做相关病毒检查,并随访观察,做到早期预防。
2.7增强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处理垂死与死亡病人带给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可实施自我调节;开设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课程;建立有效的疏导机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应激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在生活中尽量看一些美好的事物以减少恐怖、压抑等不良事物对自身的刺激,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准确定位,对年轻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2.8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加强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对差错事故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培养急诊医务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加强急诊业务知识学习,多科交流、总结经验。严格遵守急诊病历书写规范。
2.9适当提高待遇医院在将科室收入作为主要分配依据的同时,应考虑到技术要求、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综合因素,给工作压力大的岗位适当提高待遇,并取得管理层的重视和参与。有学者认为,提高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因此,管理者应经常倾听医护人员的心理感受和工作中的压力,及时进行安抚、反馈,并针对具体情况和问题采取处理措施。
3结论
了解急诊科医护人员工作中压力来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有效缓解急诊科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创建平安医院、和谐医院,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医院重点工作等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SusanG.FormanT.OccupationalStressmanagement:cognitive—behavioralapproaches[J].ChildYouthServRev,1983,5(3):277-287.
[2]DavidC,GlassJ,MeKnightD.Depression,burnout,andpercep—tions0fcontrolinhospitalnurses[J].JConsultClinPsyehol,1993,61(I):147-155.
[3]LindenbaumV.KisselJT.MendellJR.TreatmentapproachesforGulllain—Barresyndromeandchronic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polyradiculonenuropathy[J].Neurolclin,2001.19:187—204.
[4]Cronin—stubbsD,RooksCA?Thestress,socialsupport,andburnoutofcriticalcaremases:theresultofresearch[J].Heart&lung,1985,14(1):31.
[5]Spoth?intensivecarestaffstressersandlifeeventchangesacrossmultiplesettingsandworkunits[J].Heart&Lung,1987,16:278.
[6]谢先明,黎斌兵.增强低年资医师自我保护意识必要性及方法的探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13.
[7]支凯林,金月红.浅谈加强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J],人民军医,2009,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