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胃粘膜幽门螺杆菌基因亚型检测及其与胃疾病的关系

人胃粘膜幽门螺杆菌基因亚型检测及其与胃疾病的关系

论文摘要

前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全世界成年人口中有50%左右携带该菌。目前,病理组织学检查、快速尿素酶实验(RUT)和细菌培养是诊断H.pylori感染的常用方法,但病理组织学检查与观察者经验和观察准确性密切相关,当粘膜上定植的H.pylori过少时,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RUT则要求所检粘膜含有足量细菌,同时它的敏感性受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影响;细菌培养虽然是诊断H.pylori感染最特异的方法,但培养时间长,价格昂贵,敏感性低等缺点不利于其广泛应用。此外,研究发现,个体感染H.pylori后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结局,可能与H.pylori基因亚型的多样性存在某种联系。因此,快速、准确检测H.pylori感染及其致病基因亚型,有助于胃肠疾病的诊治、H.pylori感染预后的判断及根除H.pylori治疗方案的选择。近年来,有学者采用PCR方法直接从活检胃粘膜组织中检测H.pylori基因,用于探讨其与胃疾病关系。Gunn MC et al直接从胃粘膜中检测H.pylori cagA基因,发现其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关。David Y.et al报道,利用无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与H.pylori悬液共培养,提取定植于胃粘膜的菌体DNA后检测cagA和vacA基因,结果与直接检测的H.pylori菌株基因型相似。但是,上述研究并未把粘膜来源的H.pylori基因型与“金标准”菌种来源基因型作比较,因而,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另外,该方法是否容易受黏附在粘膜上的其它细菌或粘膜DNA模板等混杂因素影响,是否准确反映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真实状态,尚不知晓。目的本研究将同一例胃粘膜来源H.pylori-DNA基因亚型与菌种来源H.pylori-DNA基因亚型进行配对比较,以明确两者的符合程度,探讨直接从活检胃粘膜组织中检测幽门螺杆菌用于临床H.pyiori感染判定的可行性,同时探讨不同基因亚型H.pylori感染与胃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本实验共选取217例胃镜受检者(男124例,女93例,年龄19~87岁,平均51.75岁),每例取新鲜胃粘膜2块,其中1块用于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浅表性胃炎(GS)90例、糜烂溃疡(GEU)28例、萎缩性胃炎(GA)70例、胃癌(GC)29例。另1块用于H.pylori分离培养和胃黏膜DNA提取,同时对粘膜DNA和菌种DNA标本行聚合酶链反应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对ureB,cagA,vacA,iceA和baba2基因亚型进行检测。结果胃粘膜来源H.pylori-DNA与菌种来源H.pylori-DNA检测ureB、cagA、vacAs1、vacAm1b、vacAm2、iceA1、iceA2和baba2亚型,两者符合率分别为74.23%,73.39%,93.69%,62.16%,78.16%,89.13%,88.37%和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疾病组间,幽门螺杆菌ureB、csgA、vncAs1、vacAm1b、iceA1、iceA2和baba2亚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A s1m1基因型在浅表性胃炎组(22.22%)分布频率最高,与萎缩性胃炎组(5.7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15 p=0.004;vacA s1m2基因型在萎缩性胃炎组(47.14%)分布频率最高,与浅表性胃炎组(18.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36 p=0.000)。结论胃粘膜直接提取DNA检测幽门螺杆菌基因型可以用于H.pylori感染的快速诊断。VacA s1m1基因型与浅表性胃炎相关,VacA s1m2基因型与萎缩性胃炎相关。

论文目录

  • 一、摘要
  • 1. 中文论著摘要
  • 2. 英文论著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新见解
  • 7. 参考文献
  • 四、附录
  • 1. 综述
  • 2.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绩
  • 3. 致谢
  • 4.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人胃粘膜幽门螺杆菌基因亚型检测及其与胃疾病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