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氢氧化钙溶解度产物测定方法研究

新制氢氧化钙溶解度产物测定方法研究

一、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甘燕芳[1](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发展核心素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不能继续停留在回答“是什么”,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和问题解决等能力。通过分析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结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以及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现状,阐述了课题产生的背景,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以及内容。界定“学习进阶”、“化学单元教学”等概念,依据“SOLO分类理论”、““ADDIE”模型”、“最近发展区”等理论基础,分别调查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动机等现状;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及实验演示的情况,对化学单元教学的了解及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合学习进阶与化学单元教学理论分析了当前化学课堂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学习进阶的化学单元教学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策略:(1)了解学生的基础,确定认知起点;(2)把握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3)编制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流程。教学实施策略:(1)巧设真实情境,调动学习兴趣;(2)设计进阶式问题链,理解知识意义;(3)结合理论指导,深化学科本质;(4)注重整合提升,实现知识关联。教学评价策略:(1)注重及时反馈,确认进阶水平;(2)引导多元评价,实现意义建构;(3)结合课后反思,提高进阶水平。并给出了教学实践的基本流程。为检验所提教学策略和基本流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广西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2014班和2024班实施了教学实践。为了对本课题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过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重点研究了学生在认知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本课题提出的教学策略和基本流程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在促进学生学习化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利用本课题提出的教学策略和基本流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认知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动机表方面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由于本人研究水平与教学水平有限以及实践时间短,实验范围小等原因,本课题所提的教学策略和基本流程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研究结论也有待进一步检验。

李男[2](2020)在《利用轻烧镁粉制备高分散纳米氢氧化镁及其处理NH3-N废水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化利用轻烧氧化镁和高效处理废水中氨氮对于实现我国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拟研究利用机械力化学法/原位表面改性法将轻烧氧化镁转化为高品质的高分散纳米级氢氧化镁,用于解决处理废水的科学问题。目前对于氨氮处理的研究多针对与高于500ppm的超高浓度的氨氮污染水源或者低于50ppm的氨氮废水。本文针对处理中高浓度(NH3-N浓度为200mg/L)的氨氮废水水样,进一步利用磷酸镁铵沉淀法将制备得到的高分散纳米氢氧化镁用于处理含量为200ppm的氨氮废水。经过实验研究得到利用机械力化学法/原位表面改性法制备高分散纳米氢氧化镁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轻烧镁粉:蒸馏水:研磨介质配比为1:4:4、研磨转速为1300 r/min、反应最佳时长为180 min、表面改性剂为1%的聚乙二醇。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样品,经测试计算得到其d50为1.04μm,d90为2.75μm,平均晶粒尺寸为10.7 nm;样品经XRD测试分析产物为结晶度较高的水镁石型氢氧化镁,氧化镁几乎完全水化转化为氢氧化镁,经计算得到产物沉降速度为V=0.067ml/min,与未经改性多的氢氧化镁沉降速度相比大幅度减小。对样品进行了SEM测试并观察样品颗粒形貌为完整度较高的六方片状,薄片厚度为510nm,分散性好,颗粒团聚现象较未经改性的氢氧化镁得到改善。利用此高分散纳米级氢氧化镁处理200mg/L浓度的氨氮废水,获得了较好的氨氮去除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各因素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的效果影响,得到结果:磷酸添加量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最大,氢氧化镁添加量次之,反应时间影响较小,混合时长影响微乎其微。单因素对比实验研究确定了氨氮去除效果最优反应参数为:n(P)/n(N)为0.8、混合时间为20min、n(Mg)/n(N)为2.0、反应时间为18min时,氨氮极限残余浓度为61mg/L。本实验研究不仅对废水中氨氮去除效果较好,而且工艺简单、工艺条件易实现,降低了处理成本,且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刘洋[3](2019)在《水泥砂浆内衬及镀锌管输配膜法淡化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文中认为目前,海水淡化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多缺水城市已经在大量使用海水淡化水作为城市供水的必要补充。海水淡化水水质过于纯净,相比于传统自来水而言,其矿物质含量极少。国内外对于淡化水在不同材质的既有管网以及新管网中的安全输配问题已经有许研究成果,但是在使用新管网输配过程中,也会出现防腐层腐蚀以及某些水质指标超标的现象,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常用解决办法除了改进输配材料和对海水淡化水再矿化外,还有像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之前与自来水进行一定比例的掺混。本课题针对膜法海水淡化水和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掺混后进入市政供水管网的水质稳定性进行探究。淡化水采用海水反渗透出水作为源水,并同引滦水和引江水为水源的自来水进行掺混后进行动态模拟实验,以研究此种水质对新制的内衬水泥砂浆球墨铸铁管和镀锌钢管的水质稳定性和腐蚀控制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几种因素对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和镀锌钢管的腐蚀作用,改变氯离子、总硬度、总碱度、p H和硫酸根离子浓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水泥砂浆内衬新管的腐蚀和新制的镀锌钢管内的水质稳定性。(2)实验结果显示在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和镀锌钢管中,在水中氯离子浓度过高、偏酸性或碱性、以及钙镁离子浓度低的情况下,水体对管材腐蚀较为严重,水体水质不达标,威胁供水安全。(3)通过运用统计方法和SPSS软件对本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构建了硅酸盐溶出模型,逐步回归较全回归模型可以更准确的评价水质稳定性。(4)使用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时,为达到管道内输配水的水质稳定性,引滦水与反渗透海水淡化水的掺混比应在3:1以上,最佳是4:1的掺混比例,使用内衬水泥砂浆的球墨铸铁管时,引江水与淡化水的掺混比应在2:1以上;使用镀锌钢管时,引江水和引滦水与淡化水的掺混比均应为4:1。

张洋洋[4](2019)在《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海工工程将逐渐扩大开发建设规模,同时现服役工程面临日益严重的腐蚀问题。硫铝酸盐系列水泥本体的抗冻融性能、耐海水侵蚀性能以及良好的胶凝性能,保证了其应用于海洋建设工程以及修补加固工程的可行性。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该系列水泥科学理论研究尚浅,尤其是该系列水泥水化产物中很重要的凝胶相-AH3相的微观结构表征及胶凝作用机理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限制了该系列水泥基材料性能的进一步改进。本文利用多种先进现代测试分析技术,表征了硫铝酸盐水泥中A吐相,并通过碱度和温度调控了 AH3相的微观结构,揭示了硫铝酸盐水泥的强度来源和AH3相的胶凝作用机理,为该系列水泥性能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核心工作如下: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水化产物中AH3凝胶相的微观结构。对比了化学合成AH3相和该系列水泥最重要熟料矿物硫铝酸钙(st-ye’elimite)水化生成AH3相的微观结构,发现了水化生成最终稳定状态的AH3相具有类似于晶体的结构,呈微晶态而非无定形。熵值差异、热力学自由能的变化以及不可逆、定向聚集的生长机制可能是微晶AH3相存在的原因。其次,对比了三种硫铝酸钙系列矿物(ss-ye’elimite,Sr-ye’elimite和Ba-ye’elimite)水化生成AH3相微观结构的异同点。研究表明,三种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含量明显不同,并低于st-ye’elimite中AH3相的含量;AH3相的微观构成不同,尽管均呈聚集的薄片状,但对应的AH3相结构中存在少量的Ca、Fe或Sr元素;三种ye’elimite溶液均处于微晶AH3相的平衡态,但AH3相的最终离子积不同,ss-ye’elimite和Sr-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呈纳米晶态,Ba-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呈微晶态。此外,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体系中两种重要的水化产物系统(AFm-AH3和AFt-AH3系统)中AH3相微观结构的异同点,两种系统中AH3相均呈微晶或纳米晶态,但其微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AFt-AH3系统中AH3相的颗粒尺寸较小,该系统中AH3相的离子积均高于同龄期AFm-AH3系统中AH3相的离子积,说明该系统中AH3相的晶粒尺寸较小,同时使用多种晶粒尺寸拟合方法计算得到该系统中AH3相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 nm。分析了碱度和温度调控下AH3相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选用不同的碱度和温度条件,调控AH3相的微观结构,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联系。一方面,提高碱度可以有效激发AH3相晶体的生长。纯水或低碱环境中生成的AH3相具有微晶或纳米晶结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至9 nm,颗粒尺寸大多分布在110nm至210nm范围。高碱环境中生成的AH3相呈良好的晶体状态,平均晶粒尺寸增加至约30-40 nm,颗粒尺寸分布约为800-1400 nm或1000-1500 nm。另一方面,改变温度并不能激发立方晶系硫铝酸钙水化生成AH3相的结晶状态,均呈微晶态;但温度可以激发正交晶系硫铝酸钙水化生成AH3相的结晶状态,可以使其从微晶生长成结晶良好的晶体。此外,通过TEM技术对AH3相纳米结构进行研究,首次直接证实了 AH3相的微晶结构,提高温度可促进AH3相晶体生长,并在80℃高温下AH3相呈单晶结构。揭示了 AH3相的胶凝作用机理。选取不同比例的硫铝酸钙、石膏和石灰,设计水化后生成不同比例AFt与AH3相的反应,通过热力学和实验证明反应的可发生性。进一步对不同比例AFt与AH3相的水泥石宏观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使用XRD、TG-DTG、SEM和MIP等测试分析手段对AH3相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AH3相本体的微晶特性以及良好的填充密实作用,可以显着地贡献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增加其含量可有效提高水泥石的抗压强度。AH3相含量由16.8 wt%减少至2.3 wt%时,水泥石的抗压强度由22.6 MPa减少到9.5 MPa,孔隙率由24%增至32%,中值孔径由138.1 nm增至1439.4 nm,平均孔径由28.9 nm增至326.2 nm。结合水化程度进一步完善AH3相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硫铝酸盐水泥的强度来源。研究发现,硫铝酸钙掺加27.32 wt%石膏时,硫铝酸盐水泥新拌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最高,并且硬化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最高,微观结构最为致密,孔结构最优,水化程度与AH3相含量呈现最佳匹配点。

刘飞[5](2018)在《酸/碱调控的可逆乳状液的制备与转相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我国油田开发的进展,对于开发的精细程度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性质的工作液越来越不能满足油田的要求,在不同使用阶段具有不同性质(润湿性、粘弹性、稳定性、配伍性等)的可逆乳状液对于油田开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比如可逆乳化钻井液可在钻井、完井的不同阶段实现在油基钻井液和水基钻井液之间转化,将油基钻井液和水基钻井液的优势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的钻完井效果。本文研究可逆乳状液的制备方案及转相机理,为可逆乳状液在油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指导。合成出新型可逆乳化剂N,N-二甲基-N’-油酸基-1,4-丁二胺(乳化剂DMOB),优化了合成条件,表征了分子结构。利用乳化剂DMOB制备出可多次重复转相的酸/碱调控的可逆乳状液。通过研究可逆乳状液在不同条件下可逆转相过程中宏观性质(破乳电压、电导率、pH、静置稳定性)变化及微观性质(分散液滴形貌)变化,揭示了油水比升高导致酸致转相难度增加、碱致转相难度降低,不同酸/碱可提供有效H+/OH-数量不同导致转相所需酸/碱加量不同。基于新型可逆乳化剂DMOB及可逆乳状液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种耐高温(180℃)、高密度(1.50g/cm3)、可多次重复可逆转相的可逆乳化钻井液体系,体系组成为:斯卡兰5#白油+25 wt.%氯化钙盐水(油水比:50/50)+1.25g/100mL乳化剂DMOB+2.49g/100mL润湿剂LKD+2.00g/100mL有机土NTC+0.50g/100mL石灰+1.00g/100mL降滤失剂DLG+83.00g/100mL重晶石,所形成可逆乳化钻井液体系与胜利油田用可逆乳化钻井液体系(密度1.20g/cm3、耐温120℃)相比有明显优势,并且具有良好的沉降稳定性,含油钻屑易于处理,滤饼易于清洗。通过研究可逆乳状液转相过程中可逆乳化剂HLB值的变化,利用Zeta电位仪研究油水界面电性质的变化,利用显微镜、冷冻刻蚀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研究可逆乳状液微观性质的变化,通过pH、电导率、破乳电压、静置稳定性、粘度、流变性研究可逆乳状液宏观性质的变化,揭示了可逆乳状液酸致转相与碱致转相的不同转相机制,酸致转相过程是W/O乳状液→W/O/W乳状液→O/W乳状液、碱致转相过程是O/W乳状液→双连续结构→O/W/O乳状液→W/O乳状液,可逆乳状液转相机理为乳状液体系pH值的降低/升高可以使油水界面膜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占比增加/降低,进而使油水界面复合乳化剂HLB值升高/降低,从而引起乳状液微观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乳状液的可逆转相。并从乳状液微观结构、复合油水界面膜角度揭示了有机土对可逆乳状液产生影响的机理为有机土不但分布在油水界面与表面活性剂构成复合乳化剂,而且会影响乳状液微观结构,导致乳状液酸致转相难度升高、碱致转相难度降低、整体稳定性提高。从乳状液体系Zeta电位、乳状液体系稳定原理角度揭示了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产生影响的机理为通过压缩扩散双电层作用可以改变油水界面的构成,与氯化钙对水油密度差的影响作用协同,导致乳状液酸致转相难度降低、碱致转相难度升高、整体稳定性降低。

秦硕[6](2017)在《硫酸和柠檬酸对水泥砂浆的腐蚀规律及其微结构演变》文中认为大量的混凝土和凝胶材料用于污水处理系统。对于许多基础设施,污水中的微生物可以形成侵蚀性的水溶液,这可能会损害胶凝材料,降低材料的使用寿命。在污水环境下,污水处理建筑混凝土要受到各种酸、碱、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腐蚀、机械冲击与磨蚀及气候因素的作用,腐蚀机理非常复杂,涉及到生物科学,材料科学,水处理科学,化学以及结构工程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污水中的酸对于水泥砂浆和水泥净浆的腐蚀机理,设计了专门的试验,用化学硫酸和柠檬酸来模拟加速腐蚀过程,模拟了典型的酸腐蚀环境,研究了不同环境下酸对于水泥砂浆和水泥净浆的腐蚀,得出相关的结论。在模拟实验中,对于不同浓度以及温度的硫酸和柠檬酸对水泥砂浆和水泥净浆样本的腐蚀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对比研究了腐蚀过程中质量和强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酸腐蚀的质量演变规律,并就其腐蚀过程中腐蚀产物进行SEM观察和XRD等分析。其次,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分析确定两者的化学反应级数,建立了水泥石在酸腐蚀环境下的孔隙率变化计算模型。从试验结果分析来看,相同温度下,酸的浓度越高,样本的腐蚀越严重;而相同浓度下,温度的增加,提高了其参与反应物质的化学活性,使反应更迅速,反应程度也更深,腐蚀更易发生,这就意味着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这种腐蚀反应的进行。硫酸腐蚀产物在扫描电镜下为呈细棒状硫酸钙晶须,柠檬酸腐蚀产物则为短棒状柠檬酸钙。两种酸腐蚀的化学反应均为一级反应,其活化能分别为32.6kJ/mol和15.3kJ/mol。用一级反应速率方程λ=a’(1-e-tltb)来表征了酸腐蚀后砂浆质量演变规律,并确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的硫酸和柠檬酸对应的参数’a和tb。在硫酸侵蚀混凝土的化学反应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对硫酸和柠檬酸对水泥石的侵蚀进行了分析对比,建立了水泥石在硫酸和柠檬酸的腐蚀下孔隙率变化的计算模型φ=φ0-VCH(nCH-n0CH)-nSi(VCSH+V0CSH)。在污水环境中,混凝土受到的腐蚀情况更为复杂,是化学和生物化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单一的酸腐蚀试验并不能完全模拟污水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情况。

田俊壮[7](2017)在《增强型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液体无碱速凝剂是一种能使喷射混凝土短时间内迅速凝结硬化的混凝土外加剂。随着喷射混凝土质量要求和施工环境友好型要求的提高,液体无碱速凝剂必将取代传统碱性速凝剂,成为速凝剂的发展方向。现有大多数液体无碱速凝剂存在稳定性差、掺量大和成本高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推广应用。因此研制一种性能优良的液体无碱速凝剂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单组分促凝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为指标,优化了速凝剂母液的组成设计;用稳定剂和增粘剂对速凝剂母液进行复配,经特定工艺合成了一种增强型液体无碱速凝剂(high strength liquid alkali-free flash setting admixture,以下简称HFA);通过凝结时间试验和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HFA与水泥、外掺料和减水剂之间的适应性,并研究了水灰比、温度、掺入时间和搅拌方式对HFA作用效果的影响;通过自由收缩试验,以收缩率为指标,研究了HFA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冻融腐蚀试验和干湿腐蚀试验,以质量损失率和动弹性模量为指标,研究了HFA对水泥砂浆抗冻融腐蚀能力和抗干湿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液相Ca2+浓度、化学结合水量和电阻率等测试方法研究了HFA对水泥浆体水化过程的影响;通过XRD、SEM和TG-DSC等试验方法研究了HFA对水泥浆体的水化产物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HFA的作用机理。在合成HFA的过程中自主制备了一种富含Al2O3的聚合硫酸铝,并提出了新的HFA稳定性和含固量评价方法;HFA的含固量为42.7%,碱含量为0.13%,当HFA掺量为7%时,其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喷射混凝土用速凝剂》国家标准中一等品的要求,且可使水泥砂浆28d抗压强度比达到111.6%;HFA与水泥、外掺料和减水剂之间的适应性良好;与市售速凝剂相比,HFA具有掺量低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可提高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HFA能够加速C3A的水化,促进了早期钙矾石晶体的生成,使水泥浆体迅速凝结硬化,同时,HFA还能促进C3S的水化,缩短诱导期,生成大量C-S-H凝胶,新生成的C-S-H凝胶填充水泥石孔隙,使其结构更致密,强度提高。

陈世华[8](2017)在《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易错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块一、化学实验的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易错点1实验安全意识例1.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正确的是()A.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瓶口检查是否漏气B.配制混酸时,将浓硝酸缓慢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连接仪器时,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润湿的玻璃管插入

杨翠杰[9](2016)在《菱镁矿生产氢氧化镁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菱镁矿作为一种天然的碳酸镁矿物,是镁的主要来源,也可以用来生产各类镁质产品。这些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我国菱镁矿储量丰富,但随着高品位菱镁开采,产生了大量的低品位菱镁矿。低品位菱镁矿含有Ca、Si、Fe等杂质,并且低品位菱镁矿的大量堆积,不仅侵占土地而且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实现低品位菱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已迫在眉睫。氢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和中间体,具有阻燃、消烟、填充安全、价格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医药、电子、化工、冶金等领域,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低品位菱镁矿为原料,提出了制备氢氧化镁的新工艺路线,并探讨了其可行性及工艺条件,对于实现低品位菱镁矿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了菱镁矿煅烧制备轻烧粉的工艺条件,得出适宜煅烧条件:煅烧温度为750℃,煅烧时间2 h,轻烧粉的活性最高。其次,对硫酸铵浸取轻烧氧化镁的控制过程研究。通过设计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速度、不同的蒸氨条件及不同Mg2+浓度条件下等因素对浸取过程的影响。研究得出:硫酸铵浸取轻烧粉过程主要由氨解吸控制,强化该过程的措施为提高氨的解吸速率;Mg2+浓度对浸取平衡转化率有明显影响,初始Mg2+浓度越高,轻烧粉浸取率越低。并确定铵浸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为常压,硫酸铵浓度为0.06 mol/L,硫酸铵与轻烧粉的物料比1.2:1,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 h,搅拌速率为400 r/min,轻烧粉粒度96μm,空气气速13.44 mL/min,镁的浸出率可达到95%以上。通过X射线衍射检测,所得样品为硫酸镁。最后,采用石灰乳法沉镁,并引入氯化钙为中间体,解决了硫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分离问题。通过实验考察了石灰乳与氯化镁溶液制备氢氧化镁过程中氯化镁溶液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速率、陈化时间对合成氢氧化镁的影响,确定适宜工艺条件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钙比1:0.95,Ca(OH)2浓度1.79 mol/L,MgCl2浓度0.1 mol/L,加料时间为30 min,反应温度80℃,搅拌速率50 r/min,陈化时间1 h。氢氧化镁的含量在97%以上。其样品颗粒呈片状,厚度约为100 nm。

张秀球,吴南萍,黎国华,王笃年,刘孝元,戈益超,曾应超,毛杨林[10](2015)在《2015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文中研究指明

二、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习进阶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及国内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设计
2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3 学习进阶与化学单元教学的课堂教与学的现状调查
    3.1 编制问卷和实施调查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学习进阶与化学单元教学的师生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4 高中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的学习进阶框架建构
    4.1 “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的相关概念分析
    4.2 进阶变量的确定
    4.3 进阶层级及学习表现的制定
    4.4 “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的学习进阶框架的初步建构
    4.5 基于学习进阶的化学单元教学的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5 基于学习进阶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目的和实践内容
    5.2 实践对象与实践时间
    5.3 实验变量与控制
    5.4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研究方法
    5.5 教学案例及分析
6 实践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6.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6.2 实验班和对照班化学成绩的变化
    6.3 教学前后实验班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一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方法、态度和动机的现状调查
    附录2 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将学习进阶和单元教学结合运用情况的调查
    附录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
    附录4 高中新课标对选择性必修3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主题的要求
    附录5 高中新课标对必修1、2及选修4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主题的相关要求
    附录6 教学案例1——铁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附录7 教学案例2——铝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附录8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问卷
    附录9 前测问卷第一部分填空题评分标准
    附录10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后测问卷
    附录11 后测问卷第一部分填空题评分标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利用轻烧镁粉制备高分散纳米氢氧化镁及其处理NH3-N废水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氢氧化镁性质和结构
    1.3 纳米材料的性质
    1.4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1.4.1 固相法
        1.4.2 气相法
        1.4.3 液相法
    1.5 纳米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
        1.5.1 湿法改性
        1.5.2 干法改性
    1.6 纳米氢氧化镁的应用
        1.6.1 阻燃剂
        1.6.2 抗菌剂
        1.6.3 脱硫剂
        1.6.4 废水处理剂
        1.6.5 氢氧化镁的其他用途
    1.7 国内外纳米氢氧化镁生产及研究现状
        1.7.1 纳米氢氧化镁国内外生产现状
        1.7.2 纳米氢氧化镁国内外研究现状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二章 机械研磨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装置
        2.1.4 产品表征
    2.2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浆料固液比
        2.3.2 物料最优反应质量
        2.3.3 搅拌磨搅拌速率-研磨时间
        2.3.4 氧化镁的水化过程机理研究
        2.3.5 氢氧化镁结晶过程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纳米氢氧化镁原位表面改性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制备高分散性纳米氢氧化镁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改性剂的选择与用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分散纳米氢氧化镁处理氨氮废水
    4.1 引言
    4.2 高分散纳米氢氧化镁处理氨氮废水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正交试验
        4.3.2 单因素对比试验
        4.3.3 确定最优工艺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水泥砂浆内衬及镀锌管输配膜法淡化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世界水资源现状
        1.1.2 国内水资源现状
        1.1.3 国内外海水淡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判别指标
        1.2.2 给水管网化学稳定影响因素
        1.2.3 给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的控制方法
        1.2.4 反渗透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管网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水质
        2.2.1 试验水样的配制
        2.2.2 不同地区反渗透淡化水的比较
        2.2.3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前预处理
        2.3.2 监测指标及方法
        2.3.3 表征分析
第3章 水质因素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3.1 氯离子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3.1.1 浊度的变化
        3.1.2 pH的变化
        3.1.3 碱度的变化
        3.1.4 总硬度的变化
        3.1.5 氯离子对硅酸盐溶出的影响
    3.2 碱度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3.2.1 浊度的变化
        3.2.2 pH的变化
        3.2.3 碱度的变化
        3.2.4 总硬度的变化
        3.2.5 碱度对硅酸盐溶出的影响
    3.3 pH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3.3.1 浊度的变化
        3.3.2 pH的变化
        3.3.3 碱度的变化
        3.3.4 总硬度的变化
        3.3.5 pH对硅酸根溶出的影响
    3.4 硫酸根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3.4.1 浊度的变化
        3.4.2 pH的变化
        3.4.3 碱度的变化
        3.4.4 总硬度的变化
        3.4.5 硫酸根对硅酸盐溶出的影响
    3.5 总硬度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3.5.1 浊度的变化
        3.5.2 pH的变化
        3.5.3 碱度的变化
        3.5.4 总硬度的变化
        3.5.5 总硬度对硅酸盐的溶出影响
    3.6 硅酸盐的溶出模型研究
        3.6.1 全回归模型
        3.6.2 逐步回归
        3.6.3 硅酸盐经验统计模型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质因素对镀锌钢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4.1 pH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1.1 pH的变化
        4.1.2 浊度的变化
        4.1.3 总硬度的变化
        4.1.4 总碱度的变化
        4.1.5 pH对总锌溶出的影响
        4.1.6 总铁的变化
    4.2 碱度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2.1 pH的变化
        4.2.2 浊度的变化
        4.2.3 总硬度的变化
        4.2.4 总碱度的变化
        4.2.5 碱度对总锌溶出的影响
        4.2.6 总铁的变化
    4.3 总硬度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3.1 pH的变化
        4.3.2 浊度的变化
        4.3.3 水中总硬度的变化
        4.3.4 总碱度的变化
        4.3.5 总硬度对总锌的溶出影响
        4.3.6 总铁的变化
    4.4 氯离子对镀锌钢管中的水质稳定性影响
        4.4.1 pH的变化
        4.4.2 浊度的变化
        4.4.3 总硬度的变化
        4.4.4 总碱度的变化
        4.4.5 氯离子对总锌的溶出影响
        4.4.6 总铁的变化
第5章 反渗透淡化水与自来水的掺混比研究
    5.1 试验水质和监测指标
        5.1.1 试验源水水质
        5.1.2 试验掺混水质
        5.1.3 监测指标
    5.2 一级反渗透掺混水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2.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2.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2.3 与引江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2.4 与引滦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3 二级反渗透掺混水对水泥砂浆内衬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3.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3.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3.3 与引江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3.4 与引滦水掺混的硅酸根变化
    5.4 一级反渗透掺混水对镀锌钢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4.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4.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5 二级反渗透掺混水对镀锌钢管中水质稳定性影响
        5.5.1 与引江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5.2 与引滦水掺混的浊度变化
    5.6 管材的腐蚀性研究
        5.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6.2 试片的XRF检测与分析
        5.6.3 试验装置
        5.6.4 腐蚀试验前后蚀片变化情况
        5.6.5 XRD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代表的意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海工混凝土发展及其受损情况
        1.1.2 硫铝酸盐水泥与海工工程
        1.1.3 研究意义
    1.2 硫铝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与制备
    1.3 硫铝酸钙研究现状
        1.3.1 硫铝酸钙烧成制度研究
        1.3.2 硫铝酸钙晶体结构研究
    1.4 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研究现状
        1.4.1 硫铝酸钙单矿物水化研究
        1.4.2 C_4A_3S-C_2S-CSH_2-CH-H_2O体系水化研究
        1.4.3 外部因素对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的影响
    1.5 AH_3相研究现状
        1.5.1 化工中AH_3相研究
        1.5.2 水泥中AH_3相研究
    1.6 研究现状分析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硫铝酸钙水化生成的AH_3相微观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2.2.1 AH_3-C相的合成
        2.2.2 AH_3-H相的制备
        2.2.3 表征方法
    2.3 不同pH的AH_3-C相
        2.3.1 XRD分析
        2.3.2 TGA-DTG分析
        2.3.3 SEM/TEM分析
    2.4 st-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_3-H相
        2.4.1 XRD和TGA-DTG分析
        2.4.2 SEM分析
    2.5 AH_3-H相的纳米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硫铝酸钙晶体结构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3.2.1 不同晶体结构ye'elimite矿物的烧成
        3.2.2 不同AH_3相的制备
        3.2.3 表征方法
    3.3 不同晶体结构的ye'elimite矿物
    3.4 ye'elimite晶体结构对水化的影响
    3.5 ye'elimite晶体结构对AH_3相的影响
        3.5.1 AH_3相微观结构相似点
        3.5.2 AH_3相微观结构相异点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AFt/AFm-AH_3水化产物系统中AH_3相微观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4.2.1 AFm-AH_3和AFt-AH_3系统的设计及AH_3相的制备
        4.2.2 表征方法
    4.3 AFm-AH_3和AFt-AH_3系统的建立
    4.4 两种系统中AH_3相的结晶状态
    4.5 AH_3-H相晶粒尺寸计算
    4.6 两种系统中AH_3相的相异点
    4.7 本章小结
5 碱度和温度调控下AH_3相的微观结构演变
    5.1 引言
    5.2 碱度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2.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5.2.2 不同碱环境中的物相演变
        5.2.3 Rietveld分析和AH_3相晶粒尺寸计算
        5.2.4 液相及AH_3相离子积分析
        5.2.5 形貌分析
    5.3 温度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3.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5.3.2 温度对ss-ye'elimite水化生成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3.3 温度对st-ye'elimite水化生成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5.4 本章小结
6 AH_3相对CSA水泥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胶凝作用机理
    6.1 引言
    6.2 C_4A_3S-CSH_2-CH-H_2O水化系统的热力学计算及实验验证
        6.2.1 热力学计算证明
        6.2.2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6.2.3 Rietveld定量分析
        6.2.4 TGA-DTG定量分析
    6.3 AH_3相胶凝作用
        6.3.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6.3.2 水泥石抗压强度规律
        6.3.3 水化产物物相组成
        6.3.4 AH_3相对水泥石的贡献
    6.4 AH_3相及水化程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4.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6.4.2 流变-抗压强度规律及其机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酸/碱调控的可逆乳状液的制备与转相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乳状液的转相与可逆乳状液
        1.2.2 不同影响因素控制的可逆乳状液
        1.2.3 可逆乳状液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可逆乳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新型可逆乳化剂的合成
        2.2.1 新型可逆乳化剂的设计
        2.2.2 合成反应温度优化
        2.2.3 合成原料配比优化
        2.2.4 合成加料方式优化
        2.2.5 合成反应时间优化
    2.3 新型可逆乳化剂的表征
        2.3.1 红外光谱分析表征
        2.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征
        2.3.3 质谱分析表征
        2.3.4 元素分析表征
    2.4 新型可逆乳化剂性能研究
        2.4.1 不同表面活性剂制备可逆乳状液性能研究
        2.4.2 不同可逆乳化剂热重分析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逆乳状液体系构筑及转相影响因素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可逆乳状液体系研究
        3.2.1 油相种类优化
        3.2.2 可逆乳化剂用量优化
        3.2.3 油水比对转相的影响研究
    3.3 可逆乳状液体系制备工艺研究
        3.3.1 初始乳状液制备工艺研究
        3.3.2 酸致转相工艺研究
        3.3.3 碱致转相工艺研究
    3.4 酸对转相的影响研究
        3.4.1 酸液类型对酸致转相的影响研究
        3.4.2 酸液浓度对酸致转相的影响研究
    3.5 碱对转相的影响研究
        3.5.1 碱液类型对碱致转相的影响研究
        3.5.2 碱液浓度对碱致转相的影响研究
    3.6 可逆乳状液多次重复转相性能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逆乳状液应用室内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油水比对可逆乳化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4.3 有机土用量对可逆乳化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4.4 降滤失剂用量对可逆乳化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4.5 可逆乳化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性能研究
    4.6 可逆乳化钻井液多次重复可逆转相性能研究
    4.7 可逆乳化钻井液沉降稳定性研究
    4.8 可逆乳化钻井液含油钻屑处理性能研究
    4.9 可逆乳化钻井液滤饼清洗性能研究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逆转相机理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可逆乳化剂的酸/碱响应机理研究
        5.2.1 乳化剂分子结构对酸/碱的响应
        5.2.2 油水界面电性质对酸/碱的响应
        5.2.3 乳化剂HLB值对酸/碱的响应
    5.3 可逆乳状液转相机理研究
        5.3.1 微观结构表征
        5.3.2 酸致转相机理
        5.3.3 碱致转相机理
    5.4 有机土对可逆乳状液影响机理研究
        5.4.1 有机土对酸致转相的影响
        5.4.2 有机土对碱致转相的影响
    5.5 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影响机理研究
        5.5.1 氯化钙对酸致转相的影响
        5.5.2 氯化钙对碱致转相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硫酸和柠檬酸对水泥砂浆的腐蚀规律及其微结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生活污水系统的腐蚀现状
        1.2.2 污水对混凝土腐蚀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污水环境下酸对混凝土腐蚀影响与相关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试验方法
    2.1 试件制备
        2.1.1 原材料
        2.1.2 配合比设计
    2.2 试验装置
    2.3 混凝土宏观及微观测试
        2.3.1 宏观性能
        2.3.2 微观结构
        2.3.3 滴定
        2.3.4 孔隙率的测定
第三章 酸腐蚀环境下水泥砂浆的宏观劣化行为研究
    3.1 酸溶液浸泡环境下水泥砂浆宏观分析
        3.1.1 外观形貌
        3.1.2 质量
        3.1.3 抗压强度
    3.2 反应级数的确定
        3.2.1 硫酸腐蚀过程的化学反应级数
        3.2.2 柠檬酸腐蚀过程的化学反应级数
    3.3 酸腐蚀质量演变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酸腐蚀环境下水泥石的微观结构变化
    4.1 酸溶液浸泡环境下水泥石表面形貌变化
    4.2 XRD
    4.3 TGA
    4.4 两种酸侵蚀下的水泥石孔结构演变规律
        4.4.1 硫酸腐蚀中的化学反应
        4.4.2 柠檬酸中的化学反应
        4.4.3 CH和H_2SO_4的反应
        4.4.4 CH和C_6H_8O_7的反应
        4.4.5 水泥石的孔结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增强型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速凝剂促凝机理综述
        1.2.1 水泥水化机理
        1.2.2 速凝剂促凝机理
    1.3 速凝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外速凝剂研究现状
        1.3.2 国内速凝剂研究现状
        1.3.3 速凝剂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液体无碱速凝剂制备用原材料
        2.1.2 液体无碱速凝剂性能检测用原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稳定性评价方法
        2.3.2 含固量评价方法
        2.3.3 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2.3.4 砂浆体积稳定性测定方法
        2.3.5 砂浆耐久性试验方法
        2.3.6 液相Ca~(2+)浓度测定方法
        2.3.7 电阻率试验方法
        2.3.8 化学结合水试验方法
        2.3.9 微观结构表征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强型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制备
    3.1 单组分促凝效果
        3.1.1 A组分
        3.1.2 B组分
        3.1.3 C组分
        3.1.4 D组分
    3.2 正交试验
        3.2.1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的确定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 速凝剂母液的优化与复配
        3.3.1 E组分与速凝剂母液优化
        3.3.2 F组分与速凝剂母液复配
    3.4 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制备
        3.4.1 A组分的合成
        3.4.2 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制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强型液体无碱速凝剂的性能评价
    4.1 HFA最佳用量的确定
        4.1.1 凝结时间
        4.1.2 砂浆强度
    4.2 HFA与水泥适应性研究
        4.2.1 不同品种水泥
        4.2.2 不同存放时间的水泥
    4.3 HFA与外掺料和减水剂适应性研究
        4.3.1 外掺料
        4.3.2 减水剂
    4.4 HFA作用效果影响因素
        4.4.1 水灰比
        4.4.2 环境温度
        4.4.3 掺入时间
        4.4.4 搅拌方式
    4.5 HFA对水泥砂浆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4.6 HFA对水泥砂浆耐久性的影响
        4.6.1 干湿腐蚀性能
        4.6.2 冻融腐蚀性能
    4.7 HFA与其他速凝剂产品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强型液体无碱速凝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液相Ca~(2+)浓度测定
    5.2 化学结合水量测定
    5.3 无电极电阻率测定
    5.4 XRD分析
    5.5 SEM分析
    5.6 TG-DSC分析
    5.7 HFA的速凝机理研究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菱镁矿生产氢氧化镁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菱镁矿概述
        1.1.1 菱镁矿资源概述
        1.1.2 菱镁矿的用途
        1.1.3 我国菱镁矿应用现状
    1.2 氢氧化镁
        1.2.1 氢氧化镁性质
        1.2.2 工业氢氧化镁行业标准
    1.3 国内外氢氧化镁的应用
        1.3.1 阻燃领域
        1.3.2 环保领域
        1.3.3 食品领域
        1.3.4 其它领域
    1.4 氢氧化镁的制备及现状
        1.4.1 氢氧化镁制备
        1.4.2 国内外氢氧化镁生产现状
    1.5 课题提出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菱镁矿煅烧制备活性氧化镁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菱镁矿煅烧机理
        2.2.1 菱镁矿煅烧原理分析
        2.2.2 菱镁矿煅烧动力学分析
    2.3 氧化镁活性分析
        2.3.1 氧化镁活性实质分析
        2.3.2 氧化镁活性测定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菱镁矿煅烧制备活性氧化镁
    3.1 引言
    3.2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化学试剂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4 实验装置
        3.2.5 实验方法
        3.2.6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菱镁矿热重分析
        3.3.2 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活性的影响
        3.3.3 煅烧时间对分解率的影响
        3.3.4 不同煅烧时间XRD表征
    3.4 产物检测及分析
        3.4.1 产物XRD分析
        3.4.2 产物XRF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酸铵浸取轻烧氧化镁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实验
        4.2.1 试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原理
        4.2.4 实验方法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粒径对浸出率的影响
        4.3.2 氨气和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3 物料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4.3.4 硫酸铵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5 搅拌强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浸出率影响
        4.3.7 空气流速对浸出率影响
        4.3.8 镁离子对浸出率影响
    4.4 产物检测与分析
        4.4.1 产物XRD分析
        4.4.2 产物XRF分析
        4.4.3 滤渣XRD分析
        4.4.4 滤渣XRF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硫酸镁-石灰乳法制备氢氧化镁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药品
        5.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5.2.4 实验原理
        5.2.5 实验方法
        5.2.6 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氯化镁浓度对合成氢氧化镁的影响
        5.3.2 反应温度对合成氢氧化镁的影响
        5.3.3 加料时间对合成氢氧化镁的影响
        5.3.4 搅拌速率对合成氢氧化镁的影响
        5.3.5 陈化时间
    5.4 分析及表征
        5.4.1 氢氧化镁XRD分析
        5.4.2 氢氧化镁SEM分析
        5.4.3 氢氧化镁TG-DTA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新制氢氧化钙溶度积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习进阶的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D]. 甘燕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利用轻烧镁粉制备高分散纳米氢氧化镁及其处理NH3-N废水应用基础研究[D]. 李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3]水泥砂浆内衬及镀锌管输配膜法淡化水的水质化学稳定性[D]. 刘洋. 天津大学, 2019(01)
  • [4]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D]. 张洋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5]酸/碱调控的可逆乳状液的制备与转相机理研究[D]. 刘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硫酸和柠檬酸对水泥砂浆的腐蚀规律及其微结构演变[D]. 秦硕.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2)
  • [7]增强型液体无碱速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田俊壮. 长安大学, 2017(03)
  • [8]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易错点[J]. 陈世华. 试题与研究, 2017(05)
  • [9]菱镁矿生产氢氧化镁新工艺研究[D]. 杨翠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10]2015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J]. 张秀球,吴南萍,黎国华,王笃年,刘孝元,戈益超,曾应超,毛杨林.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Z1)

标签:;  ;  ;  ;  ;  

新制氢氧化钙溶解度产物测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