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祁阳县黎家坪镇一中426100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升华,是一节课中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能达到共鸣,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把握知识与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的高效性。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问题、练习作业设计几个方面谈谈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把握好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是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保障。一节语文课中能完成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老师所教的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能用短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一、目标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每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目标设计,教学效果奔何而来?教学目标的设计决定着整个教学方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确定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先要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把适合本班学生的课时目标在心中构建起来,在教案中设计,在学案中具体体现,让学生奔着目标而学。
二、方法灵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就要看教师用怎样的方法组织教学了。教师运用能让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课堂所认可的好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为前提,我们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我们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如在教《黄河颂》时,我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要求学生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接下来小组合作学习,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深层次的学习之中。
三、问题科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高潮
设计教学方法,要思考学生学习方法,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点燃学生求知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陋室铭》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文中“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对学生创新要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支持,对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给予正确引导,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并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进行积极的发表,使学生对自己动手、动口以及动脑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作业精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作业是检验课堂学习的最好证明,也是学习效果巩固的必需;依据目标设计的作业,就学生完成情况可以洞察教学效果,还能知晓教学中的不足。依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只有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秉承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继续探索,不断反思,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参考文献
[1]赵荣娟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20期。
[2]余忠旭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探讨.中学语文,2014年27期。
[3]王建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微.新课程,下旬,2013年5期。
[4]陈庆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素质教育,2013年2月总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