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7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原因

中国37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原因

论文摘要

工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工业行业种类繁多,行业的自身特征也是千差万别,其技术供给能力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旨在通过评价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识别我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找到相应的造成技术供给能力差异的原因。因此,从目前中国工业行业的特征出发,横向对比不同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并找到造成差异的原因,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整个工业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关于技术供给的研究现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或者区域技术供给能力评价和微观层面上的企业供给能力评价,对于中观层面即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研究也往往聚焦于某一类行业,比如高科技行业和、先进制造业,而缺乏对整个工业行业内部的对比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并且找到工业行业技术供给的两种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提出了EIOA(environment、input、output、absorb)测度指标体系,将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分解为四个方面技术供给环境、技术供给投入、技术供给产出、技术供给吸收的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到了2004—2006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的技术供给能力进行了综合排名的差异,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在结果分析中,运用了单年度行业间对比和跨年度单行业的分析方法,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中国37个工业行业三年间技术供给能力变化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已有文献的研究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2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2.1 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理论基础
  • 2.1.1 技术需求的界定
  • 2.1.2 技术供给的界定
  • 2.1.3 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界定
  • 2.2 工业行业技术供给两种机制
  • 2.2.1 工业行业技术供给的实现主体
  • 2.2.2 工业行业技术供给的外生机制
  • 2.2.3 工业行业技术供给的内生机制
  • 2.3 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影响因素
  • 2.3.1 技术供给环境
  • 2.3.2 技术供给投入
  • 2.3.3 技术供给产出
  • 2.3.4 技术供给消化吸收
  • 3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框架
  • 3.1.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 3.2 EIOA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2 评价指标变量的解释
  • 3.3 因子分析法在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 3.3.1 因子分析法的适用性说明
  • 3.3.2 因子分析法的模型及基本步骤
  • 4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原因
  • 4.1 2006年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差异及原因
  • 4.1.1 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4.1.2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1.3 2006年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综合排名
  • 4.1.4 行业间视角下排名差异的原因
  • 4.2 2004—2006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动态变化及原因
  • 4.2.1 2004-2006年中国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排名的动态变化
  • 4.2.2 单个行业视角下排名动态差异的原因
  • 4.2.3 行业间视角下排名动态差异原因
  • 5 结论及政策结论
  • 5.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6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基础数据
  • 附录B 2005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基础数据
  • 附录C 2004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基础数据
  • 附录D 2006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基础数据标准化处理
  • 附录E 2005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基础数据标准化处理
  • 附录F 2004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基础数据标准化处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完善县级农业技术供给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13(21)
    • [2].生涯技术供给侧:让中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08)
    • [3].以技术供给推动产业结构调整[J]. 发展 2009(05)
    • [4].生涯技术供给侧:让中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J]. 浙江教育科学 2016(02)
    • [5].我国公共技术供给研究评述[J]. 科学管理研究 2014(02)
    • [6].区域技术转移中东部地区技术供给能力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04)
    • [7].从“TD”到“TD-S”:建立在制度供给约束下中国电信业战略转型的一个分析框架[J]. 中国软科学 2009(04)
    • [8].基于论文和专利分析方法的产业技术供给能力研究——以广州市新材料产业为例[J]. 图书情报导刊 2019(08)
    • [9].基于包容性创新的技术供给及其驱动效应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0].技术供给侧与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测度研究——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J]. 财经理论研究 2018(01)
    • [11].科学企业家:如何穿越生死之海[J]. 留学生 2015(13)
    • [12].技术预见、技术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浅析[J]. 科技经济市场 2008(07)
    • [1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20)
    • [14].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类研究[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4(09)
    • [15].浅析“灰度思维”突破产业边界:绿色技术供给路径探索[J]. 商业经济 2019(04)
    • [16].京津冀企业的综合实力及创新力[J]. 前线 2017(12)
    • [17].汇聚创新资源 推动创新发展[J]. 广西经济 2016(09)
    • [18].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技术供给途径需求比较[J]. 甘肃科技 2015(21)
    • [19].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6)
    • [20].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J]. 石河子科技 2019(04)
    • [21].后合资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8(03)
    • [2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应对策略——基于“毒姜”事件的调查[J]. 中国蔬菜 2015(02)
    • [23].新常态下重在增加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供给[J]. 湖北农机化 2016(03)
    • [24].广州研发外包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14)
    • [25].技术供给[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09(03)
    • [26].新基建,新动能[J]. 智能制造 2020(04)
    • [27].技术供需协同视角下中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8].中国需补创新短板 应建立创新者保护制度[J]. 现代商业银行 2017(04)
    • [29].台湾产业技术外部创新与价值危机[J]. 亚太经济 2009(03)
    • [30].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标签:;  ;  ;  ;  

    中国37个工业行业技术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