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金融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证券价格、利率及汇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的波动。企业为满足其理财的多种需要,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但会计准则跟不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业务发展的节拍,致使实务界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出现混乱,企业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可比性都严重不足。然而衍生金融工具长期作为表外业务处理,其主要原因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签订的远期合约不符合现行的会计理论,从而影响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如何建立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在内的监督管理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二十一世纪十大会计难题之一。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到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直至学术界,都不遗余力地对其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探讨,不断产生的新思路,充实着会计理论框架。2003年12月1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IAS39进行了修订,进一步确定并全面推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本文共分五个部分来诠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有关问题。第一部分,衍生金融工具概述。这一部分笔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一般概念性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功能、特征、产生、发展及在国际和我国发展的概况,同时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冲击。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对现有的知识和研究观点进行了必要的归纳,并从作者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看法,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铺垫。第二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会计确认主要是解决某一项目究竟应在什么时间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这一部分为文章核心部分。首先,笔者阐述了会计确认的一般理论,即必须符合如下三个条件①该项目符合某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②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③与该项目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其次,笔者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的特殊性,即它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所以无法沿用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一直作为会计处理上的表外业务。笔者认为应当绕开“形式上的过去交易和事项”的约束,着眼于“事实上的未来经济利益和损失”。第三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会计计量主要是解决某一项目以什么金额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这一部分也是文章核心部分。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方面,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等五种会计计量属性。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可以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公允价值与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之间不是一种平行关系,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等五种计量属性都可以界定为特定时态下的公允价值;反之,基于现有的会计计量属性来看公允价值,则公允价值必须通过某一具体的会计计量属性来体现自己。并从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选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方面对公允价值计量是其最佳计量属性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与列报方式。会计报告是对会计信息的揭示或表达。这一部分笔者简单阐述了国内以及国际财务报告的现状,并对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内表外列报的内容进行了论述。第五部分,中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探讨。该部分则对我国实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障碍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如何实施从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①财务会计理论重构②结合金融学中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模型以及应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对其进行计量。③加快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制度建设。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规范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内容多为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较少有对现有的理论成果做出创新,特别是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吸收IASC和FASB有关会计计量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到会计报表中,并结合我国的衍生工具的发展状况,提出发展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和相关会计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