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呼吸机治疗探讨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儿科学
作者: 赵玉祥
导师: 刘家浩
关键词: 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静脉营养,盐酸氨溴索,围生期高危因素,预后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目的:1.探讨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2.分析其它措施对机械通气患儿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4年12月在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行呼吸机治疗的86例呼吸衰竭新生儿资料,探讨机械通气及相关措施的应用,比较肺透明膜病(HMD)患儿治愈组与未愈组围生期因素、入院时体温、呼吸机参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静脉营养天数、肺表面活性物质(PS)和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的应用等差异。结果:1.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愈率为7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0.2%,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2.HMD治愈组与未愈组5分钟Apgar评分、呼吸机初调参数及最高参数中的吸入氧浓度(FiO2)、呼吸频率(RR)、呼气末正压(PEEP)、吸气时间(Ti)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宫内窘迫、最高参数中的吸气峰压(PI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营养应用天数、PS和沐舒坦的应用等方面,治愈组与未愈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3.HMD患儿PS应用组呼吸机参数最高PIP、最高FiO2及其维持时间明显低于未用组(P<0.05);HMD患儿沐舒坦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前者上机期间平均每天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后者(P<0.05)。结论:呼吸机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主要并发症。加强围生期高危因素的预防,及时防治并发症,合理使用呼吸机,同时应用PS、静脉营养和沐舒坦等辅助措施可提高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愈率。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新生儿常频通气的应用进展
1.1 呼吸机性能的改进
1.1.1 漏气自动补偿功能
1.1.2 同步触发技术
1.1.3 近端传感技术应用
1.1.4 其它性能的改进
1.2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临床应用
1.3 机械通气模式的发展
1.4 新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临床应用
2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iNO)
2.1 iNO 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2.2 iNO 的临床应用指征
2.3 iNO 目前存在的问题
2.4 iNO 的联合治疗:
3 高频通气
3.1 高频通气的概述
3.2 高频通气的适应症
3.3 高频通气与常频通气的比较
3.3.1 通气的比较
3.3.2 压力监测问题的比较
3.3.3 病理生理问题的比较
4 体外膜肺(ECMO)的应用
4.1 体外膜肺(ECMO)的概述
4.2 ECMO 的治疗对象和应用指征
4.3 EMCO 治疗的禁忌症
5 液体通气(LV)
5.1 LV 的概述
5.2 LV 的治疗原理
6 负压通气
7 问题与展望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机械通气
1.机械通气指征
2.呼吸衰竭诊断标准
3.插管方法及初始通气模式的选择
4.呼吸机参数预调
5.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护
6.呼吸机的撤离
7.气道分泌物的采集和培养
三.机械通气患儿的其它辅助措施
1.静脉营养
2.肺表面活性物质
3.盐酸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
4.丙种球蛋白
5.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输血支持
四.统计学处理
五.典型病例
第二章 结果
1. 临床转归
2.合并症
3.三种主要疾病的呼吸机参数
4.机械通气并发症
5.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
5.1 围生期因素对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
5.2 呼吸机参数对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
5.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
6.其它相关辅助措施
6.1 静脉营养
6.2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
6.3 沐舒坦
6.4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输血
6.5 丙种球蛋白
第三章 讨论
一. 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1. 机械通气对患儿的治疗作用和上机时机的把握
2. 通气模式的选择
3. 机械通气参数的调节
4.机械通气的监护
5. 呼吸机的撤离
6.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7. HMD 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
二.其它辅助措施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作用
1.静脉营养
2.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
3.盐酸氨溴索(沐舒坦)的应用
4.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5.新生儿转运在 NICU 中的临床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无创高频振荡通气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D]. 翟蕊蕊.山东大学2018
- [2].湖南省某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赖娟.中南大学2010
- [3].19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 王芳.广西医科大学2015
- [4].延边地区新生儿呼吸衰竭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蒋道菊.延边大学2014
- [5].34周及以上新生儿呼吸衰竭病死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牟劲松.中南大学2010
- [6].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张晓坤.昆明医学院2010
- [7].深圳市新生儿呼吸衰竭流行病学调查与评价[D]. 高镝.中国医科大学2009
- [8].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高频振荡通气时机及早期氧合参数监测意义的探讨[D]. 崔兆芳.青岛大学2013
- [9].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临床分析研究[D]. 李征.山东大学2009
- [10].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分析[D]. 赵媛.中国医科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不同胎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分析[D]. 韩庆华.暨南大学2007
- [2].新生儿败血症早发型与晚发型的临床意义探讨[D]. 文茂.重庆医科大学2007
- [3].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建立及窒息儿心功能监测[D]. 曲妮燕.暨南大学2006
- [4].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79例临床分析[D]. 徐益萍.浙江大学2007
- [5].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D]. 孙逸.浙江大学2007
- [6].早产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D]. 都玉敏.吉林大学2007
- [7].睡眠呼吸机模糊控制系统研究[D]. 张彦春.吉林大学2005
- [8].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及高危因素分析[D]. 朱绪亮.江西医学院2005
- [9].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比较研究[D]. 马涛.中国医科大学2006
- [10].睡眠呼吸机的模糊PID控制系统研究[D]. 苏东风.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