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 virus, BTV)引起的一种侵害反刍动物的虫媒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列为上报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内外动物防疫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监测和防控的重点疫病。此外,蓝舌病病毒还是人用动物源生物制品(如人用牛源凝血酶、凝血因子Ⅷ、聚合牛血红蛋白、胸腺肽)和生物制品敷料(如牛源明胶、牛源胶原)病毒安全性检测的病毒之一。BT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成员,至少存在24个血清型,为血清型多样性,呈全球性分布。随着全球气温变暖,2006年~2008年许多国家爆发蓝舌病,使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张,并出现了地域性新血清型,而现在的检测试剂存在着的灵敏度不高覆盖血清型范围窄的缺点阻碍了BTV的病原监控工作。因此,建立高灵敏度的适于各血清型BTV的特异性检测技术,以及研制相应的检测试剂盒已经迫在眉睫。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bio-bar codes assay, BCA)是2003年美国科学家Mirkin领导的课题组首次报道的一种新型标记免疫测定技术,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其基本原理几乎等同于ELISA检测中双抗体夹心法高度特异地捕获抗原,通过检测特异条形码DNA链(bar code DNA)而实现对抗原物质的间接检测。对特异条形码DNA链的检测采用常规PCR扩增或基于金标银染的芯片检测,由于PCR扩增和芯片检测的放大效应,使得检测灵敏度得到极大提高,可达常规ELISA方法的106倍。荧光定量PCR技术(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FQ-PCR)是通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检测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扩增产物量的变化,通过Ct值和标准曲线的分析对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被认为是当今核酸定量的金标准。本研究针对蓝舌病毒的检测现状,建立了BTV的BCA检测体系和BTV的荧光定量型生物条形码检测体系(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bio-bar codes assay, FQ-BCA),并对检测体系进行了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等方法学评价。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NP探针制备、纯化及鉴定利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金纳米颗粒,并对金纳米颗粒进行光学、TEM、UV-vis和浓度鉴定;利用BTV全病毒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BTV多抗,纯化后进行浓度、SDS-PAGE电泳和效价鉴定;利用金纳米颗粒、BTV多抗和人工合成的互补probe NP链、条形码DNA链制备NP探针,纯化后进行TEM、UV-vis和浓度鉴定。2. MMP探针制备、纯化及鉴定利用BTV杂交瘤细胞株免疫BALB/c小鼠制备BTV单抗,纯化后进行浓度、效价和SDS-PAGE鉴定;利用制备的BTV单抗和磁性微球制备MMP探针,并对探针进行标记效率鉴定。3.检测探针制备、纯化及鉴定利用金纳米颗粒和人工合成的NP标签链制备检测探针,纯化后对检测探针进行TEM、UV-vis和浓度鉴定。4. BTV的BCA及FQ-BCA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利用NP探针和MMP探针通过抗原抗体作用制备NP-VP7-MMP三明治复合物,在高温低盐条件下,释放条形码DNA链。对获得的条形码DNA链分别进行常规PCR检测、芯片检测和FQ-PCR检测,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5. BCA及FQ-BCA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评价VP7蛋白检测灵敏度评价:ELISA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ng/mL;BCA检测体系的常规PCR检测灵敏度为1fg/mL,芯片检测灵敏度为10fg/mL;FQ-BCA检测体系的检测灵敏度为100ag/mL,灵敏度分别为常规ELISA方法的106、105、107倍。BTV全病毒检测灵敏度评价:ELISA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2TCID50;BCA检测体系的常规PCR检测灵敏度为10-4TCID50,芯片检测灵敏度为10-3TCID50;FQ-BCA检测体系的检测灵敏度为10-5TCID50,灵敏度分别为常规ELISA方法的106、105、107倍。结果表明BCA和FQ-BCA检测体系的检测灵敏度远远超过现在的蛋白检测首选方法——ELISA方法。6. BCA及FQ-BCA检测体系的特异性评价用建立的BCA和FQ-BCA检测体系对BTV、EHDV、BVDV进行特异性交叉试验。结果为:BCA及FQ-BCA检测体系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7. BCA及FQ-BCA检测体系的重复性评价BTV滴度为10-1TCID50时:BCA检测体系的芯片检测的批内CV值分别为4.2%、4.1%、3.4%,批间CV值为6.3%;FQ-BCA检测体系的批内CV值分别为2.06%、1.45%、1.43%,批间CV值为2.52%。BTV滴度为10-2TCID50时:BCA检测体系芯片检测的批内CV值分别为4.2%、3.9%、4.4%,批间CV值为5.5%;FQ-BCA检测体系的批内CV值分别为1.95%、1.37%、1.56%,批间CV值为2.1%。BTV滴度为10-3TCID50时:BCA检测体系的芯片检测的批内CV值分别为4.1%、4.4%、3.8%,批间CV值为6.2%;FQ-BCA检测体系的批内CV值分别为1.43%、1.30%、1.19%,批间CV值为1.91%。结果表明BCA及FQ-BCA检测体系都具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且FQ-BCA检测体系重复性更好。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BTV的BCA检测体系和BTV的FQ-BCA检测体系,并对体系进行了方法学评价。其意义在于:1)本研究为研制BTV的BCA检测试剂和FQ-BCA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2)本研究为其它类似的被检物尤其是那些不适于建立核酸检测体系的微量物质如毒素、生物战剂、类固醇、脂类、维生素、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等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对被检物建立类似检测体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计量技术在质量检测体系的应用[J]. 黑龙江科学 2016(03)
- [2].完善农产品监管检测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11)
- [3].浅析计量技术在质量检测体系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5(03)
- [4].吉林省土肥检测体系发展现状及展望[J]. 南方农业 2020(27)
- [5].新形势下耕地质量检测体系技术支撑能力提升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6)
- [6].菏泽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及完善措施[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2(05)
- [7].海南省土肥检测体系现状与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5)
- [8].食品中脊髓灰质炎病毒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J]. 生物技术通讯 2010(01)
- [9].贵州省土壤肥料检测体系现状与展望[J]. 耕作与栽培 2018(01)
- [10].项目进度检测体系的策划[J]. 广州化工 2014(16)
- [1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 乡村科技 2019(05)
- [12].流量计量及配套仪表质量检测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 科技与创新 2016(03)
- [1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乡村科技 2019(31)
- [14].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检测体系构建路径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 2018(10)
- [15].百项标准集群支撑机动车检测体系[J]. 品牌与标准化 2017(06)
- [16].检测体系将进入新时代[J]. 纺织服装周刊 2014(17)
- [17].检测体系间凝血参数标准化的可行性探讨[J]. 血栓与止血学 2008(06)
- [18].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程序 为百姓饮食提供安全保障[J]. 吉林农业 2017(14)
- [19].中国农产品安全状况综述及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J]. 食品科学 2008(09)
- [20].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体系适用性评价[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3)
- [21].完善监管检测体系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 吉林农业 2014(17)
- [22].完善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思考[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07)
- [23].白色念珠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体系的建立[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06)
- [24].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 河南农业 2008(15)
- [25].浅谈涉外炼油总承包项目进度检测体系[J]. 石油化工设计 2017(04)
- [26].基于健康人群唾液葡萄糖检测体系的构建[J]. 检验医学 2012(06)
- [27].中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3)
- [28].人大代表关于构筑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的建议[J].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9(24)
- [29].苹果潜隐性病毒一步三重检测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7)
- [30].灭火剂及阻燃材料质量的快速检测体系[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4(06)
标签:蓝舌病论文; 蓝舌病病毒论文; 生物条形码检测论文; 荧光定量型生物条形码检测论文; 方法学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