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孟牛论文-赵春华

矮孟牛论文-赵春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矮孟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分子标记,1BL,1RS易位系,QTL分析

矮孟牛论文文献综述

赵春华[1](2012)在《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姊妹系基因组差异及1RS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在我国品种的遗传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矮孟牛V型不仅曾是审定的大面积推广品种,而且以其作为杂交亲本选育出多个优良小麦品种和一批优良种质系。本研究通过表型和基因组扫描分析,阐明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V型)的遗传本质,为探讨小麦骨干亲本的成因及其应用、新型骨干亲本的创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通过构建不同的小麦遗传群体,分析明确1RS对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效应,为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利用1B和1R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的方法对“矮孟牛”7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鉴定。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在矮孟牛Ⅱ型、Ⅳ型-Ⅶ型中含有黑麦的杂交信号,而在矮孟牛Ⅰ型和Ⅲ型中不含黑麦的杂交信号。PCR结果显示,矮孟牛Ⅱ型、Ⅳ-Ⅶ型中含有1RS和1BL,而不含1BS和1RL;矮孟牛Ⅰ型和Ⅲ型中含有正常的1B染色体。(2)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和基因组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种质“矮孟牛”7个姊妹系的性状和基因组差异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7个类型在调查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粒长、粒宽、单株穗数等16个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矮孟牛V型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比较协调,总体优于其他6个类型。利用656对基因组分子标记对矮孟牛7个类型进行全基因组遗传差异分析,并利用GGT2.0绘制了7个类型的遗传差异图谱。在矮孟牛V型的1A、1B、2D、3A、4D、7A染色体上检测到8个特异位点。利用矮丰3号/牛朱特、孟县201/牛朱特、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孟县201//矮丰3号/牛朱特,矮孟牛V型/济麦22和V型/泰农18的F2分离群体,经IciMappingV3.0单标记QTL作图分析,发现矮孟牛V型部分特异位点附近存在与产量构成因素等重要性状相关的QTL。矮孟牛V型的基因组特异位点可能是它作为骨干亲本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重要基因组特征。(3)利用济麦22/矮孟牛V型和泰农18/矮孟牛V型的F2分离群体进行单标记QTL分析,发现V型的1RS染色体上存在与增加小穗数/穗、单穗粒重、可育小穗数/穗和百粒重相关的QTL。矮孟牛V型中1RS的存在可能是其成为骨干亲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利用1RS对潍麦8号(1B/1R易位系)/济麦20和潍麦8号/烟农19的RIL群体进行单标记QTL分析,比较了4个不同群体中1RS对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中1RS对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是不同的(开花期除外),而对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4)从潍麦8号与济麦20的RIL群体中选取10个1BL/1RS纯合易位系和10个1B株系,通过田间试验和环境与基因型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BL/1RS易位系的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产量、株高、穗粒数和小穗数高于1B株系,而其千粒重低于1B株系;1BL/1RS易位系的品质性状较差,它与1B株系相比具有较低的籽粒硬度、容重、沉降值和面团延展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5)

于海霞[2](2012)在《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衍生系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aestivumL.)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uantitativetraitlocus/loci,QTL),数量性状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关联分析利用不同基因座等位变异(基因)间的连锁不平衡关系,进行标记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作图方法,可以鉴定特定目标性状基因(或染色体区段)。关联分析技术与传统的QTL相比,具有周期短、精确、鉴定位点多等优势。“矮孟牛”是一个新确定的小麦骨干亲本,由其培育出一批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也衍生出许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亲本育种材料。本研究利用“矮孟牛”及其衍生系共109份材料构成一个研究群体,获得6个环境下的农艺及品质性状数据;选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971个DArT(DiversityArrayTechnology)标记扫描;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选择牵连效应“V”字形谷区段;筛选矮孟牛3个亲本的特异标记位点(染色体区段),明确它们在衍生后代材料中的遗传频率和遗传贡献率;确定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式样;最后,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TASSEL2.0.1软件,对株高、籽粒、穗部等重要农艺性状及面粉、面团特性、加工品质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定位控制这些性状的位点。对矮孟牛及其衍生系进行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扫描,通过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基因组区段,定位一些骨干亲本所携带和传递的产量、品质相关基因。了解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的基因组学基础,为品种分子设计、组合选配及后代分子标记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进而为分子育种服务。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明确了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全基因组扫描确定全部109份小麦材料的多样性指数(PIC值)范围是0.054~0.5,平均值为0.408;绘制了21条染色体的PIC曲线变化趋势图,获得60多个发生选择牵连效应的“V”字形基因组区段。2.明确了亲本特异标记位点的遗传特性。筛选到矮孟牛3个亲本的330个特异DArT位点,获得了它们在41份衍生后代(有详细系谱来源)中的遗传频率和遗传贡献率。结果发现3个原始亲本遗传差异较大;在对后代的影响方面,牛朱特影响最大,矮丰3号次之,孟县201最小;明确了对后代有较大贡献、高频率传递的染色体位点,其中7个位点效应显着。3.获得关联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LD)状况。基于模型的STRUCTURE软件将该群体划分为5个亚群。整个群体中,7.03%的DArT位点之间存在显着的LD(P<0.01),在各亚群中存在显着LD的位点占0.501%~2.64%,在染色体上发现了许多LD块。整个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为23.6cM,各亚群的衰减距离为6~15cM。4.对48个重要的农艺、品质性状进行6个环境下的关联分析,共确定了779个标记/性状关联(marker-traitassociations,MTAs)。这些关联分布在除4D、5A外的19条染色体上。其中,4个关联在4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16个关联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66个关联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407个关联标记的变异解释率(R~2)较大(超过10%),14个关联标记的R~2超过20%。4.1株高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株高共检测到55个显着的关联,其中,6个关联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3个关联在4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标记的R~2平均为10.06%、14.29%和14.32%)。标记wPt-3457在4个环境下均检测到,R~2均大于10%,且具有最大R~2值(20.64%,p<0.0001),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QTL;穗下茎共检测到68个显着的关联,其中2个关联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1个关联可在4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标记wPt-4744的R~2最大(24.26%,p<0.0001);旗叶(长、宽及面积)共检测到61个显着的关联,各位点的R~2多小于10%。4.2籽粒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籽粒相关性状(千粒重、容重、粒径、籽粒硬度)共检测到76个显着的关联。其中,籽粒硬度的1个关联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标记wPt-2526、wPt-9613和wPt-8598都同时与千粒重、粒径关联,R~2平均为9.4%和12.44%。4.3穗部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穗部相关性状(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共检测到97个显着的关联。总小穗数的3个关联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其中穗长与穗密度的4个关联标记一致,尤其是标记wPt-9749、wPt-5737和wPt-9814的R~2都较高,在极显着水平下(p<0.0001)分别为15.19%和11.56%。4.4面粉特性的关联分析。面粉色泽(L*、a*和b*)共检测到27个显着的关联。色泽a*有两个极显着的关联(p<0.0001)(标记wPt-1196和wPt-669693)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R~2分别平均为14.26%和11.43%。面粉蛋白质含量,共检测到45个显着的关联,标记wPt-7330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wPt-0864的R~2最大(18.12%)。湿面筋含量和指数,共检测到40个显着的关联,标记wPt-665169同时与两性状关联,在极显着水平下对湿面筋指数的变异解释率R~2为11.89%。Zeleny沉淀值,检测到46个显着的关联。wPt-6531和wPt-8393在2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对性状的变异解释率最高,平均R~2为10.54%。淀粉糊化特性(RVA)的六个参数(糊化温度、峰值黏度、衰减值、回升值、最终黏度和低谷黏度)共检测到130个显着的关联。糊化温度的1个关联(wPt-9277)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5个标记同时与3个参数关联,8个标记同时与4个参数关联。尤其是标记wPt-9423与4个参数关联且都在极显着水平下R~2为15.09%~23.27%。4.5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关联分析。面团揉混Mixograph参数(峰值时间、峰值高度、峰值宽度、达到峰值时间总功量和8分钟带宽)共检测到63个显着的关联。标记wPt-0610对峰值宽度的R~2最高(15.86%,p<0.0001)。4.6加工品质的关联分析。面条品尝测试的七个参数(色泽、表现状态、硬度、粘弹性、光滑性、食味、品尝打分)共检测到30个显着的关联。wPt-3304等3个标记同时与3个参数关联,R~2都大于10%。面条TPA测试的七个参数(硬度、黏着性、弹性、黏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回复性)共检测到33个显着的关联,wPt-6854等3个标记同时与3个参数关联,且R~2为10%左右。5.定位了30个新的性状关联标记。其中,与株高和穗下茎极显着关联的标记wPt-9280(R~2分别为13.74%和10.89%)与相同关联的定位标记wPt-4017(6A,20.7cM)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可视为同一位点。6.在与性状关联的标记中,确定了103个来源于叁个亲本的特异标记。其中,1A染色体上与色泽等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wPt-2872来自亲本矮丰3号,与株高等关联的标记位点wPt-3698来源于孟县201,与小穗数等关联的标记位点wPt-6005来源于牛朱特。7.综合考虑亲本特异性、选择牵连效应、连锁不平衡程度、关联显着性及重复性和效应大小,获得一批重要的染色体区段和位点。其中,标记wPt-730408(1A,90.1cM)、wPt-9423(2B,57.8cM)、wPt-5836(3B,71.6cM)、wPt-3457(5B,92.3cM)、wPt-7576(6B,73.6cM)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以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6-15)

于海霞,肖静,田纪春[3](2012)在《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及其衍生后代遗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重要的小麦骨干亲本之一矮孟牛的遗传构成及其特异标记位点(染色体区段)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频率和遗传贡献率。【方法】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836个DArT标记对矮孟牛的3个亲本进行标记筛选,获得来自3个亲本的330个特异标记,并分析特异标记位点(染色体区段)在41份后代材料的遗传频率和遗传贡献率。【结果】亲本牛朱特的遗传物质对后代影响的覆盖涉及面最广,遗传贡献率最大,对后代衍生品种不同染色体的贡献率范围为21.5%(7A)—85.4%(5D),对A、B、D这3个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4.4%、51.8%和52.0%,对后代衍生品种(系)的遗传贡献率平均为52.2%,表明国外引进种质对中国的小麦遗传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矮丰3号对后代衍生品种不同染色体的贡献率范围为12.2%(5D)—70.7%(2A),对A、B、D 3个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6.2%、44.0%和23.8%,对后代衍生品种(系)的遗传贡献率平均为43.2%;孟县201对后代衍生品种不同染色体的贡献率范围为14.0%(1D)—68.3%(6D),对A、B、D 3个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34.9%、35.9%和42.7%,对后代衍生品种(系)的遗传贡献率平均为35.4%。并鉴定出骨干亲本中一些对后代有较大贡献、高频率传递的染色体位点。【结论】本研究探明了矮孟牛中特异标记位点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频率和遗传贡献率,鉴定出许多与小麦重要性状紧密连锁、对衍生后代具有重要贡献的染色体位点,为解析骨干亲本易出品种的遗传基础,更好地创造和利用骨干亲本,培育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赵春华,崔法,李君,丁安明,李兴锋[4](2011)在《冬小麦种质“矮孟牛”姊妹系遗传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试验鉴定和基因组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种质"矮孟牛"7个类型的性状和基因组遗传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7个类型在调查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粒长、粒宽、单株穗数等16个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其中矮孟牛V型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比较协调,总体优于其他6个类型。在检测的2210对SSR、EST-SSR和STS标记中,有656对标记可在矮孟牛叁亲本中显示多态性,将其用于矮孟牛7个类型全基因组遗传差异分析,并利用GGT2.0绘制7个类型的遗传差异图谱。在矮孟牛V型的1A、1B、2D、3A、4D、7A染色体上检测到8个特异位点,利用矮丰3号/牛朱特和孟县201/牛朱特构建的2个F2分离群体,经IciMappingV3.0单标记QTL作图分析,发现矮孟牛V型部分特异位点附近存在与产量构成因素等重要性状相关的QTL。矮孟牛V型的基因组特异位点可能是它作为骨干亲本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重要基因组特征。(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崔法,赵春华,鲍印广,宗浩,王玉海[5](2010)在《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遗传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山东农业大学创制的矮孟牛是重要的冬小麦遗传资源。为了揭示矮孟牛种质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对矮孟牛I型至VII型7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鉴定。PCR结果显示,矮孟牛II型、IV至VII型中含有1RS和1BL,不含1BS和1RL;I型和III型中含有正常的1B染色体。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在矮孟牛II型、IV型-VII型中1RS取代了1BS,而在矮孟牛I型和III型中含有正常的小麦染色体组。利用138个多态性标记分析了7个类型第一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差异,其中3个标记检测到矮孟牛V型的特异片段,即位于1A染色体的标记Xwmc336和Xmag1884及位于1B染色体的Xgwm124,分别源于牛朱特和矮丰3号。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矮孟牛7个类型第一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差异,为深入研究和利用该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肖静,刘金良,田纪春[6](2010)在《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HMW-GS、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的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小麦骨干亲本育成许多品种的遗传基础及主要性状在后代品种中的遗传传递,分析了矮孟牛的3个原始亲本、7个种质姊妹系及128个衍生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籽粒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其演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亲本、矮孟牛种质姊妹系及衍生品种(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07%、12.93%和12.38%,变幅分别为11.58%~12.48%、11.71%~13.98%和10.42%~14.38%;沉淀值的平均值分别为32.12、32.76和23.29 mL,变幅分别为25.41~29.39 mL、19.71~31.86 mL1、4.42~45.26mL。说明在衍生品种(系)中,蛋白含量和沉淀值的遗传基础均被拓宽了。在HMW-GS方面,衍生品种(系)比原始亲本和姊妹系增加了2*、17+18、5+10和2+10亚基,说明各育种单位在利用其高产、高抗等优质性状的同时也对品质性状进行了改良。(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崔法,赵春华,宗浩,王玉海,鲍印广[7](2009)在《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遗传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矮孟牛是重要的冬小麦种质,本研究利用138个在其3亲本(矮丰3号,孟县201和牛朱特)中扩增出多态性的第一部分同源群特异标记(包括基因组SSR、EST-SSR和STS标记)分析了矮孟(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29)

赵春华[8](2009)在《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遗传结构及其1RS的传递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在高水平上将矮秆性与多抗性、高产性、熟期适中等多方面优异目标性状融为一体,且具有配合力好、遗传传递力强、含有利显性基因多等良好遗传特点,因此在利用方面成效显着。本研究利用第1部分同源群特异DNA分子标记分析比较了矮孟牛7个类型间的遗传差异,利用分子和生化标记分析明确了牛朱特中1R染色体在矮孟牛7个类型及其34个衍生后代中的传递特点,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利用第1部分同源群的特异性DNA分子标记,筛选出138个在3个亲本(矮丰3号、孟县201和牛朱特)之间存在多态性的标记,其中90个标记位于单个染色体上。在3个亲本间,牛朱特与其它任意两个亲本之间的多态性差异最大,而矮丰3号与孟县201之间的多态性差异较小。在矮孟牛7个类型中,矮孟牛Ⅰ和Ⅲ型在第1部分同源群中的遗传差异较小,其它5个类型之间的遗传差异也相对较小。在7个类型中还检测到杂合等位片段和等位变异,其中矮孟牛Ⅶ型中等位变异较多,矮孟牛Ⅱ和Ⅶ型中杂合等位片段较多。(2)利用1B和1R染色体的特异DNA分子标记对矮孟牛中的1B和1R染色体进行了检测,同时利用A-PAGE和复合PCR技术进行了黑麦碱的检测。结果发现,矮孟牛Ⅰ和Ⅲ型含有正常的1B染色体,不含1R染色体;矮孟牛Ⅱ、Ⅳ、Ⅴ、Ⅵ和Ⅶ型为1BL/1RS易位系,不含1RL和1BS。(3)利用15个1RS的特异DNA分子标记分析了1RS在矮孟牛34个衍生后代品种中的传递,同时利用A-PAGE和复合PCR技术对其进行黑麦碱的检测。结果发现,矮孟牛的25个衍生后代品种为1BL/1RS易位系,8个含有正常的1B染色体,不含1R染色体,1个(鲁麦5号)可能含有1RS部分片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7)

肖静[9](2009)在《小麦种质“矮孟牛”及衍生品种(系)间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骨干亲本是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以我国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为材料,对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HMW-GS组成的遗传变异以及1B/1R易位系鉴定和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为总结小麦骨干亲本的创制利用经验,研究小麦骨干亲本主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演变规律,完善骨干亲本培育和利用方法,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对矮孟牛及衍生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研究表明,矮孟牛及衍生品种(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白度和亮度遗传变异系数较小,沉降值、b*(黄蓝值)、硬度和湿面筋含量遗传变异系数中等,a*和面团吹泡特性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存在较大的变异,而且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矮孟牛及衍生品种(系)中,由种质到衍生品种(系)蛋白质、沉降值、白度、亮度、a*(红绿值)、b*和面团吹泡特性等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增大,说明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通过利用新的亲本增加了其遗传多样性。而硬度、湿面筋含量的遗传变异系数降低,可能是由于各育种单位在育种过程中对其进行选择而造成的,使其遗传多样性降低。对各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达极显着正相关,与白度达极显着负相关,与b*、硬度和W呈显着正相关;沉降值与a*、W和P/L达极显着正相关,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b*达显着正相关;白度与L*、a*和L值达极显着正相关, b*、硬度、P和P/L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湿面筋呈显着负相关;硬度与b*、P值、W和P/L达极显着正相关,与白度、L*、和L值达极显着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沉降值、a*呈显着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沉降值、a*、P值、W值和P/L达极显着负相关,与b*呈显着正相关,与白度呈显着负相关。2.“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HMW-GS的遗传变异HMW-GS的遗传传递研究发现,供试材料的HMW-GS组合主要以Null或1/7+9或7+8/2+12为主。在Glu-A1位点,3个原始亲本中矮丰3号和孟县201的亚基都为1,牛朱特为N亚基; 7个矮孟牛种质含有1和N亚基,128个矮孟牛衍生品种(系)中亚基有1、N、2*;在Glu-B1位点,原始亲本矮丰3号、孟县201和牛朱特亚基分别为7+9、7+8和7;7个矮孟牛种质含有7+9、7+8和14+15亚基,128个矮孟牛衍生品种(系)中含有7+9、7+8、14+15和17+18亚基;在Glu-D1位点, 3个原始亲本和7个矮孟牛种质的亚基都为2+12,128个矮孟牛衍生品种(系)中含有2+12、5+10、2+10。说明由种质到衍生品种(系)的选育过程中随着含有新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材料的引入,HMW-GS亚基类型越来越多,拓宽了其遗传基础。3.“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的1B/1R易位系的鉴定及品质性状分析138个“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中86份品种(系)含有1BL/1RS易位,占样品总数的62.32%。在3个原始亲本中只有牛朱特含有1B/1R易位系,7个杂交形成的“矮孟牛”种质中除Ⅲ型未发现易位系外,其他六个种质均含有易位系,在128个“矮孟牛”衍生品种(系)中79份品种(系)含有1BL/1RS易位,占品种的61.72%,分布相当广泛,说明1BL/1RS易位具有稳定传递的遗传特点,易于在育种中利用。1BL/1RS易位品种沉淀值、湿面筋含量、P值和P/L值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非1BL/1RS易位品种,硬度的变异系数则明显大于非1BL/1RS易位品种,而其他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BL/1RS易位品种和非1BL/1RS易位品种之间无明显差别。可见,1BL/1RS易位系的引入增加了品种间籽粒硬度的差异,降低了沉淀值、湿面筋含量等的差异。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等主要反映蛋白质数量的品质性状的平均值在1BL/1RS和非1BL/1RS易位品种间差异不显着,而沉降值、韧性(P值)、延伸性(L值)和烘焙力(W值)等主要反映蛋白质(面筋)质量的性状平均值在两类品种间差异均极显着,即1BL/1RS易位品种的面筋质量(强度和延伸性)极显着低于非1BL/1RS易位品种。4.“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醇溶蛋白电泳在138份小麦材料中分离出42条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每个品种少者可分离出12条,多者可达19条,多数品种在14~16条之间。谱带1、2出现频率最大,为91.30%;谱带18出现频率最小,为0.072%。138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在0~0.84之间,平均值为0.452。品种118和119、86、87和88的GD值最小为0,品种92和121的GD值最大为0.84,表明供试品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根据材料的谱带类型利用UPGMA非加权成对群算术平均数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568水平上将“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系分成五大类,能较好的反映品种(系)之间的遗传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肖静,王珊珊,李秀全,刘金良,田纪春[10](2009)在《矮孟牛及其后代育成品种的多态性分析与指纹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遗传特性,为育种工作中合理利用小麦育种骨干亲本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22对SSR引物分析了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共25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在25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28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目为3~9个,每个位点上平均等位变异数为5.82个。25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43~0.90,平均为0.63,表明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将25份材料分为五类,聚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利用其中3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可以对供试材料的DNA指纹进行鉴定,为我国小麦品种的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权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09年03期)

矮孟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TriticumaestivumL.)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uantitativetraitlocus/loci,QTL),数量性状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关联分析利用不同基因座等位变异(基因)间的连锁不平衡关系,进行标记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作图方法,可以鉴定特定目标性状基因(或染色体区段)。关联分析技术与传统的QTL相比,具有周期短、精确、鉴定位点多等优势。“矮孟牛”是一个新确定的小麦骨干亲本,由其培育出一批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也衍生出许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亲本育种材料。本研究利用“矮孟牛”及其衍生系共109份材料构成一个研究群体,获得6个环境下的农艺及品质性状数据;选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971个DArT(DiversityArrayTechnology)标记扫描;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选择牵连效应“V”字形谷区段;筛选矮孟牛3个亲本的特异标记位点(染色体区段),明确它们在衍生后代材料中的遗传频率和遗传贡献率;确定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式样;最后,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TASSEL2.0.1软件,对株高、籽粒、穗部等重要农艺性状及面粉、面团特性、加工品质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定位控制这些性状的位点。对矮孟牛及其衍生系进行全基因组的高密度扫描,通过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可以找到一些重要的基因组区段,定位一些骨干亲本所携带和传递的产量、品质相关基因。了解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的基因组学基础,为品种分子设计、组合选配及后代分子标记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进而为分子育种服务。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明确了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全基因组扫描确定全部109份小麦材料的多样性指数(PIC值)范围是0.054~0.5,平均值为0.408;绘制了21条染色体的PIC曲线变化趋势图,获得60多个发生选择牵连效应的“V”字形基因组区段。2.明确了亲本特异标记位点的遗传特性。筛选到矮孟牛3个亲本的330个特异DArT位点,获得了它们在41份衍生后代(有详细系谱来源)中的遗传频率和遗传贡献率。结果发现3个原始亲本遗传差异较大;在对后代的影响方面,牛朱特影响最大,矮丰3号次之,孟县201最小;明确了对后代有较大贡献、高频率传递的染色体位点,其中7个位点效应显着。3.获得关联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LD)状况。基于模型的STRUCTURE软件将该群体划分为5个亚群。整个群体中,7.03%的DArT位点之间存在显着的LD(P<0.01),在各亚群中存在显着LD的位点占0.501%~2.64%,在染色体上发现了许多LD块。整个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为23.6cM,各亚群的衰减距离为6~15cM。4.对48个重要的农艺、品质性状进行6个环境下的关联分析,共确定了779个标记/性状关联(marker-traitassociations,MTAs)。这些关联分布在除4D、5A外的19条染色体上。其中,4个关联在4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16个关联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66个关联在两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407个关联标记的变异解释率(R~2)较大(超过10%),14个关联标记的R~2超过20%。4.1株高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株高共检测到55个显着的关联,其中,6个关联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3个关联在4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标记的R~2平均为10.06%、14.29%和14.32%)。标记wPt-3457在4个环境下均检测到,R~2均大于10%,且具有最大R~2值(20.64%,p<0.0001),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QTL;穗下茎共检测到68个显着的关联,其中2个关联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1个关联可在4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标记wPt-4744的R~2最大(24.26%,p<0.0001);旗叶(长、宽及面积)共检测到61个显着的关联,各位点的R~2多小于10%。4.2籽粒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籽粒相关性状(千粒重、容重、粒径、籽粒硬度)共检测到76个显着的关联。其中,籽粒硬度的1个关联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标记wPt-2526、wPt-9613和wPt-8598都同时与千粒重、粒径关联,R~2平均为9.4%和12.44%。4.3穗部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穗部相关性状(穗长、总小穗数、有效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穗粒重)共检测到97个显着的关联。总小穗数的3个关联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其中穗长与穗密度的4个关联标记一致,尤其是标记wPt-9749、wPt-5737和wPt-9814的R~2都较高,在极显着水平下(p<0.0001)分别为15.19%和11.56%。4.4面粉特性的关联分析。面粉色泽(L*、a*和b*)共检测到27个显着的关联。色泽a*有两个极显着的关联(p<0.0001)(标记wPt-1196和wPt-669693)可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R~2分别平均为14.26%和11.43%。面粉蛋白质含量,共检测到45个显着的关联,标记wPt-7330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wPt-0864的R~2最大(18.12%)。湿面筋含量和指数,共检测到40个显着的关联,标记wPt-665169同时与两性状关联,在极显着水平下对湿面筋指数的变异解释率R~2为11.89%。Zeleny沉淀值,检测到46个显着的关联。wPt-6531和wPt-8393在2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对性状的变异解释率最高,平均R~2为10.54%。淀粉糊化特性(RVA)的六个参数(糊化温度、峰值黏度、衰减值、回升值、最终黏度和低谷黏度)共检测到130个显着的关联。糊化温度的1个关联(wPt-9277)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5个标记同时与3个参数关联,8个标记同时与4个参数关联。尤其是标记wPt-9423与4个参数关联且都在极显着水平下R~2为15.09%~23.27%。4.5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关联分析。面团揉混Mixograph参数(峰值时间、峰值高度、峰值宽度、达到峰值时间总功量和8分钟带宽)共检测到63个显着的关联。标记wPt-0610对峰值宽度的R~2最高(15.86%,p<0.0001)。4.6加工品质的关联分析。面条品尝测试的七个参数(色泽、表现状态、硬度、粘弹性、光滑性、食味、品尝打分)共检测到30个显着的关联。wPt-3304等3个标记同时与3个参数关联,R~2都大于10%。面条TPA测试的七个参数(硬度、黏着性、弹性、黏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回复性)共检测到33个显着的关联,wPt-6854等3个标记同时与3个参数关联,且R~2为10%左右。5.定位了30个新的性状关联标记。其中,与株高和穗下茎极显着关联的标记wPt-9280(R~2分别为13.74%和10.89%)与相同关联的定位标记wPt-4017(6A,20.7cM)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可视为同一位点。6.在与性状关联的标记中,确定了103个来源于叁个亲本的特异标记。其中,1A染色体上与色泽等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wPt-2872来自亲本矮丰3号,与株高等关联的标记位点wPt-3698来源于孟县201,与小穗数等关联的标记位点wPt-6005来源于牛朱特。7.综合考虑亲本特异性、选择牵连效应、连锁不平衡程度、关联显着性及重复性和效应大小,获得一批重要的染色体区段和位点。其中,标记wPt-730408(1A,90.1cM)、wPt-9423(2B,57.8cM)、wPt-5836(3B,71.6cM)、wPt-3457(5B,92.3cM)、wPt-7576(6B,73.6cM)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矮孟牛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春华.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姊妹系基因组差异及1RS遗传效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

[2].于海霞.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衍生系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2

[3].于海霞,肖静,田纪春.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及其衍生后代遗传解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2

[4].赵春华,崔法,李君,丁安明,李兴锋.冬小麦种质“矮孟牛”姊妹系遗传差异[J].作物学报.2011

[5].崔法,赵春华,鲍印广,宗浩,王玉海.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遗传差异分析[J].作物学报.2010

[6].肖静,刘金良,田纪春.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HMW-GS、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的演化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0

[7].崔法,赵春华,宗浩,王玉海,鲍印广.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遗传差异分析[C].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8].赵春华.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遗传结构及其1RS的传递特点[D].山东农业大学.2009

[9].肖静.小麦种质“矮孟牛”及衍生品种(系)间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

[10].肖静,王珊珊,李秀全,刘金良,田纪春.矮孟牛及其后代育成品种的多态性分析与指纹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09

标签:;  ;  ;  ;  ;  

矮孟牛论文-赵春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