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山东省临沂红旗小学276000;康锋山东省临沂第四实验小学276000
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支持鼓励表扬教育学生的呼声很高。这样一来,学生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而教师则是战战兢兢,视“罚”字为红牌警告,提都不敢提。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我认为,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绝不是不要批评处罚。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语而没有警世箴言,他们就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要注意讲究处罚的艺术,使别样的惩罚也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一、罚之有理,心悦诚服
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
1.注重说理结合。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所以,惩罚一定要伴之以说服教育。不要当孩子做了错事后,先劈头盖脑地责骂一顿,再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反省的余地,不可能去思考做错的原因,无论教师的训斥多么严厉,责骂的声音多么大,孩子仍然听不进去,因为孩子心理上已产生了反感和抗拒的情绪。如果采用说服的方法,先肯定孩子,再婉转地指出他的错误之处,加上一些鼓励的话,孩子一定会改正得很好。
2.出于爱心善意。热爱学生是教师根本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行为准则。惩罚同样不能偏离这一基准,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辨恶向善,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矫正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惩罚。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切不可歧视、厌恶、嫌弃、粗暴,而要热情、诚恳、冷静、细致,否则惩罚教育很可能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二、罚之有度,把握分寸
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惩罚的成功操作是一种艺术和技巧,也是一种本领和机智。时机、心理、方式、频数、强度、步骤等都要掌握适度,既不能过重,把学生当作“阶级敌人”一棍子打死;也不能过轻,像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过”与“不及”都不能发挥最佳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在实施惩罚时,一定要找到恰切的惩罚形式,这种形式既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又要有别于“体罚”,使学生愿意接受它,借以弥补负疚心理。
1.要掌握时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我不对,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2.要掌握分寸。处罚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要分清初犯和累犯、重犯和轻犯、无意和故意等,区别处置,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要防止教师的“成见”与“偏爱”的情感因素在处罚中作祟,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准、失当、失败。
3.要掌握时效。惩罚不宜滥用,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一种灾难。它能迅速引发受惩者的心理疲惫和消极适应,导致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的心理防卫,从而造成惩罚的失败。其次,过多的惩罚势必引起高度的焦虑水平,击垮一个人自尊、自爱的心理保护屏障,导致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精神坍塌。所以,惩罚一定要掌握时效。
三、罚之有方,对症下药
1.参与式惩罚。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师生双方共同体验、一道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我们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我们同样要与学生共同分担失误的痛苦。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这时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参与,一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良策,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惩罚。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和探究到的道理,才能长久地留在心里。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相信学生,又要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升华理性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体验式处罚。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关键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新课程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只有真正参与了、体验了、感悟了,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深刻的,甚至是受益终身的。
4.激励式惩罚。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也蕴涵着教育转化的契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此时的道理会使他们刻骨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地加以引导、激励,也许就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赏识的目光里缺点也是可爱的,错误也是美丽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在学生出错时捕捉教育的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长处和潜力,并及时地加以引导、强化,从而把潜力转变成能力、把坏事变成好事。
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今天的罚是为了明天的不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赞成善意的、充满爱心的、人性化的、自我约束的处罚,让惩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