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美白对虾是中国对虾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桃拉综合症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是对虾疾病的两种主要的病毒病原,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采集了来自中国七个不同地区的214份南美白对虾样品,采用PCR或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了IHHNV和TSV。检测结果表明样品中IHHNV阳性率为65.42%,而TSV为3.27%。并且有少数样品能同时被这两种病毒感染,揭示这两种病毒能共存于同一只宿主中。随后,我们选取七个地区的IHHNV阳性样品进行基因组片段的扩增,扩增片段长3065个核苷酸,包含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和衣壳蛋白基因。与IHHNV原始参考毒株夏威夷株的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这七株序列的变异率很低,与夏威夷株核苷酸相似性可达99.3%到99.9%,并且衣壳蛋白基因的核苷酸突变率(1.92%)高于非结构蛋白基因(1.00%)。突变位点在整个病毒基因组上呈现无规则的散状分布。同样的,我们选取了三个地区TSV阳性样品进行了结构蛋白基因片段扩增和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序列,利用病毒的结构蛋白基因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TSV能明显分为两组(亚洲组和美洲组),显示出显著的地域差别。另外,与IHHNV不同的是,TSV结构蛋白基因的变异位点集中于VP1区,且变异位点呈现明显规律性,可作为基因分型的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广西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12)
- [2].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流行病学调查[J]. 海洋与湖沼 2015(05)
- [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IHHNV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基因差异表达[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11)
- [4].IHHNV编码蛋白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自激活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8)
- [5].江苏地区对虾3种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5株IHHNV的编码区基因序列分析[J]. 水产学报 2017(10)
- [6].WSSV与IHHNV竞争对虾鳃细胞膜受体的研究[J]. 中国水产科学 2017(03)
- [7].凡纳滨对虾IHHNV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2(03)
- [8].WSSV和IHHNV对虾病毒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J]. 水产养殖 2014(10)
- [9].2010年广东沿海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携带WSSV和IHHNV的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 2011(10)
- [10].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双壳贝类中的感染情况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8(04)
- [11].对虾病毒IHHNV衣壳蛋白的克隆表达及新型双抗夹心ELISA的高效检测[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8(03)
- [12].凡纳滨对虾鳃细胞膜IHHNV衣壳蛋白受体的筛选[J].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6)
- [13].双重PCR同时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J]. 福建水产 2008(04)
- [14].对虾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4)
- [15].WSSV和IHHNV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1)
- [16].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及虾肝肠胞虫(EHP)的荧光定量PCR检测[J]. 渔业科学进展 2017(02)
- [17].采用OIE标准检测养殖对虾中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PCR检出类型[J]. 渔业科学进展 2015(01)
- [18].荧光定量PCR与LAMP检测IHHNV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比较[J]. 水生生物学报 2010(05)
- [19].凡纳滨对虾WSSV、IHHNV和CMNV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河北渔业 2019(01)
- [20].对虾6种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渔业科学进展 2014(01)
- [21].LAMP快速检测对虾IHHNV的方法与应用[J]. 病毒学报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