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之一。到目前为止为止,,莫里森已经出版了《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天堂》(1998),《爱》(2003)和《慈悲》(2008),共九部小说。历史和重构这一主题在她的《天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内外关于《天堂》的批评主要从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角度研究其主题、叙事技巧、历史和身份建构等问题。本文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解读《天堂》的历史及其重构,分析《天堂》中历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揭示出莫里森对历史的思考。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概述了莫里森个人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天堂》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介绍莫里森及其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从非线性叙事时间的角度,探讨了《天堂》这部小说中所重构的历史的特点。小说重构了纯黑人小镇鲁比镇的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对整个黑人社区历史的重构。非线性的叙事时间体现了其历史的破碎性和重复性的特点。第四章通过文本细读探讨《天堂》的多重叙事,进一步指出在重构鲁比镇历史中存在的问题。鲁比镇的男人在历史的重构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女性的叙事特别是帕特丽莎对小镇历史所做的系谱学研究补充和修正了男性的叙述,形成了一种反叙述,但是迫于男性权威的压力,她对历史的重构最终以失败告终;鲁比镇牧师米斯纳的叙事是总结性的评述。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指出了鲁比镇的领导者和帕特丽莎在重构小镇历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结语。本文结论指出,《天堂》是对整个黑人社区历史的重构,其历史是破碎的,不断被重复的。同时,鲁比镇的历史开始于奴隶制时代,经历了美国内战、奴隶解放、重建等事件,这不仅仅是鲁比镇黑人的历史,也同时是美国黑人的一个缩影。重构过程置于美国内战、重建等一些对黑人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件之中,因此鲁比镇的历史也是美国黑人历史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反映了莫里森对历史的一种思考和解读,黑人在过去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优良品质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要认识和保留,同时在时间的变化中不断地检验和修正这些经验,避免使其成为阻碍黑人发展的另一种形式的奴役。